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6/26 00:12:04瀏覽2193|回應6|推薦29 | |
【台灣現有地方行政區域圖:資料來自內政部民政司】 最近關於直轄市升格的問題,讓朝野政黨紛擾不休。其實民眾並不是很在意縣市升格與否?他們在乎的是民眾的基本生活權益,是否受到政府足夠之照顧? 所謂「民以食為天」,一個只會動嘴巴卻未能積極任事的政府應該被譴責。相對地,一個不積極尋求政策對案,卻私心伺機奪取政治利益的在野黨,也應該被強力抨擊! 台灣地區究竟需要設置幾個「直轄市」並不是政府治理的主要重點,民眾想問的是政府有無通盤考量行政區劃的目的與相關配套措施是否完備? 執政的國民黨若想要貫徹馬英九的「三都十五縣」選舉政見,就必須廣開公聽會與提出詳細之政策說帖,具體向社會各界宣導政策理念與相關配套措施為何? 當年「廢省」所傳達的政策主張,如今看來簡直是荒謬至極!李登輝誇口說廢省之後每年可替國庫節省五千億公帑,結果顯示政府整體財政赤字還是持續攀高!昔時李登輝執政的舊國民黨政府欠台灣人民一個交代,而在野的民進黨政治人物,也因為個人政治前途算計,對於國民黨版的地方行政區域劃分政策,竟然失去批判的力道,甚至同流合污地虛級化了台灣省政府的實權治理,同樣可惡! 平心而論,國民黨所提的「三都十五縣」政策是有瑕疵的。首先是「台北縣」單獨升格後的名稱問題,究竟是「新北市」?或是「台北縣」?最弔詭的是國民黨政府對外宣稱,升格後的台北縣,日後仍要朝北市、北縣、基隆以及宜蘭合併之途邁進。 既然最終設計是一個大台北合併案,屬於一個北北基宜「區域治理」的地方自治概念,這樣一來台北縣急於單獨升格的道理為何呢?果真「區域治理」是縣市之間互通有無的好方向,那就應該從地緣因素、交通條件以及產業互補等原則去進行北北基宜、桃竹苗、中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花東以及離島地區的區域整合才對,為何單就個別幾個縣市升格,反而形成城鄉發展落差與排擠效應呢? 其次,是台中市與台中縣的合併升格案,這是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有的共識,同時也是民進黨政府執政期間的重大政策主張。只是國民黨內部也傳出此舉在於攔阻胡志強前進中央組閣之說? 但是民進黨又何嘗沒有深層政治野心與權位算計呢?民進黨中央執政時期一直對胡志強主政的台中市府多所貶抑早已不是新聞,這導致原先採地下規畫的台中市捷運,因為扁政府一句沒錢,只得改為高架化來施工,更別提胡志強極力奔走的古根漢博物館,就是因為無法討好台中藍綠兩方在七期重劃區存有特殊利益者的角力而胎死腹中,可憐當時在美國奔走的胡志強還因此罹患風寒而中風,最終還是不敵藍綠地方政客的權謀。 至於高雄縣市的合併案,更直接衝擊到綠色執政的大本營,民進黨內部對此也有不同之看法,黨內政治暗潮也正在洶湧中。高雄縣市合併前原直轄市的高雄市長陳菊與原高雄縣長楊秋興的權力鬥爭固然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另外關於台南市與台南縣的合併升格也很奇怪,財政都很困窘的兩個縣市合併能為大台南帶來多大助益?如果只是淪為政治人物的權位爭奪,這樣的升格能成甚麼大氣候? 國民黨有私心,民進黨也沒多高尚清廉?當北中南政治勢力都各有盤算與意圖,就很難教民眾相信這一次的地方制度調整是具有前瞻性的,畢竟廢省前例斑斑可考,一個無法長治久安的地方制度設計與變革,只是徒增政府治理困擾罷了。尤其是面臨台灣地區出生率年年降低、人口逐漸老化的殘酷事實。凍掉一個可以居中調和中央政府與地方縣市政府事務的台灣省政府,然後回過頭來弄出六大直轄市,國、民這兩個政黨究竟存的是甚麼心呢? 國民黨跟民進黨透過《地方制度法》讓台北、新北、台中、台南與高雄五都升格後的人員組織編制也會大幅增加,加上2014年的第六都大桃園升格,一下子增加六個地方大諸侯來跟中央討價還價,這會比台灣省政府仍有實權治理的情況下好嗎?讓人感覺好像在為兩黨政治人物分『位置』而不是在進行地方自治改革,更遑論未升格的其他少數縣市會如何看待這六都拼命跟中央吵著要錢的局面呢? 再說朝野兩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敢問其中有幾人是真心誠意在服務民眾以及謀求全民最大福利之取得呢?政府治理的原則在於強調「權能區分」,也就是人民有權,政府有能。任何涉及全體民眾利益的重大政策規劃,都不能違背民意與全民最大利益的公約數。 從此次直轄市升格審查案來看,執政的國民黨欠缺明確政策背景說明與理由分析,民進黨也是只見政治權力分贓而不見批判反省,國民黨與民進黨都各自挑選符合自身政治利益的議題來作政治辯護,犧牲的卻是所有民眾與聞政策議題討論的權益以及長遠的幸福。可以預見,未來的台灣大選仍將無法逃脫藍綠政客的口是心非,讓人愈發擔憂台灣的國際地位與相關發展究竟該何去何從?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