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Selected poems:《第七種孤獨:以尼采之名閱讀詩》- 1
2021/04/11 05:29:54瀏覽509|回應0|推薦9
Selected poems:《第七種孤獨:以尼采之名閱讀詩》- 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02178
第七種孤獨:以尼采之名閱讀詩
作者:陳懷恩
出版社:果實
出版日:2005/07/18

作者簡介
陳懷恩,1961年生,目前任教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與設計系。寫過《尼采的藝術形上學》(1998),翻譯《尼采與後現代主義》(2001)。翻譯尼采的詩,不只因為能從當中瞧見更多尼采作為人的面貌,還因為詩是尼采最私密的書寫,是他在面對自己的各種孤獨時,猶然堅持寫給生命的纏綿情書。

VI. 玩笑、狡詐與報復——德國詩韻序曲(1882-1886)

如前所說,1882年是尼采詩歌創作的高峰期。他在1882年2月至4月間所完成的詩作,經過集結修改之後,在1886年作為《歡樂的學問》的再版序言問世——〈玩笑、狡詐與報復——德國詩韻序曲(Scherz, List und Rache—Vorspiel in deutschen Reimen.)
……

尼采序言中的這些文字乍看之下不太像詩,更像是格言諺語,或者是六十三個有標題的韻文警句,至於詩篇名稱也有些典故。〈玩笑、狡詐與報復〉原為歌德1780年歌劇詩集 (libretto) 的篇名。
……

尼采將詩集放進《歡樂的學問》作為序言,這種做法具有相當強烈的暗示作用,很容易讓人產生一些聯想:時序上的先在,會讓人以為這些詩只是《歡樂的學問》的速寫和構思大綱;文本結構上的後置,卻讓人以為尼采是在發展出高度的散文斷簡式書寫筆法之後,連帶的也影響了他的詩歌表達形式,讓詩變得更加散文化。

尼采的詩當然可以被看成他的思想速寫或素描,被想像成是這位思想巨匠在繪製巨幅作品前所構思的草圖,完成度較高的短篇,則可以被當作等待著被鑲嵌到某件寶器——尼采較為人所熟知的著作——上頭的珠玉。不過,這不是尼采對詩的態度,而是他的整體書寫實踐方式。尼采一生都想為他的文字尋找更適切的位置。無論它們一開始是以詩或者其他文體方式出現。


9. 我的玫瑰

呀!我的幸福——讓人欣慰——
所有幸福不都讓人欣慰!
而你,是否願意來採擷我的玫瑰?

然而你們都得彎腰閃避
滿佈四周的岩石荊棘,
經常要吮舔指尖被刺出的血滴!

因為我的幸福——如是迂迴!
因為我的幸襠——如是狡詭!
而你,是否還願意來採擷我的玫瑰?


15.

鏽鈍也很重要,單憑鋒利姿態處世,絕對不行
所以你總會聽到別人說:「他太年輕」


16. 向上

「我該如何攀登高峰?」
只需向上,莫費思量


18. 一群枯瘦的靈魂

這群枯瘦的靈魂令我怒不可遏
他們既不行善,甚且也不為惡


20. 考量

兩倍的痛苦會比單一的痛苦更容易忍受,
你願不願意考慮這種追求?


23. 詮釋

我愈是對外解釋自己,就愈發沉埋自我:
我不可能當自己的詮釋者。
但若有人一心追求自己的路向,
他的光明大道上就會出現我的影像。


45. 永遠

我今日來此,因為我決定了這個時間
歷史上永遠適時出現的每個巨人,都這樣思考
然而世人總愛蜚言流語
他們指指點點的說:你來得太晚,你來得又太早


46. 疲倦者的判斷

所有的草都逃避日光
而樹的價值就在於——陰影,可以遮陽


447. 墮落

「他已沉沒,他已跌落」——你反覆地嘲笑著那人
真相卻是——他正降格走向你們
他的極樂已然盈滿
他用強光驅趕你們的黑暗


48. 對抗規律

從今起,時光像髮絲般纏繞我的頸項
從今起,星辰不復運行於軌道之上
旭日不昇,雞鳴與陰影俱亡
時間向我宣告了什麼
我只看見瘡啞、聾聵和目盲
萬物靜默對我
以規律和時鐘的滴答聲作響


55. 寫實主義畫家

「完全忠於自然!」——這是什麼幻想?
自然何嘗能夠轉變成圖像?
世界的細節精微萬分,無窮無盡
畫家只能去畫他愛好的物品
而他所喜愛的,正好只有他所會畫的那些影像


57. 挑剔的品味

如果我有選擇的自由
就會替自己
在天堂裡保留一個小小的位置:
但我更想——只在天堂門外遊走


61. 懷疑論者的話

你的生命已經過了一半
時針滑移,你的靈魂也隨之顫慄
尋尋覓覓,毫無進展——
你卻仍徘徊於此地
你的生命已經過了一半
痛苦與錯誤,如影隨形
為何你還得四處尋找?為何還要苦苦吶喊?——
這不正是我所追求的人生?


62. 瞧這個人

是呀!我知道我來自何處
我像火焰一般永不滿足
燃燒自己,反噬自我
我光照所見的萬物,
凡我所歷之處,一切成灰
我,確確實實就是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048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