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寫作班講師群著作書介】林德俊《樂善好詩》
2010/08/31 22:49:43瀏覽1118|回應1|推薦31



樂善好詩 Charitable Acts X Good Poetry


作者:林德俊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莫名其妙的詩集,妙在詩人所發明的「樂善好詩」行動,他訂製一個擬仿坊間處處可見的發票捐獻箱,但把上頭的字樣稍稍更動為:「順手捐張隨身物,救救荒涼詩主題」,邀請任何人投入任何形式的隨身物,作為詩人創作的素材。如此一來,每一首被完成的詩作至少會同兩個人發生關係:創作者與靈感捐獻者。詩人暗自想著,這將增添一首詩「存在的重量」。

箱子被帶到創意市集、舊書攤、書店、藝廊、婚禮、演講活動會場,有時詩人捧著它走過街巷,有時則抽身離開,放箱子安靜坐在一角,等待陌生或不陌生的人前來問候。有人下意識地便要掏出口袋裡的統一發票,像鄰居的小狗一聽到塑膠袋沙沙的聲響便要流口水一般。詩人會趕緊說明「遊戲規則」:你身上想必還有很多發票、鈔票以外的東西,就像「捐獻」也可以有其他的主題,譬如這回,何不捐一點「靈感的觸媒」給詩人呢?

箱子從空心慢慢變成實心。

投入之物,千奇百怪。

很多是失去用處的東西,留有通話紀錄的電信帳單、標示足跡的參觀券與乘車票根、寫滿過期行程的行事曆、沒能兌換獎金的樂透彩券和統一發票,以及各式收據、傳單、舊報、包裝紙、集點卡、議程表,臨將丟棄之物,在這個儲存生活證據的琥珀般的箱子裡,彷若新生。

還有一些正規的印刷名片,及類似名片的東西:補習班上課證、大頭照、塗塗寫寫的各式紙片、信手在紙上畫出的信用卡圖案(上頭有著持卡人簽名,持卡等級寫著--窮光蛋)。它們用奇特的手勢跟我打招呼,又像送給我另類的嘲笑。

另有一些「可用」之物:筆、叉子、CD、鈔票、香菸、貓草、餅乾、喉片、橡皮糖、衛生紙、明信片、空信封、電話卡、影印卡、OK繃、保險套、暖暖包、幸運手環、英文單字背誦卡、包括風景區地圖在內的幾種指南。

更有那難以歸類之物,既非無用,亦不見得有用。譬如楓葉、襪子、藥袋、衛生棉、老照片、聖誕卡片、問卷調查、待讀書單、棋盤格紙、填字遊戲、手工詩集、室內平面圖、電器說明書、一只寫著「不紙屑」的紙飛機......

以及來自詩人從前某個時刻的「自己」的投入物:自己的手稿、一時找不到垃圾桶而丟進來的垃圾,還有許多懷疑是自己卻又不太確定是不是自己的東西。
每一樣微不足道的物件都負載著龐大而神祕的訊息,一段人生紀錄代表著一份對詩的愛心。

這些「他者之物」輕輕敞開了一個難以言說的異時空,似乎只能交由詩來解釋。

詩人花了無數小時尋索它們的象徵意涵(某個苦候靈感的夜,還因過度飢餓而吃掉所有箱內的食物),每一樣物件都像一扇門,開門後是客廳或臥房,有時卻是攤開的草原或山徑,詩人常迷失在其間的胡思亂想,找不到回返的路。

箱子繼續旅行著,繼續被「投」以異樣或好奇的眼光。隨著箱中物逐日堆疊升高,彷彿有一股能量正聚積生長,不止一次,詩人在冥想中瞥見這口箱子化為一節車廂,朝向一個巨大的集體夢境高速駛去。





作者簡介

林德俊

暱稱兔牙小熊。周遊在文學編輯、大學講師、專欄作家等多重身份。念社會學的,愛拿文化研究的偷窺鏡頭zoom-in又zoom-out,踢爆表皮生活底下大小事。喜歡玩詩,單匹多P皆可玩。作詩之外也做詩,帶文字出軌,與「非文字」不倫,得了異位性書寫炎。

著《成人童詩》(九歌),編《保險箱裡的星星》(爾雅)等,曾獲乾坤詩獎、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帝門藝評獎、國藝會當代文化藝術發展與社會環境結合論文獎助等。《詩歌象棋》或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暨台北詩歌節日用物件詩徵件首獎。另策劃「蘋果日爆」、「詩歌帶著水族箱去旅行」、「撲克詩必卡」等多項詩行動。



 

●許榮哲‧推薦語:

本書的作者不太正常,因為他認為分類廣告是詩(刊在水果日報尤其詩),統一發票是詩(可以報假帳的特別詩),最慘的是他認為小說家也是詩(睜眼說瞎話的超級詩),所以本人手拿避雷針認真推薦:「這是一本連周星馳都愛不釋手的好玩意兒書。」


向陽‧推薦語:

林德俊這本《樂善好詩》,使用新的媒介,展示出了 21世紀台灣現代詩的新訊息,從形式到內容,都顛覆了20世紀的作者與讀者對詩的刻板想像。


●蕭青陽‧推薦語:

我要盲目努力?還是猛讀《樂善好詩》?







推薦書:林德俊《樂善好詩》(遠景出版)

【聯合報副刊╱向陽】

林德俊從2006年開始他的「樂善好詩」行動,表面上看似玩詩,以遊戲的形式讓詩動起來,但實質上則開啟了多扇新世紀台灣現代詩的窗口,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

詩的無所不在,以及「在所不無」

《樂善好詩》書封。(遠景出版/提供)
這是一本旅行詩集:詩在旅行,透過詩人林德俊的行動,及其樂善好詩,詩集中的奇奇怪怪的詩打動了可接觸、摩挲、閱讀的讀者的心──詩讓讀者動心,因而跟著林德俊的奇想行動,帶著詩去各處旅行,在旅行中感應詩。

這也是一本標誌著台灣現代詩書寫新旅程的詩集: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碎細軟物件中,詩人重新打造新的詩學,試圖翻轉我們對現代詩典律的依賴,破解已經在台灣現代詩史中被常識化的規則、神話以及定見,讓我們看到(也摸到、觸到、電到……)詩的無所不在,以及「在所不無」──發票、車票、身分證、學生證、彩券、問卷、說明書、參觀指南、名片、明信片、集點卡、衛生紙、廣告、看板,乃至於象棋、DVD、Outlook Express信箱等等,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瑣碎物件,都入了詩,詩被嵌入於這些可見的「物」中,以物為符徵(signifier),指向「詩」的符旨(signified),指引我們:樂善好詩者,必見符旨/福祉(用林德俊的話來說,這些「物」輕輕敞開了一個難以言說的異時空,只能交由詩來解釋)。解釋者,顯然是接觸、摩挲、閱讀這些詩的讀者;讀者掌握了這樣的解釋權,因而與詩同在。

展示21世紀台灣現代詩的新訊息

詩的「樂透彩」。照片/林德俊提供
鑲嵌在定型的、格式的、僵硬的物件上的詩,仿冒了物件,讓我們以為詩是實用的,因為它具有實用的形式;發票上的詩,身分證上的詩,簒奪了物件原有的符旨,產生新的指涉。但同樣也因為此一簒奪,發票、身分證這些具有權力施為意涵的符徵,在詩的行動中,被解除了它們實用的身分。以有用的物,寫無用的詩;以無用的詩,解有用的物──這樣的「詩」是詩嗎?這些附著/攀爬在後工業/後資訊社會常見的物件之上的文本,是經由竹簡、板刷、鉛字盤刻印的經典一般的詩嗎?

顯然不是。這本詩集中的這些詩,展現了異於舊有世紀的形式,翻轉詩學,企圖建構一個作/讀者互文/互動的「詩體」──套用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 的「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來說,林德俊這本《樂善好詩》,使用新的媒介,展示出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現代詩的新訊息,從形式到內容,都顛覆了二十世紀的作者與讀者對詩的刻板想像。媒介改變了,木刻的詩、鉛印的詩、打字的詩,都還存在,但也都已過去,新的媒介(電腦、網路)時代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滲入思維之內,在這樣的年代中,詩的形式連同其內容,勢必產生變化,而不能/也無力再以典律詩學局限詩的多種可能與空間。跳脫舊形式、媒合新物件;顛覆舊思維、展現新美學,是林德俊這些詩作的價值所在。這是台灣現代詩的一個新的出發,詩可以那樣寫,詩也可以這樣「寫」──從心象到物象,詩無所不在。

行動表演詩的遊戲

詩歌象棋:詩與心的戰爭。照片/林德俊提供
這些詩作,企圖以物的圖式展現詩的心象,也企圖通過行動表演詩的遊戲:首先是生活的發現,接著是圖像的構連或解體,詩的訊息透過日常之物傳遞,也透過形式或內容的諧擬,進入讀者的視野之中,產生複數/負數文本,因此使得詩作的意義不再凝定於一,具有多重指涉,突破了經典詩學的自我封閉結構,發票和詩的差異性遭到解除,並置、拼貼、雜揉於一體,並且參照出了一個後資訊時代詩的不確定性空間。

相異於1980年代台灣現代詩的後現代尋索,林德俊開啟的是二十一世紀台灣現代詩的後現代大成,在他手下、腦裡、文本中,後現代的「技藝」被玩到一個極致,「不文」之物,隨手捻來都成「詩」,這與1980年代羅青、林燿德高舉的「後現代」也有不同的變化:一是對於大眾、生活、世俗文化的強烈關注,其中雜揉了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雙重視焦;二是表現了對於新媒介的高度敏感,以及對於不同藝術類型的跨越、混合,形成文體雜揉、媒材混用的新的詩體;三是對於現代詩想像的突破,創意的產生不再只局限於文字,也展示於媒介的選擇、形式的安排,以及透過諧擬、戲仿、翻拍所激發而出的虛擬意象。

進入大眾的生活與心靈之中

回到「旅行」,林德俊的這些詩是旅行的詩,這些詩曾旅行過創意市集、舊書攤、書店、藝廊、婚禮、演講活動會場,以及報紙的廣告版面,隨著它們的旅行,詩成為行動,主動/同時也被動地與有緣者相看、對看或不看──在一個詩與大眾遠離的時代與社會,隨著這些詩的旅行,詩與社會產生了對話,看似模糊、微弱,卻又鮮明、有力,詩不再高不可攀,也不再深不可測,如同風景一般,它被策略性地擺在棋盤中、彩票上、說明書裡、廣告看板內,促發觀者的驚愕、訝異與好玩之心。靜態之詩,因而產生動能;旅行的詩,也在被觀看、遠眺與把玩的過程之中,進入大眾的生活與心靈之中。這使得詩不止於「書寫」,而多了行動的藝術空間。

樂善好詩行動邀人們投入隨身物,給詩人靈感。照片/林德俊提供
麥克魯漢曾經形容一個領先時代的藝術家,是「那些能夠掌握領悟自己行動之意義,以及自身所處時代新知意義的人。他是具有整體覺察意識的人」,林德俊從2006年開始他的「樂善好詩」行動,表面上看似玩詩,以遊戲的形式讓詩動起來,但實質上則開啟了多扇新世紀台灣現代詩的窗口,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在靜態的部分,詩被印刷/展示/貼布到生活器物/媒介之上,改變了「物」的訊息與內容;從動態的角度看,詩被以「物」的方式/形式來使用,因此也挪移了詩的空間,在大眾生活與社會之中駐點、發光。這些都表現了詩人林德俊對於新世紀現代詩走向的敏銳感應,及其建立新的詩學的企圖。連同此刻攤在讀者手中、眼前的這本詩集,都可視為林德俊詩行動策略整體之一環,企圖指向一個後現代桃花源:樂善好詩,諧擬的不只是詩的美善與喜樂,還是作為一個新世紀詩人,透過他的行動展現出的對於現代詩美學的瞻矚和自信。



購書由此去。。點我
















.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arning00&aid=4371010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想看
2010/09/06 10:52

果真有趣

會很想去買來瞧瞧

謝謝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