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國財相與三傻(Osborne and the Stooges)
2013/12/21 08:07:14瀏覽324|回應0|推薦9

 

 

By PAUL KRUGMAN (Published: December 19, 2013 )

 =============================================================

 

我非常確定,在一個老的電視劇”三個傻瓜(The Three Stooges)",其中有一段,劇中的捲毛(Curly)一直用頭撞牆,當毛(Moe) 問他為什麼. 他回答當我不撞牆時, 就感覺好多了”

這使我想起捲毛另外一個說的最好的台詞 之一,"我正用力的想,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

我以為它還滿滑稽稿笑的. 但我真沒想到過,捲毛的邏輯,有一天會變成資深的財政官員用來抗辯他們錯誤政策的主要理論基礎.

先提供一些背景: 2010年大多數富有國家深陷財務危機之中,確開始了轉向財務緊縮的政策: 消減開支,增加稅收以降低預算赤字. 因為那些暴沖的赤字像要把經濟衝垮了. 可是基本的經濟學說過: 在已經衰退的經濟裏緊縮,只會加深衰退. 但是"緊縮派"堅持: 消減支出,將引導經濟的擴張, 因此這樣一來將改善企業的信心.

結果就好像對一個從未曾經驗過的宏觀經濟,進行一場被控制的實驗. 三年過去了, 信心的仙女從來沒有出現. 在歐洲; "緊縮派"的意識形態特別堅強, 剛萌芽中復甦的經濟, 經此一緊縮,很快成為兩倍(double-dip)的衰退. 事實上, 在歐洲大陸和英國在現階段經濟關鍵指標的表現,不如他們在經濟大蕭條時,同階段的表現.

當然 如今人力成本與193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那得感謝政府的政策:例如就業保障和強大的社會安全網路. 這些非常基本的政策,"緊縮派" "結構重建"之名確堅持要"解構".

 

 “緊縮”真的造成傷害嗎? 當然, 關聯很清楚: 越緊縮, 成長越差. 看看愛爾蘭的例子, 第一個厲行緊縮的國家之一, 而且在2010 年被廣泛引述的典範. 三年後在不斷重複宣稱經濟已過拐點之後, 愛爾蘭仍舊有兩位數字的失業率, 這還是在已經有幾十萬適齡工作的愛爾蘭人移民國外後的統計數字.

 

簡單的說, 在衰退中緊縮造成的蕭條效應, 在經濟史的記載中,就像其他的故事一樣清楚. 但是緊縮派絕不會承認他們的錯誤.(我自己的經驗, 幾乎沒有人會.) 然而, 現在他們抓住最新的數據宣稱所謂的證據. 你看, 一些緊縮的國家正開始經濟成長. 英國看起來正經歷一場很有意義的反彈; 愛爾蘭終於有了夠尊嚴的一個季度; 甚至於西班牙的經濟也露出了生命的曙光.  "緊縮派”正舉行勝利的遊行.

 

也許最厚臉皮的例子就是 英國財相, George Osborne, 一名在英國背後主導緊縮過程的主要推手. 一等英國經濟正成長出現, Osborne先生就迫不及待的宣稱那些喜歡B計劃的人”, 也就是不選擇緊縮的人, “已經失去爭論的立足點.

好吧, 就讓我們看看這些宣告, 一季或兩季的超過的觀察, 一般其實不會告訴你什麼真相的.

首先, 英國最近的成長沒有改變什麼事實, 這個國家進入衰退差不多有六年了, 而真正的G.D.P. 還是低於先前的高點. 以長期的觀點來看, 還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失敗. 就像我說的長跑的記錄顯示: 比英國在大蕭條的時候,表現的差.

第二, Osborne 英國, 重要的是先要明白其緊縮的歷史. Osborne的政府頭兩年進行了重大的公共投資, 增加全國消費稅, 和一些其他的策略. 此後他放慢了步子;可是他也並沒有反轉緊縮的政策, 它只是沒有推行比以前的政策更嚴厲"緊縮"而已.

這裡有件事必須要提: 所有的經濟都想要成長,除非他們不斷受到逆向的震盪. 這樣一來也就不讓人奇怪, 也就是只要Osborne先生沒有把處罰壓的那麼緊,英國的經濟遲早就要回升.

但是這算不算他緊縮政策的證據呢? 除非你接受三傻的邏輯, 在那環境裡他讓你的頭不斷的撞牆,因為當你停下來的時候會感覺的好一點.

 現在我深深感悟到以同樣的理由"緊縮派"也許會贏得所有的政治議題. 政治學者告訴我們說選民都是沒有遠見的人.他們判斷領導人都是基於年來甚至於選前的經濟成長,而非在職其間整體的表現. 所以一個政府可以在大部份治理其間是處在衰退的年度,然而他確能夠在遊戲的末期,以精良的工程手法操做一個經濟回升.他就可以重新贏得選舉 .

這就是政治. 當回到經濟, 對"縮派"的荒謬的勝利主義者,只有一種可能的答案: Nyuk. Nyuk. Nyuk. (Curly 最常發出的怪聲)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300&aid=1005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