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常態升學」就能「常態編班」,「常態編班」教育才能正常發展!
2007/06/08 23:30:39瀏覽256|回應0|推薦2

教改以來,除了教學內容上追求本土化,教材上由小學、初中兩階段教學更新為九年一貫外,就是要破除「放牛班」

「升學班」之國中分班魔饜及「明星國中」「鄉鎮國中」之城鄉差距,老實說;前兩項,跟一般老百姓(家長)、受教育的學生沒什麼相關,辦教育的「政府」要教什麼、怎麼教都行,對學生、家長來說,真正受到切身之痛的問題,是要上那一所「學校」,在什麼樣的「班級」。

常態分班是自民國八十三年教改以來一直追求的理想,教育當局想盡方法禁止、防範能力分班,可是學校、家長方面也想盡方法突破、巧立名目,總想讓自己的學生、孩子可以突破常態分班的限制,得到特別班的安排,這現象現在已浮出台面,台北市、高雄市的國中與臨近的縣、市國中因行政地位不同,在「常態分班」執行的落實上不相同,議會開始直關心,如高雄市議會要求高雄市教育局要高市各國中辦集中式資優班替代現行之分散式,以求高雄市子弟能與臨近縣、市的考生競爭。

筆者認為落實「常態分班」才能使台灣九年義務教育正常發展,讓台灣的「國中」教育健全,至於落實「常態分班」的方法,決對不能靠口號、宣導、獎勵、逞罰達成,只能反相思考,導果為因,「常態分班」的結果是讓每個學校、每個班級一樣好,那每班的升高中的能力也一樣,讓每校、每班的升學機會相同 (常態升學) 的方法才能落實「常態分班」。李院長  遠哲帶領教改時提出最有力的訴求就是「把每個孩子都帶上來。」但是「把每個孩子都帶上來」的定義是什麼?依生物遺傳學原理每個人學習資質、興趣不同,國家辦義務教育是無法將每一個人都教成「一個樣」,筆者覺得應將李院長「把每個孩子都帶上來」的理想修正為「把每個班級都帶上來」、 「把每個學校都帶上來」比較可行,原因是台灣近五十年來在政府、民間的努力下,教育普及,民智開展,交通便利,資訊通暢,各地教育水準相差不遠,今天教育之所以有城鄉差距,主要還是五十年來升學制度不良造成的「不常態編班」、「不常態就學」所致。

    我們的升學方法,不論是以前的聯考也好,或現行教改一改再改,改來改去最後創造出的學力測驗也罷,就是讓一大考區的學生 (現在已演變成全體30萬的考生),一起比誰考的分數多,老師、學校當然要幫他那的三、四十名學生去打敗其餘的兩萬九千九百五、六十名的考生,所以不管怎麼宣導、怎麼教化,教育唯一目標還是升學考試的試題。所以要教育回歸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唯有解除學校、老師對學生所負的升學責任,讓學生自己擔負自己的升學責任。
   
讓學生自己擔負自己的升學責任的方法是透過公正的、嚴謹的、客觀的升學考試如現行之國中學力能力測驗,但要將測驗成績轉換成班級等第,排列出每班的名次,依每個學生在他班上的名次做為他選高中的先、後次序,讓每班第一名第一選他要讀的高中,第一名選完第二名再選,如此每校、每班的升學機會相同 (常態升學),當各校、各班的升學機會相同,唯有讓學校與學校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沒有升學的競爭時,各校、各班的校長、老師才能回歸、落實學生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 

 

再者;特殊教育學者一直以來希望特殊學生能與一般生同校、同班接受一般的教育,這也是特殊學生家長的願望,但是學校老師、同學的阻力總是很大,其原因不是老師沒有愛心,同學沒有同情心、沒有包容力,而是因為在傳統的比考試高分的升學目標追求下,誰阻礙了「考高分」,誰就被排擠。若改成每校、每班的升學機會相同 (常態升學),特殊學生不影響其他學生的升學,他們才會被接受、被悅納、被帶上來,也才有機會容入這個社會,被社會接納。
「常態升學」以後,不同班級的第一名成績也許不一樣,有差別,或許有人認為

讓他們選一樣的高中是不公平的,但筆者認為第一名分數不同不是學生的錯,

五十年來台灣教育當局對各地教育的普及、發展是一樣重視,台灣各地的居民

在智力上也不應有差別,各地、各校之所以有差別,乃是因不健全的制度在不

當的人為操作下造成的結果,這樣的錯誤結果是成人的錯,成人的錯由學生

承擔,對學生不公平,所以聯考以來,我們的教育對不起偏遠地區的學生,

我們只給偏遠地區的學生教育,沒有給他們相同的升學機會,所以我們對不起

他們,補救的方法就是每個班級的升學機會要一樣,相同學校、相同老師、

相同的學習環境下因各人學習能力不同,各人學習成果不同,這不同通過公平、

嚴謹的考試分流後,他能考第一名,表示他的學習能力最強,他考的分數少,

責任不在他,所以他不該承當分數少的責任。我們要把每班的第一名看成一樣

的好才是立足點平等的真公平。 

  當各校、各班升學機會均等沒有升學的競爭時,各校、各班的教學落實

「生活教育及品德教育」之後,「智育」的教學品質可藉全班最高、平均、

最低分表現出來,因此各校仍須正常實施「智育」的教學,而且當各校、

各班的最高、平均、最低分表現出來時,如果那位老師教學成果特別好,

教育當局可以特別獎勵這位老師,並聘請這位老師到各個學校去做示範教學,

以嘉惠所有的台灣學生,讓獎勵歸給當獎勵的人,而不是把老師好的教學獎勵

給他所教的學生,而自己最多得個「他教的學生升學率很高」的名聲,這是

聯考制度以來,中學老師受到的最委屈對待。

 

或有人主張實施高中社區化後,國中升學壓力解除,國中教育問題自然解決,筆者認為這好像用九年義務教育解除當時之國小惡補的問題一樣,其實如將高中社區化、一元化後將引起高中更多的問題,依統計目前全國高中有公立高中108所,私立高中109所、公立高職98所、私立高職106所、另加附設於五專的公立14所、私立56所,這些學校不論硬體設備或軟體的師資、校風都不相同,如主張高中社區化,首先要把這491所學校變成硬體、軟體都得相同的高中,才能讓國中畢業生就近就讀社區高中,否則有特權、有能力的一定會越區就讀,造成社會新的不公平。又國中生經過學測以後,學生成績差距明顯的不同,這種差異較國小畢業時尤巨,因此高中社區化後,若教育當局要求各高中常態分班,則同一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距一定很大,教學方面顧得了學習力強的,管不了學習力弱的,顧得了學習力弱的,管不了學習力強的,讓學習力強的學生錯過了他學習的黃金時間,對學習力弱的學生悆越加失去他學習的意願。筆者認為高中教育應以現有491所學校為基礎,不但不能將之社區化、一元化,而應以各校的特色各自發展、成長為多元化的、多樣性的高中,讓學習能力、興趣適不同的各式各樣的國中畢業生自主選擇。

    台灣政府五十年來給了學齡子弟等量的義務教育,但缺憾的是沒有同質,就如陳總統水扁先生亦不例外,看台灣之子一書就可看到  總統受的教育是「升學班」,但他的同學很多在「放牛班」,有良心的台灣人是否還要這種不平等持續下去,如要改善,義務教育「常態分班」必須落實,但如何落實「常態分班」?單靠「威脅利誘」是行不通的!!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chiajo&aid=101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