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近在咫尺,遠在天涯:現代家庭的回家焦慮症
2018/03/31 14:43:24瀏覽2806|回應0|推薦17

 

「這不是汪柊嗎?」老何剛加完班,搭地鐵的時候,在地鐵站旁邊,看見大學同學的身影,忍不住叫出來。

汪柊西裝筆挺,正在一台機器前夾娃娃,旁邊是穿著制服的初中生,對比下有種很不搭調的感覺。

聽見有人叫喚,汪柊左右看了看。老何又叫了一聲,汪柊回頭,這才發現老何。

「真巧啊!」

本來應酬完要回家,汪柊和老何在娃娃機前面寒暄幾句,大家聊到興頭上,乾脆改變計畫,就近找了一間日式居酒屋聊聊。

開了幾瓶啤酒,吃了幾根烤串,兩人聊開。

「你平常都那麼晚下班啊?」汪柊問。

「沒辦法,日企的風格就是這樣,長官比你還晚下班,誰都不好意思先走。」老何無奈的說,接著問:「你呢?成家了沒有。」

汪柊掏出手機,給他看了一下一家三口的照片。

「嫂子怎麼長的像以前的系花,你倒是挺專情啊!大學沒追到,出社會找個一模一樣的。」

「你呢?」

老何作風比較老派,從皮夾子裡拿出一家四口的照片。

「最近身邊同事都在討論生二胎,你倒是先一步完成指標了。」汪柊笑道:「平常回家吃飯嗎?」

老何收起照片,說:「加班太多了,沒時間。你呢?」

汪柊臉上的笑容不見了:「我……我們單位基本不加班,但我挺不想回家的」

「啊?為什麼,回家跟老婆、孩子處,不是挺好的?」

「好啥啊!」

聽汪柊說,老何才知道,汪柊每天五點半下班,但他不會馬上回家,而是在公司、地鐵口附近轉,打打遊戲,或是找個咖啡店拿手機看連續劇。妻子以為他每天都要加班到七、八點。實際上,這都是汪柊的謊言。

 


§ 回家為什麼那麼難

《非暴力溝通》作者美國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他提出「非暴力溝通」(Non violent communicationNVC)的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取代消極的言語攻擊、批評和指責。

這四點可以用來檢視我們的家庭關係,是否產生人際之間的疏離。

最直觀的觀察,就是人際之間相處的「時間長短」。這個時間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來自成員的主觀感受。

當明明有足夠的時間,但雙方卻不願意把時間投入在彼此相處的事情上,那麼這往往是關係敲響警鐘的信號。

好比當一位丈夫不願意花時間陪伴妻子,或是陪伴孩子,當這位丈夫以外的家庭成員,感受到被冷落,或者不夠受到關注,這就意味著關係有修正的空間,因為家庭成員中,部份成員被關懷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最新平安人壽公佈的《2017中國家庭陪伴白皮書》顯示,果斷下班回家陪孩子的家長僅占14.5%33.7%的家長選擇加班多給家裡掙錢,剩下超過五成的家長在「下班後該不該回家陪孩子」這件事上猶豫不決。

今年,《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指出與,小孩同住的已婚男性38.2%不直接回家,高於夫妻自己住的28.3%,並且這個調查包括男女,也就是情況從十多年前,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環境,如今對下班後直接回家感到焦慮、不安,尋求一個空檔喘口氣的人,變成雙薪家庭中,無論先生與妻子的抒壓方式。

這個情況背後的原因,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工作,還有其他複雜的原因,使得兒時熟悉的「放學回家」、「下班回家」的快樂,變成一種夢魘。

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壓力:身心已經被生活掏空

隨著經濟成長,維持一個家庭負擔的成本也提高。好比薪水漲,買房的「房價所得比」卻比從前更艱巨。

房價所得比,指不吃不喝的情況下,收入全拿去買房,需要多久能買一套房。

以上海為例,今年上海薪資水準報告,上海居民平均月薪為6,378元(月收入一萬元以上占23%),本月上海房市每平米均價為47,929元,對領平均薪資水準的上班族,等於一個人不吃不喝19年才能買一套30平米的房。

在買房仍是婚姻鋼需的情況下,多少人結婚就得為未來二十年的日子還債,工作隨時處於高度壓力。

還沒回家,人的心力已經被掏空,擁有工作、車子、房子並不等於生活安穩,如果家庭無法提供抒壓的功能,那麼反成另一個壓力來源。

2.      無助:不知道怎麼溝通

婚姻是形式,溝通是婚姻的本質。

徒有形式,並無法增加本質。就像裝修再好看、專業的廚房,也無法轉換為一個人的廚藝。

如盧森堡博士所言,伴侶之間的溝通需要學習,沒有人天生就會。當伴侶之間缺乏溝通,而是用批評、責備等方式表達需要,那麼非但需要無法被傳達,還可能拉高衝突。

當家庭失去溝通的功能,那麼回家面對家庭成員形同面對衝突,會大大降低成員回家的意願。

3.      寒心:本來就沒愛

無法否認,對某些人來說,婚姻一開始就是完成任務。

但對於婚姻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婚姻是人生課題的結束,實際上,婚姻只是問題的開始。

進入婚姻,每個人相處的時間和空間更加無所遮蔽,本來能夠用來緩減雙方不和諧的護城河一下消失,所有的不和諧會瞬間加大。

如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戈特曼(John Gottman)所言,這會促使婚姻產生暴力,包括互相忽視的冷暴力。

在這種情況下,婚姻形同虛設,那麼回家就顯得沒有必要。

4.      角色尷尬、責任不清

日本千葉商業大學的研究顯示,某些男性並沒有真正瞭解家庭分工的意,也不願意承擔家庭分工的責任。這在家中妻子扮演全職家庭主婦的情況下,或許能夠達到分工。

但放到雙薪家庭越來越多的國內,有許多婚姻是一胎化下小王子、小公主的結婚,從小被寵大,若加上祖輩對兒孫婚姻、教養等介入,那麼對於組織家庭的兩人,可能無法意識、理解並學習扮演先生、妻子;父親、母親等家庭角色的意義與責任。

好比兩個人回到家,連做簡單家務都會吵,甭談有了孩子之後在分工上會發生的衝突。

那麼當一個人夫或人妻,還當自己是單身男女,那麼下班後在外流連實則是尚未脫離單身生活意識的反應。

 

§ 如何增強回家的意願

針對「不想回家」的心理,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試圖改善:

1.      開誠佈公、明確分工

讓關係回歸正軌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要繼續逃避問題。如果雙方對於自己或對方在家的時間與投入,感到不足。大家開誠佈公,明白情況,如此才能訂出更具體的方案。但切記,就事論事,不要對人做出批評。這部份,建議可以參考《非暴力溝通》裡談到的方法。

承接溝通的議題,開誠佈公的目的是有效的建立角色分工。主要包括雙方收入、時間、能力按意願四方面。大家明白分配,才能明白遵守。

當我們對詳細的計畫缺乏認識,我們會更傾向於無視責任的存在。就像一個學生訂定高考目標,但他缺乏每天實際的學習安排,就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

因此,還要訂定明確的賞罰機制,雙方一起遵守。譬如帶孩子達到多少時間,可以達到獎勵。這些獎勵最好是情感性的,而不是物質。請對方一起吃頓他喜歡的菜,而不是給他打個紅包就了事。

2.      不要貿然生孩子

應對壓力的最佳對策之一,就是不要增加更多的壓力。如果在婚姻前期,沒有孩子之前,就有逃避回家的情況。這時千萬不要想靠「生了孩子解決問題」,因為實際上,這非但不會解決本來的問題,還會增加新的問題。

也就是在既有壓力沒有減少的情況下,徒增新的壓力。

3.      檢視自己的工作

如加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南柯(Marty Nemko)所言,面對工作帶來的損耗,緊緊針對症狀,而不是疾病本身去治療,基本是無效的。

如果是工作的原因使得我們逃避家庭,那麼思考當下工作對我們的意義、不舒適等因素,可能連帶的也處理了職場損耗心力,以至於逃避家庭責任的情況。

4.      使愛回歸

面對逃避家庭的情況,其他成員的互助,就像一起照顧家中的病人,互相照顧可以增加感情的聯繫。沒有情感作用的家,彷佛只是個冰冷的,有功能的屋子。

所以關鍵是「發揮家人的作用」,讓關係回歸情感連結,而不是各種功利計算,家才有可能真正溫暖起來。

反之,發揮不了家的功用,家便不再是家。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1136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