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 晚點到-----
2020/07/03 01:05:18瀏覽2762|回應3|推薦73

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 晚點到-----

Peter Handke: In the Woods, Might Be Late

這樣充滿詩意的電影片名

讓我在第一時間 甘冒39℃的高溫出門鑽進電影院!

之後經過幾天的沉澱 即便現在開始寫文介紹 還在遲疑

 要不要再等等啊 等過兩天去看一次才落筆?

因為片中有些非常細膩的哲理思維

字幕閃得太快 記不清楚也消化不過來......

 

不過 還是先推薦大家去看吧

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感 自己的見解也不一定正確

可是建議朋友們去看 應該是正確的!

也許真會再去看 也許不會 天氣這樣炎熱啊

或許聰明一點 先去找他的書細讀一番

當作這個暑假的功課吧!

 

說起他的書 通常說的那句“著作等身”

若用在彼得漢德克身上 真是絲毫不誇張......

更正確的說“等身”兩字絕對不足以形容他創作量的豐富!

影片中兩次以上 鏡頭由下而上拉伸約1~2分鐘

一一展現他叠落起來已出版的書籍

鏡頭緩慢的在作者與書名間移動~~洋洋大觀 超過60部厚重的鉅作

 光是看這樣的表象與氣勢 就讓人嘆為觀止了!

 

 

 

1966年 24歲時他的第一本書“黃蜂”The Hornets出版後

彼得漢德克一直努力不懈地寫作

無論小說 散文 詩歌 戲劇與翻譯等等

無不表現了他獨有的思索與深層精準的言語節奏魅力......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給他的授獎詞 是這樣的:

“以獨創性的語言 探索人類經驗的廣度與特性 影響深遠”

印證2004年的得主女作家艾爾佛雷德~Elfriede Jelinek 對他的讚揚

她說:“彼得漢德克是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

他比我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不過英國作家魯西迪 Sir Ahmed Salman Rushdie 稱他“白癡”

德國的左派作家弗朗茲薩弗克羅茨Franz Xaver Kroetz

則批評他“活在象牙塔裡”!

 

以前對他沒有特別的研究 認識和好惡

看過這部紀錄片之後對他充滿了好奇 於是去翻閱他的資料

應該算對他有進一步的認識

希望能持平客觀的介紹他的故事......

 

今天的照片 三張是複製網路檔案照 兩張是翻拍電影的海報

其他的森林圖片 是去年和平號101回航海之旅

07.18在澳洲離開布里斯本7.21到凱恩斯

與 Flora Amy 小紅等人 結伴共乘旅行車

到熱帶雨林高原村莊庫蘭達的熱帶雨林自然公園

搭乘纜車時 從高空中俯拍的......

 

 

 

上圖是彼得漢德克在居家工作的一個場景

可以看出他用的家具 都是很簡樸自然的材質與造型

他每天會在自己院子的“沉思小徑”來回的漫步沉思兼運動!

他還喜歡待在廁所裡靜靜反省

在日常生活常態中 尋思生存價值的現實與困惑......

他會用收藏的各式小貝殼 給小徑兩旁“畫線”

還會用電鋸自己修剪樹枝.....

 

他非常喜愛蘑菇 他從森林採回各種的野生蘑菇

用刀子輕輕剖成一片片的.....

還溫柔地對著鏡頭說“聽聽那蘑菇的聲音多清脆 多好聽.......”

他對蘑菇用情很深 幾百種蘑菇的特性如數家珍

他樂在其中 也感到很自豪 還曾為蘑菇寫過一本書!

 

此外 他還有一項令人驚訝的嗜好~~

他喜歡做針線活 喜歡用色彩繽紛的繡線刺繡!

他戴上老花眼鏡自己慢慢地穿針

一次次的失敗 一次次把線斜剪後再試 非常有耐性

如果沒記錯 他還自嘲說那是一種修練

哈老先生別修練了 你需要的只是一個東方人常用的穿針器啊

怎麼?難道沒有人告訴你有這種發明嗎?

或者 是反抗文明的另類堅持?

 

他非常的懷舊 也是一個生活在傳統環境的人

片中他的妻子蘇菲和兩個女兒也分別現身

因為彼得寫作需要獨處不被干擾

蘇菲說 他們的房子不是城堡不夠大 所以夫妻倆是分居的

他們在餐廳約會共餐 回家也只短暫停留......

但蘇菲對丈夫是支持的 她指外界的批評不公平

認為那些都是“斷章取義”的誤會!

 

女兒小時候 彼得是個盡職的好爸爸

隨時用相機跟拍 紀錄她們成長過程美麗的瞬間

有許多還是用拍立得相機拍的......

不過可惜比較少見到用攝影機拍的影片.....



 

在台灣大概沒有人不認識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卻可能沒多少人認得彼得漢德克

那麼 我們這樣簡單說吧~~

他是2019年 擊敗第八度陪榜的村上春樹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地利小說作家 詩人 導演 劇作家!

2014年 他曾公開呼籲廢除“虛偽的文學經典化”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它對文學只是事後虛偽的追封”

“固然可以招來一時看熱鬧的人 卻對提升閱讀無益”

 

他也曾批評2016年得主鮑伯狄倫Bob Dylan不夠資格獲獎

因為“文學是閱讀的”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決定 “是在反對閱讀”!

“顯然那是一些不讀書的人做出來的決定”.......

同時還批評鮑伯狄倫的詞 如果抽離了音樂“什麼都不是!”

他大概沒想到2019年自己也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吧?

而且也有許多抗議雜音 也不贊成頒獎給他......

 

獨來獨往 特立獨行的他

素以“老憤青”形象享譽國際文壇和戲劇界

他總是語出驚人的說自己的想法

他的“政治立場”也受到非議 以致他得過的幾個文學獎

不是拒領就是退回獎金.......

 

這部紀錄片是他在得到諾貝爾獎之前就開始拍的

因為彼得漢德克對拍攝的要求和堅持

還得配合讓他獨處寫作的習慣

製作劇組每天最多只有5~6個小時貼身採訪拍攝

前後總共花了三年的時間 才錄製完成!

 

影片在巴黎近郊 坐落茂密樹林的彼得漢德克獨居的家拍攝

他的家就像一個藝術家或文人的家~~一個像“窩”的家

是生活的 實用的充滿溫暖的家

而不是那種到處見設計與擺設收藏 一絲不苟的冷感豪宅 .....

 

一向是窗簾的擁護者 不論是採用怎樣的材質色澤與圖案

只要季節環境選對了 窗簾總給屋子添加萬種風情

可在彼得的家看不到窗簾 明亮高大的玻璃窗光禿禿的

卻十足現了主人有別於人的獨特風格

在屋裡放眼看去 窗外是大樹 滿目盎然如畫的綠意

流淌進來的陽光 則晃動一室的溫馨.......

好極了!

 

他從來沒用過電腦 他不喜歡電腦的理由是

在輸入文字時 缺乏以前打字機那種敲打鍵盤的美妙聲音!

他到處都是筆記本 大的小的

甚至是小到隨手寫完就可以塞進褲袋中的.....

他到處有各種色筆 鉛筆 畫筆等等

他的手稿非常多 總是隨興用不同的色筆密密麻麻的修改

姑且不論文字的內涵如何 就是隨便塗鴉吧

那也是一件無比浩大的工程啊!

 

 

 

喜歡電影的人 相信一定認識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

他與彼得漢德克從60年代 就相識相知

他們合作過的電影作品 包括有:

“慾望之翼”“守門員的焦慮”“ 愛麗絲漫遊城市”

“歧路”及“三張美國唱片”等等

他們在自己的領域中 各有不同風格的美學觀點與經驗

也相互影響彼此的創作 並在作品中留下痕跡

彼得漢德克的小說 詩句 甚至只是零星的隻字片語

都能轉化成溫德斯電影中的深刻畫面......

而他們的作品被認為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

呈現了令人痛苦的誠實”!

 

2015年3月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的一次訪談中

文溫德斯說起他拍電影“慾望之翼”時說

當初他曾去薩爾斯堡找過彼得漢德克 還把故事說給他聽

希望他能一起完成編劇 卻被拒絕了

那時彼得正在寫一本小說 不可能半途而廢 他只好回家自己寫

後來他決定先開拍再說 否則可能永遠都拍不成了

“不久彼得將一些素材和一首小詩寄給我”

“他出於友情 和對我的窘境的憂慮 他整理了一些場景與對話的建議”

那些場景非常的美好“正是我想要的!”

 

“而那首詩更是我的救命稻草......”

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 大導演都隨身帶著那首小詩

那小詩引導著他去思考 並使他順利完成了“慾望之翼”!

那首詩也成了電影的核心主題

不僅片頭片尾出現 在影片中也一再展現......

 

文溫德斯曾說:“彼得是我最親密的朋友”

“在當代作家中 唯有他的作品 讓我感到最親近 最理解 最愛讀”

人生得如此相知的益友 令人羨慕 何來孤獨之有啊?

 

 

             

 如同他自己說的:

成功的一天 習慣會停止

意見會消失

他 你 我自己 會讓我吃驚

 

 早年他是頂著一個披頭式的蘑菇頭青年~~

他翻看舊照片 自言自語說:

不必檢查疤痕

他變老了 但依舊是從前的他

他既規避工作 也發狂做事

他既呻吟 也玩禁慾

他既靜靜同情你  也差勁地嘲笑你

 

我看到當代德國散文

將一種描述的無能奉為圭皋

無庸置疑  那就是最廉價的文學

 

我想往錯的方向走

我無法回答你的問題

這是一個謎

這種躲不掉是愉快的........

 

 

 

“冒犯觀眾”Publikumsbeschimpfung又譯為“罵觀眾”

是他在1966年的一舉成名的劇作

也是彼得漢德克對傳統戲劇的公開挑戰

全劇沒有傳統戲劇的故事情節和場次

沒有戲劇性的主角人物和對白

舞台上也沒有慣有的佈景和佈幕 只見四個直立的麥克風

和四個沒有化妝穿著日常便服的“路人甲乙丙丁”........

而“時間在這裏服務於話語遊戲”

舞台上的四人開始輪番歇斯底里謾罵觀眾

罵觀眾有如社會權力結構下的群眾

課堂上的學生 視聽媒體的觀賞者 是處於被動的一群人

這群人即便思想被操控 即便唯命是從

可憐卻不自知不自覺 甚至還熱情鼓掌叫好!

 

~~~你自作聰明

你們這些先生女士

你們這些在場的人

你們這些擁抱生命的人

你們這些有用的觀眾!

 

上面的台詞完全不帶髒字 幾乎都是用吼的

反諷意味十足

觀眾挨罵 卻被罵得很開懷.....

 

四個“說話者”輪番上陣狂妄地說道:

這不是戲劇!

這裡不會重複已經發生的情節

這裡只有一個接著一個的現在.......

這裡的時間是你們的時間

這裡的時間空間是你們的時間空間!

 

其實此劇最重要的隱喻 在於點出劇場是社會機構的狀態

是歐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然而劇場卻充滿了幻覺和操縱性

彼得漢德克想透過反映現實 把沉睡的觀眾罵醒!

他也以此一顛覆傳統劇場的創作 奠定在德語戲劇界的地位

 

隔年 他發表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卡斯帕~Kaspar”

此劇在德語的戲劇中 是被排演最多的作品之一

其成就足以與薩繆爾貝克特 Samuel Beckett的“等待戈多”相提並論!

~~“等待戈多”原名 En attendant Godot

也有人譯作“等待果陀”~~

 

 

 

至於他備受爭議的政治立場 必須從他的母親與家庭說起

他1942年生在奧地利格里芬

母親是斯洛維尼亞人 愛上一個銀行的有婦之夫並懷了彼得

生下他後嫁給一個姓漢德克的德國軍人.......

他母親留在家鄉的 還有外祖父祖母和舅舅

後來為了生存 舅舅不得不違背意願參加了納粹軍隊

最後不幸戰死在蘇聯

彼得說他的舅舅為了“所謂的甚至是並不存在的理想而死 ”

“不是他們的意願 也不是他們的選擇......”

這是他的家庭悲劇故事

 

他母親一生背負了這麼多的波折與傷痛

卻贏得兒子十分的敬重與疼惜

片中有一段他欣賞家庭生活照時

動容地指著母親讚美她 說她多麼容光煥發.....

 

他的母親熱愛文學 因為文學讓她得到解脫與安慰

可惜最後 還是無法幫助她擺脫外在的壓力 與殘酷的生存現實

很不幸的 1971年她51歲時 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彼得1972年的小說“無欲的悲歌”A Sorrow Beyond Dreams: A Life Story

就是寫他母親的故事......

寫一個女人 受制於社會價值與命運枷鎖的故事......

 

 

 

由於母親是斯洛維尼亞人 他自然有很深的情結

他最大的爭議之一 就是曾嚴厲批評北約轟炸南斯拉夫

後來又在斯洛博丹米洛塞維奇的葬禮上發表演說

因而被冠上極右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辯護者的封號.......

 

1996年他的旅行日記“河流之旅:塞爾維亞的正義”

發表後也引發一波激烈的批判與責難

因為彼得漢德克 把塞爾維亞描述為南斯拉夫戰爭的受害者!

同時他還抨擊西方媒體 誤導了戰爭的起因與後果.....

 

此後的後遺症包括:2006年的海涅獎 Heinrich-Heine-Preis

在一片譁然聲中 他只好拒絕受獎 以平息眾怒;

2014年獲頒國際易卜生獎Den internasjonale Ibsenprisen

還是有引來一片撻伐的抗議浪潮......

 

 後來他受訪時辯解說 人們在指責米洛塞維奇屠殺平民時

卻忘了在支持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事件上

竟然無視於也有數千名平民百姓被無辜犧牲.....

所以他才指責北約的轟炸是一種專制蠻橫的暴行

他是在一個對等的觀點上作評論.....

他說得沒錯啊 我們不能用兩套標準衡量世界

你的命是命 別人的命就不是命嗎?

 

 

 

在這裡 彼得漢德克朗讀自己的書......

在圖書館 一個少女的下巴碰著脖子

一個鐵桶成形

一個郵箱變黃

市場婦人在掌心寫下帳目.......

 

我是老人  聲音微弱

但這個故事

依舊從肺腑升起

由輕輕張開的嘴覆述著

有力又輕鬆

這是一篇祈禱文

千萬不能讓人得知秘密

知道字句該有的意義

.........

 

 

 

是的 彼得漢德克 他是詩人 小說家 劇作家

他寫散文 是電影編劇和導演

是節奏精準 用字挑剔又吹毛求疵的天才

他創作力豐沛作品源源不斷 且勤奮工作努力不懈 ......

他勇於表達真實的內心世界 誠實自省面對自己

他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絕不人云亦云 不隨波逐流......

 

他認為文學的力量 應該是原始的 是無所畏懼的

而這個世界必須開始重建一切 甚至是語言學!

他堅信所有的生命是平等的 應該受到同等的肯定與祝福

他也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戰爭

全都是錯誤的策略!

 

謝謝與我一起分享並進一步認識大師彼得漢德克

預祝大家周末假日愉快

如果有那麼一點點興趣 建議去電影院看這部紀錄片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lianyi&aid=140068014

 回應文章

何希奇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06 01:55

謝謝Lillian 的推薦與分享,我非常喜歡讀您分享音樂家,作家,藝術家⋯⋯的故事,也讓自己的心靈多了一些養分,謝謝🙏

lillian(lillianyi) 於 2020-07-06 09:20 回覆:
謝謝希奇的分享與留言鼓勵.......
謝謝讓我以後會寫得更用心更有勁!

早安!我們一起迎接美好一天......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03 22:48
多謝你這麼用功的寫文介紹及分享
lillian(lillianyi) 於 2020-07-05 08:33 回覆:

謝謝寧靜姐分享與留言

用功兩字 不敢當啦

大概只能說是好奇

還帶一點求知的慾望

希望多瞭解別人的生活

尤其是藝術家音樂家和作家的生活

不對 其實我對無名小卒的生活

小老百姓的生活也是很關心的

喜歡從別人的生活態度與故事中

學習到經驗和啟發----

早安  周日愉快平安喜樂


lilli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電影與好朋友分享.......
2020/07/03 08:29
這篇稿子 斷斷續續寫了一個星期
其中有一部分文字因為存檔前未重新登錄而遺失
真是遺憾 白白浪費精神與時間了......

剛剛查了一下 這部電影多已下片
幸好還有光點台北一家上映
有興趣的朋友 請注意把握時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