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活沒有LINE,日子就過不下去?
2016/03/30 12:11:32瀏覽1682|回應0|推薦20

[心結] 離不開LINE

 

閱讀本文前,不妨先做一下以下這個簡單的測驗[1]

(依序下列題目,若符合您使用網路的狀況,請填寫Yes No

 

1.    曾全神貫注於LINE通信、朋友圈活動,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況。

2.    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使用LINE才能得到滿足。

3.    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使用LINE的衝動,但並沒有成功。

4.    當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LINE,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易躁。

5.    花費在LINE上的時間比預期的還要長。

6.    會為使用LINE且寧願冒著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    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依賴LINE的程度。

8.    使用LINE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若上項問題中,有五項回答為「是」,且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就可能有LINE依賴的傾向。下面我們接著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才能自在的使用LINE,不被LINE影響生活?

 

 

§ 網路烏托邦?

放眼21世紀,電腦與網路(互聯網)研究先驅,Alan Kay有兩大名言:一是「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另一是「對軟體真的有興趣的人,也該動手打造硬體」。

當現在人手一機、互聯網充斥隨時隨地充斥在我們生活的細節。Kay沒有預測到的是,當年他遙想的未來雖然帶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樣貌。人們從利用網路,成了網路連體嬰。甚至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考慮將「網路成癮」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西方都有許多學者進行研究,說明人們如何成了網路的奴隸,尤其是對社群軟體的重度依賴,像是FacebookLINE

然而,我們是否應該將其視為一種「疾病」、「問題」?至少在我看來,這些用語都過份的強調異常的一面,但在我看來用「沈迷」「依賴」更符合一般多數人的處境。我們只是因為使用LINE對生活帶來了一些影響,偶爾刷過頭,影響正事──就像人偶爾得了小感冒──但不等於我們沒有LINE就活不下去。

 

 

§ 為什麼我們很難放下LINE

一般而言,網路環境有其特殊的四項心理特性(王智弘,2004;李偉斌、王智弘、陳慶福,2002[2],造成我們對網路社群的活動欲罷不能。讀者不妨自我檢視自己是否因為以下四項而無法:

A.     匿名性

我們可以任意在微博、LINE選擇公開或隱藏我們的個人資訊,這讓我們能夠在比較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做最大程度的表達。沒有男朋友,還是可以曬一堆貌似幸福的照片。或是通過群組功能,對工作同事以外的人抱怨工作上討厭的人際關係。

 

網路的社會臨場感較低。LINE雖然有著溝通等類似真實社會的人際互動,但終究還室依賴有限的使用方式,以及每個使用者刻意造作的互動方式,真實感不高。真實感不高的結果,就是人們不會拿出在真實社會中的責任心,平常會因為道德感、禮貌、維持形象而不敢說的話,在網路上肆無忌憚的說出來。所以當我們在網路上對一個人有好感或惡感,都可能因此而放大感受,因為我們更容易將自己的情感(無論好惡)投射和幻想出去。

 

B.      虛擬性

真實人生無法重來,無法按照我們的意思打造,但虛擬的網路社群,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進行真實世界無法進展的社交活動,進行角色扮演。我們可以改變性別、職業,甚至通過照片等方式偽裝自己的身份,滿足我們難以實踐的癖好。但虛擬性好處的背後,可能會讓過份沈迷的人分不清真實與虛擬的界限。放棄在真實世界實踐理想、改變困境的動力,投身於虛擬社交帶來的滿足。

 

C.      方便性

方便性一般有三方面:使用環境、工具使用和滿足需求。一個手機app,能夠讓我們隨時隨地,通過觸手可及的硬體,即刻的消除我們在情感、好奇心等方面匱乏時的感受。這是網路存在的重大意義,讓我們得以和無遠弗屆的和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連結。

過去異地戀書信往返,曠日費時。現在只要想念彼此,用LINE就能馬上一解相思之苦。同樣地,我們渴望受到他人肯定,或是對於自己在群體中如何被定位有所不安,通過LINE的朋友圈,我們能夠馬上送出或接收讓我們安定的資訊。但另一方面,我們同樣變得隨時可能被各種負能量襲擊。

 

D.     跳脫性

網路開啟了新的語言,LINE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通過新創的文字、互動方式,使得我們獲得更多思想上的自由,但也因為要學習與迎合新的潮流,使得我們不斷的在LINE帶來的文化和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試著找出一個和諧相處的方式。好比對某些人而言,LINE是拓展生意的工具;但對某些人而言,LINE上的社群比起真實生活中的社群更熱絡,進而當這些人使用LINE上小社群使用的語言,對現實世界多數人而言,既陌生,又無法溝通。

 

 § 問題出在LINE身上?

翻開台灣教育部針對沈迷網路青少年編定的輔導叢書[3],我們不難發現現今心理咨詢的輔導面向,並不是將問題歸咎到網路,或者單一的網站或app。所有的個案都圍繞一個問題展開,就是「孤獨」,也就是情感面的滿足。

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有一幕是:皇帝忌憚蘇乞兒的丐幫勢力,對蘇乞兒表示了他的憂慮。蘇乞兒說:「如果您真的英明神武,誰還願意當乞丐。」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滿足不了情感的需求,當我們孤獨的時候沒有人陪伴,我們自然會需要尋找一個慰藉,一個出口。網路的四項特性,讓我們輕易的得到溫暖。相較現實中建構一段關係帶來的麻煩,或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後我們選擇更容易得到的快樂,這個邏輯完全符合常理。

對於「癮」,現代研究也顯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非就是遠離那個物品,就像戒除LINE就是丟開LINE。而是要看見依賴背後,到底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什麼更高的價值被我們拋失?

對成癮有多年研究的Johann HariTED的演講上舉了兩個例子[4],早期對於古柯鹼的老鼠實驗,當籠子裡的老鼠只有純水跟加了古柯鹼的水可以選擇,多數老鼠會選擇加了古柯鹼的水,所以動物學家就推斷古柯鹼易於使人成癮。然而,後來溫哥華大學Bruce Alexander教授做了新的實驗,推翻了這個早期結論。

Alexander讓許多老鼠一起在籠子裡生活,並且給他們玩具、舒適的環境,以及老鼠們自由社交、交配的空間。結果沒有老鼠還會去喝加了古柯鹼的水,因為老鼠們的情感得到滿足,便不需要藥物的慰藉。

 

 

§ 擁抱真實的我們

如果你覺得自己被LINE或某項社群軟體控制了生活,我建議你同時採取底下方法,為生活做出一點改變。這些改變不是要讓你受控制,而是讓我們都能重拾真實的人際互動與情感:

1.      設定一個具體的生活行程表:譬如8點到9點專心工作,那這一個小時就不要使用手機。假使本來有起床就刷Mail的習慣,改成先去洗漱,再開手機。

2.      把想法具體化、計算得失:一方面把LINE造成自己生活的具體影響和負面效益寫下來,貼在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為什麼要改變。另一方面把不使用LINE的時間,要用來做到哪些生活目標也寫下來,貼在醒目的地方,提醒我們這麼做的意義和價值。好比你曾經因為頻繁使用LINE,錯過在餐桌上關心孩子一天情況的機會,你可以把它寫下來,提醒自己今天下班後,要好好跟孩子相處。

3.      開發多元的生活內容:當生活過份單一,人們往往會繼續採用熟悉的生活模式,「點對點」的生活──家裡到辦公室──會讓我們難以轉換新的生活習慣。好比如果我們希望經常吃泡麵的自己,能夠慢慢減少吃泡麵的次數,那麼我們就需要去嘗試一些沒有試過的餐點,讓自己因為有更多選擇,而不至於每每讓泡麵成為腦中的第一選項。並且我們開拓的每個新的生活模式,都包含拓展新的人際關係的可能性。

4.      尋求親友、團體協助:很多時候我們一個人在抗爭,那很累人,效果不彰。LINE彷彿冰箱裡的蛋糕、櫃子裡的A片在呼喚我們,只要打開就能立即滿足。我們需要找至少一位信任的人,和他分享我們的情況,主動請求他的幫助。跟著他出去走走,或在一個互助團體中彼此分享,共同努力。越是想一個人解決問題,就越容易回到個體的孤獨感。

 

毋寧說,這一切的嘗試,都是為了讓我們找回真實生活的感覺。

台灣近期有個流行語叫「同溫層的朋友」。其典故來自立法委員選舉之前,某些支持A政黨的朋友以為A政黨會有很多人選上立委,結果出來卻差強人意,他們檢討背後的原因,在於會和他們關注、討論,為他們的發言點擊喜歡的朋友,全都是A政黨的支持者,所以這在心理上造成一個假象,好像很多人都支持自己的政黨,支持自己的理念。但實際上只是小團體聚在一起取暖造成的假象,而這個假象沒有辦法改變現實。

我們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一個「同溫層」社群,結交這些朋友。

FacebookLINE,社群軟體的普及,好像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高度連結性。實則誠如Johann Hari所說,「當你遇上危機,你會發現能助你一臂之力的不是臉書上的朋友,而是那些有血有肉的朋友。」

LINE沈迷的現象,背後體現的就是我們在情感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故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在虛擬世界,而是要回歸真實世界;不在拋棄LINE,而是讓工具回歸工具該有的價值,工具是解決問題的媒介。

 

我們寂寞,卻誤把聯繫他人,滿足感情的工具,誤認為是目的。

 

唯有把真實世界中,人們的情感需求搞清楚了,我們自然就能解放刷LINE的手,轉而握緊現實中真實的一雙又一雙的手。當我們在現實中獲得來自肌膚,傳達自內心的溫暖,我們才不用在冰冷的螢幕上去尋找cpu散熱下虛擬的體感溫度。

 

 

[解語] 我們不用離開LINE,但我們得讓LINE僅僅做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1] 改編自國立中正大學輔導中心的「網路成癮」測驗。http://advising.ccu.edu.tw/manage/flow3.html

[2]王智弘(2008)。 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http://wang.heart.net.tw/paper-new/paper2008a.htm

 

[3] 教育部輔導計畫叢書 現實與虛幻:網路沉迷輔導。http://www.guide.edu.tw/book/book/08/default1.html

[4] Johann Hari: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 https://www.ted.com/talks/johann_hari_everything_you_think_you_know_about_addiction_is_wrong#t-373756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5182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