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手札】美學是什麼——「我的攝影故事」系列創作動機
2015/03/27 00:21:38瀏覽1022|回應0|推薦18

有好一段時間,我不在專欄上談美學課題。如果我們把對於美的相關研究領域畫成一個同心圓,越接近形而下的越接近圓心,越接近物質世界的越接近外緣,那麼美學探討的幾乎就和圓心重疊。

 

複雜世界的複雜探問

美學問,「美是什麼?」、「為什麼人會有對美的感受?」、「為什麼我們覺得X比Y更美?」、「美是一種客觀實在?」等問題,這和我們一般去理解一個藝術品以什麼材質構成,出於誰的手筆,創作年代與文化背景等等,更專注於去問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基於一個古老的哲學預設,「凡人皆有相同的本質」,人都會死,人都會悲傷,人都因著有共同的本質而能夠互相理解。過去,理性主義的美學家相信有一個客觀的美存在,但在我們的現實經驗裡頭,我們卻發現面對同一個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喜好。

對此,美學家進行釐清,「喜好不等於美」,好比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善良的,說一個人是能力強的。說一個人是好人,不等於說一個人漂亮,我們的判斷造就各種價值,而各種價值都不同,就像真、善、美是三種價值,只是我們在用語上經常混淆了不同價值,更何況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會對我們的價值判斷產生影響。我記得有一次我去參觀一個義大利古典家具中心,除了典型富有巴洛克氣息的作品,當有一副巨大的,出於義大利設計師和工匠之手,將王羲之「蘭亭序」的模本做為屏風的圖樣。

做為一個學過書法的華人,除了對屏風從一個家具的、室內設計相關的角度進行欣賞,還能通過對書法的理解,對字詞語文的意涵進行審美。但對一個不懂中文,也沒學過書法的西方人,他會怎麼解讀面前這些黑色的線條、紅色的印記,行書的美感和王羲之的書法和其他書法家的創作精神?

 

回歸公眾視野

從這個角度看,審美判斷一方面具有獨立性,是一種特定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審美判斷可以通過其它更多對作品的理解,達到更多對於藝術鑑賞,也就是美感方面的愉悅感受嗎?可是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又混淆了美感與愉悅兩個概念,更何況就像有時我們儘管覺得一件藝術品是美的,卻不見得會喜歡這件作品,我們可能反而喜歡沒那麼美的。進而感受做為審美判斷的依據,但審美判斷不等於我們最終希望擁有或喜好的選擇。所以我們發現,喜歡和美感又是兩種不同的感受。

美學家一方面在深究美的概念,也就是帶給主體美感的客體對象;另一方面則不斷的檢視做為美感主體的人,為什麼能感受美?用什麼方式感受美?感受美之後會產生哪些內在思想的影響,以及做為創作後,靈感與作品的關係?

有些課題,我想留在學院裡是很可惜的。然而,誠如Anna Zador認為藝術具有反應社會的作用,若能使藝術概念為一般民眾認知,方能達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對我而言,我希望更多人能夠接觸藝術,了解藝術的美好,但學院式的用語和常人使用的語言確實不同,就像當一般民眾在聊數位資訊的產品,和幾位研究者用專業術語討論,所帶來對一般大眾的參與度全然不同。藝術價值,我不認為高於其他價值,藝術家和一位屠夫、教師或計程車司機,他們對各自生命價值的實踐各有其值得學習與尊敬,值得我們從中擷取生命意義,使我們的生命從中獲得能量之處。

 

美,是人生一項值得學習的價值

尋找適當的語言和傳達方式,好使常人能通過美學研究者的口中得到更多對美的概念,親近藝術品的認知,我想這是一件能促使更多人把藝術引入自己生活的服務性工作。通過更多人親近藝術,表達他們對藝術的感受與省思,方能從多方背景的人們,共融彼此的感受與觀點,做出綜合性的經驗性結論。

這個結論,我認為可以用以驗證理性主義美學家所有普遍性的假設。並在驗證的歷程中,達到藝術推廣的附加價值——直接以教育為目的的藝術推廣多麼刻意!——這是一條美學研究與具體實踐的道路。因此,我開始寫攝影故事,故事本身幫助人們更願意多花幾秒鐘去面對一張照片,試著多看兩眼,彷彿背後確實存在一些抽象而美好的價值。

這樣的嘗試,就是「我的攝影故事」系列專欄蘊含的精神:相較那些傳遞負能量的新聞媒體,只要我們願意對生活周遭的景物多一秒凝視,我們可能會發現世界為我們打開的窗也許不大,但每一片葉子、每一粒塵土皆有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新天新地。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2178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