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一切努力,只為了活得平凡
2020/12/12 21:49:41瀏覽2128|回應0|推薦19

 

新的一年,上海《新民晚報》公佈了一項針對 “00的調查報告。

按《上海市00後的畫像報告》顯示,00後夢想成為的人,前五依序是大富翁、美食家、普通人、企業家、電競明星。

在這份報告中,呈現出00後什麼樣的個人特質,以及特質背後的成因?當某些人與00後的觀念不合,雙方又該如何溝通,避免對立?

 

§夢想是本萬言書

「普通人」排名在00後夢想職業的第三位,引起不小的討論。因為過往對於夢想,往往有著幾項特點,比如職業大多高大上,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超常的財富,以及更多能任性而為的特權。

一個人的夢想是成為普通人,聽起來就像稱讚一個人善良,這種稱讚無關於任何令人稱羨的特質,比如能力好、外貌佳,或者有任何獨到之處。

善良並不屬於被稱讚的範疇,因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善良是大多數人生來具有的特質。這種特質很廣泛,因此不需要特別追求,即使得到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然而,當普通人成為00後心中排名前三的夢想,關鍵不在於這個身份是什麼,更重要的在於夢想的意義是什麼。

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有句名言:「你缺少的不是夢想,而是實現夢想的勇氣。」

過去夢想的意義必定包含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很困難,需要經歷一番辛苦,才有辦法達到。但這個辛苦是值得的,待我們夢想成真,所有的辛苦終將成為過往雲煙。

這意味著,實現夢想本身充滿困難,困難需要我們去功課,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可能會很慘烈,說不準還會要我們的命。

因此,實現夢想需要一分勇氣,勇氣推動我們一步一步實踐夢想。

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把這分勇氣稱為「創造的勇氣」。

創造並不是製造產品,或是成為發明家,而是實現我們的潛能,把我們的潛能化為現實。

比如畢卡索是如何知道自己有繪畫天賦?唯有當他開始畫,通過他創作的過程,通過他的作品,他的潛能才被看見,才真正「實現」。

同樣地,不管家長讓孩子上什麼興趣班,只有通過孩子展現出來的成果,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行動,我們才能真正看見,並且去述說一個孩子確實有某種潛能。

簡言之,當我們談夢想,我們不能不談夢想的勇氣。當我們談夢想的勇氣,我們不能不談創造力。當我們談創造力,我們就必須談實現自我具體行動。

那有沒有比上述更核心的意義在我們心中?使得某些人不去談勇氣、創造力和行動,選擇過起所謂「普通」、「平凡」的生活?

有的!那就是我們的「感受」。

 

§更強調感受的世代

你眼中的00後是個什麼樣的群體?沒有夢想,沒有目標,軟弱並且只會啃老?當你在試著用那些負面的詞彙描述00後,很可能你落入了一種直覺主義的陷阱。

就像我在學院中遇到的一批又一批的教授,50年代的教授說學生一代不如一代,60年代的教授同樣說學生一代不如一代,70後的教授,80後的教授,他們依舊說著同樣的論調。

但他們似乎沒有發現,自己曾經是前輩口中「一代不如一代」的成員之一。事實上,我們會發現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們的收入、平均壽命、學歷等各方面都在成長。

可見一代不如一代的呼聲,更多是個人感受,和現實資料對不在一起。更何況,每個世代都有自己要面對的困境。

講個最簡單的,在房價如此高漲的年代,比如上海,一般人平均不吃不喝15年的總收入,才能買一套兩居室的房。加上生活各種收入的開銷,未來給孩子教育,以及給自己養老的支出等等。

這些經濟上的壓力,根本給不了年輕人一個希望。在我們出社會以前,年輕人就會意識到,他如果運氣好一點,他可以把人生「賣」給銀行,賣給公司。如果運氣差一點,他的人生就會賣給房東。

過去,普通人的定義可能是有個安穩工作,有飯吃。現在普通人的定義,可能是最少有個大學學歷,有能力買房成家。

不只是年輕世代的感受需要被照顧,其他世代的感受也需要被照顧。

世代間的矛盾衝突,互相貶抑,都起源於感受的問題。當上個世代希望下個世代更好,但他們卻看見下個世代沒有用他們理解的方式努力,這會激起他們的不滿,用批判性的語言表現關心。

這種批判性的語言會帶來分化,把世代分成「你們」和「我們」。

表面上,雙方都在討論夢想,討論實現自我的必要和快樂。但雙方的認知和面對的社會考驗根本不同,無法帶來共識。

00後更加重視感受,更願意聽從感受,盡可能不去壓抑感受,盲目犧牲。在我看來,這是00後世代的進步。

然而,00後的進步是否能夠喚起他們對其他世代的感受呢?

只要家長、大人還是那一套「要求、命令」的架式,繼續扮演給年輕人生活壓力的代言人,以平凡普通為榮的部份00後只會更多。畢竟那些努力奮鬥的戰爭,就留給愛好這口的人去玩。

這是一種消極嗎?我以為這是一種妥協。如果妥協能照料我們的感受,何樂而不為呢?

 

§普通人:回歸初心

世代之間需要的,是溝通嗎?

比起溝通,「接納」更為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強求理解,強求別人理解我們,或者強求我們理解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避免自己成為他人壓力的來源。

心理學上來說,過低或過高的壓力,都會讓人放棄行動。沒有壓力,人就會怠惰;壓力太高,事情太困難,就會讓我們覺得沒必要去做,反正不可能做到。

「適度壓力」,才能讓我們保持對自己充分而不過度的自我要求,督促自己繼續努力。

就像做題,一點一點提升難度,而不是突然從小學題目跳到大學題目。過程中,我們會一點一點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更困難的挑戰。

但這個社會給予我們的考驗,是否壓力是適度的呢?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給予的壓力過大,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選擇放棄,因為對他來說,打一場不可能贏的戰爭,等於要他送死。

反過來,如果對孩子過度溺愛,讓他們隨波逐流,不鼓勵他們尋找自己的興趣,瞭解自己的傾向。在他們幹的好的時候給予鼓勵,在他們幹得不好的時候給予適度的批評,協助他們成長,那麼孩子就不會為自己而戰。

孩子會觀察父母應對壓力的方式,正如00後也在盯著前面世代的人們怎麼面對壓力,如何為夢想行動。

從這個角度,00前的世代,比如你我,我們真的有比他們更加積極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嗎?還是我們做出更多的妥協,在他們面前呈現出疲憊、痛苦和無奈,但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態,或者我們不承認自己有權力活得普通,以至於在00後眼中,我們成了他們不願複製的錯誤示範。

 

§結語

有些人努力「成就」自己,有些人努力「成為」自己。兩者都需要努力,需要經受質疑和考驗。

更何況,過一個普通的人生真的容易嗎?

00後把普通人放在夢想職業的前三位,是否已經說明,在他們眼裡當個普通人並不簡單。譬如這次疫情,我們才發現就連出門散步,打電話就有外送的「尋常」日子其實也不簡單。

所以面對00後的夢想,別急著批評,也別記著給對方方法,而是先從感受開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5452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