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政策還要靠好方法執行!
2007/06/29 23:48:03瀏覽159|回應0|推薦3

                    教改以來推出常態編班及一綱多本是好政策,但沒有正確升學方法配合,眼看就要失敗,非常可惜,個人認為升學方法稍加修正,就可讓這好政策起死回生,解救台灣國中問題。

    我們的升學方法,不論是以前的聯考,或現行教改一改再改,改來改去最後創造出的學力測驗,還是讓一大考區的學生 (現在已演變成全體30萬的考生一起比誰考的分數多,老師、學校當然要幫他那的三、四十名學生去打敗其餘的兩萬九千九百五、六十名的考生,所以不管怎麼宣導、怎麼教化,教育唯一目標還是升學考試的試題。所以要教育回歸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唯有解除學校、老師對學生所負的升學責任,讓學生自己擔負自己的升學責任才行。
    讓學生自己擔負自己的升學責任的方法是透過公正的、嚴謹的、客觀的升學考試如現行之國中學力能力測驗,但要將測驗成績轉換成班級等第,排列出每班的名次,依每個學生在他班上的名次做為他選高中的先、後次序,讓每班第一名第一選他要讀的高中,第一名選完第二名再選,如此每校、每班的升學機會相同 (常態升學),當各校、各班升學機會公平沒有升學的競爭時,各校、各班的校長、老師才能回歸真正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
    常態分班是自民國八十三年教改以來一直追求的理想,但教育當局想盡方法禁止、防範,可是學校、家長方面也想盡方法突破、巧立名目,總想讓自己的學生、孩子可以突破常態分班的限制得到特別班的安排 (不信;可以調查,很多學校現在都有電腦班、謀樂器班---),以便在升學考試中多得些分數。這種現象只有用每校、每班的升學機會相同 (常態升學) 的方法才能破解。

    特殊教育學者一直以來希望特殊學生能與一般生同校、同班接受一般的教育,這也是特殊學生家長的願望,但是學校老師、同學的阻力總是很大,其原因不是老師沒有愛心,同學沒有同情心、沒有包容力,而是因為在傳統的比考試高分的升學目標追求下,誰阻礙了「考高分」,誰就被排擠。若改成每校、每班的升學機會相同 (常態升學),特殊學生不影響其他學生的升學,他們才會被接受、被悅納、被帶上來,也才有機會容入這個社會,被社會接納,實現李遠哲院長的理想,把每一個孩子帶上來。
    當各校、各班升學機會均等沒有升學的競爭時,各校、各班的教學落實「生活教育及品德教育」之後「智育」的教學品質可藉全班最高、平均、最低分表現出來,因此各校仍須正常實施「智育」的教學,而且當各校、各班的最高、平均、最低分表現出來時,如果那位老師教學成果特別好,教育當局可以特別獎勵這位老師,並聘請這位老師到各個學校去做示範教學,以嘉惠所有的台灣學生,讓獎勵歸給當獎勵的人,而不是把老師好的教學獎勵給學生,這是聯考制度以來老師受到的最不公平對待。
   「常態升學」以後,不同班級的第一名成績也許不一樣,有差別,或許有人認為讓他們選一樣的高中是不公平的,但筆者認為第一名分數不同不是學生的錯,五十年來台灣教育當局對各地教育的普及、發展是一樣重視,台灣各地的居民在智力上也不應有差別,各地、各校之所以有差別,乃是因不健全的制度在不當的人為操作下造成的結果,這樣的錯誤結果是成人的錯,成人的錯由學生承擔,對學生是不公平的,所以聯考以來,我們的教育對不起偏遠地區的學生,我們只給偏遠地區的學生教育,沒有給他們相同的升學機會,所以我們對不起他們,補救的方法就是每個班級的升學機會要一樣,相同學校、相同老師、相同的學習環境下因各人學習能力不同,各人學習成果不同,這不同通過公平、嚴謹的考試分流後,他能考第一名,表示他的學習能力最強,他考的分數少,責任不在他,所以他不該承當分數少的責任。我們要把每班的第一名看成一樣的好才是立足點平等的真公平。
    或有人主張實施高中社區化後國中升學壓力解除,國中教育問題自然解決,筆者認為這好像用九年義務教育解除當時之國小惡補的問題一樣,其實如將高中社區化、一元化後將引起高中更多的問題,依統計目前全國高中有公立高中108所,私立高中109所、公立高職98所、私立高職106所、另加附設於五專的公立14所、私立56所,這些學校不論硬體設備或軟體的師資、校風都不相同,如主張高中社區化,首先要把這491所學校變成硬體、軟體都得相同的高中,才能讓國中畢業生就近就讀社區高中,否則有特權、有能力的一定會越區就讀,造成社會新的不公平。又國中生經過

 

    學測以後,學生成績差距明顯的不同,這種差異較國小畢業時尤巨,因此

    高中社區化後,若教育當局要求常態分班,則同一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距

    一定很大,教學方面顧得了學習力強的,管不了學習力弱的,顧得了學習

    力弱的,管不了學習力強的,讓學習力強的學生錯過了他學習的黃金時間

    ,對學習力弱的學生悆越加失去他學習的意願。

    這不是回復到國中能力分班的惡果嗎?且從經濟效益的考量,是高中多元化,每校依現有狀況發展其特色,培養適合他學校的學生比較合乎經濟效益,還是把所有高中變成一樣的學校,再讓每個學校多元化以適應多元不

    同的學生比較合乎經濟效益,值得研究。而且學習除了靠學校提供環境、

    老師給予指導外,還須要同學間的砥礪,建中學生在一起才能塑造建中,

    分散後,能寄望他們把他們的所在學校都變成建中嗎? 同時我們的社會是

    否只須要一種的建中人才?

        所以常態升學是解救臺灣國中教育的唯一方法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chiajo&aid=105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