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無名氏的「無名書」六卷
2020/11/25 05:56:21瀏覽699|回應0|推薦7
Excerpt:無名氏的「無名書」六卷

格說來。這是一本詩小說,或哲理小說,更是一本文化小說,或者是一冊介於文學藝與人生學之間的書。此書的風格,要採用散文詩體,是多種文詩體的綜。因為,它包含抒情散文詩,哲理散文詩,歷史散文詩,會散文詩,政散文詩,心理散文詩,宗教散文詩,及風景散文詩等等全書將近五篇散文詩所匯而成在藝術手法上它試著於一爐。它囊括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象徵義、唯美主義、世紀末頹廢主 (今日荒謬派的前身)以及心理意識流,兼參國傳統白話小說的一些特點。
——
無名氏,〈我的文學觀〉

無名氏曾自述,「無名書」共256萬字,從1945年寫到1960年,一共寫了16年。
而時隔六、七十年,我斷斷續續經過近三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無名書」六卷:《野獸‧野獸‧野獸》、《海艷》、《金色的蛇夜》、《死的巖層》、《開花在星雲以外》、《創世紀大菩提》。

小說主角印蒂原本是師範學校的學生,在畢業前一個月失蹤,成為一位革命份子,歷經北伐、反共、清黨、抗日,而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包含海上的月夜、西湖的遊船、印緬森林的行軍、華山的隱居……

如同無名氏所述,「無名書」集結了浪漫主義、象徵主義、頹廢主義等各種風格,加上他獨樹一幟的文字更引人入勝,然而這部奇書該如何評價呢?透過以下約莫 3000
字的書摘,雖僅占小說千分之一的內容,但或許大家試讀之後會有一些感覺吧!


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1789
作家:無名氏
本名:譜名卜寶南;易名卜乃夫
筆名:卜寧
文學風格:
無名氏的創作文類以散文、小說為主,兼有詩及報導文學等。四年代以《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而聲名大噪,其後以文革背景書寫而成的作品「無名書」六卷,開創中國現代「哲理小說」的先河。無名氏的小說,打破五四時期感時憂國的限制,不單寫政治、罪惡,也寫愛情、歡樂,一方面不拘泥於中國現實政治,一方面又能緊緊地扎根在時代的生命洪流裡。司馬長風曾評:「其超卓的成就,在突破性的獨創:一、風格的獨創;二、在廣大和旨趣上,都踏破前所未見之境;三、在造句練字上,表現了超卓的創生力。」他的散文題材廣泛,有直書戰時情景,寫自己的愛情觀與戀愛生活,也有透過真誠深刻的觀察,書寫人生閱歷。詩作是早期在大陸所寫,表達對中共黑暗統治的強烈抗議。報導文學則回憶早年於大陸勞改、受虐情形,其中剖析大陸真相、揭穿中共面目的《紅鯊》,論者將其與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相比。


Excerpt
《野獸‧野獸‧野獸》

「人的過去是生物,現在是生物,將來也是生物。是生物,就是自然的-部分人只有在精密觀察自然時,才能了解人在自然宇宙中的地位和發展我給你看這隻瘠蠡的眼睛,你不能從它找到一點示麼?」
「我毫無啟示。」印蒂微微抱的說,他已激動轉成平:「您以為的『是甚麼呢?」
印修先生嚴肅的靜道:
「人的思想意識,正像這瘠蠡的眼一樣。瘠蠡的眼睛,隨外來光線明暗而變化,人的思想意識,也隨外在的內在的光線而變化。外在的是客觀的物像及其情調,內在的是主觀心靈及其情調。你現在滿腦子滿心所裝的,正是五年前你所厭惡的一些機械的「反應」。你反應且適應這個時代的大調和你自己年齡小情調。像瘠蠡眼睛一樣。你思想顏色按期會規律的變遷。你此刻的思想,用不著我辯駁,將來會自動變色的。」
「變又算甚麼呢?一切總要變的。」
「是的。一切總要變,但不斷變的結果,有一天,就會補捉住一種比較不變的事物。你現在所抓住的,只是浮動的、變化的,你還不能突入那較深沉較不變較恆的存在精素。假如你常常深沉的觀察大自然就能擁抱那較恆久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你應該把你前的心理狀態看做瘠蠡的一種白顏色,你將來還要產生黃昏顏色,這以後,還會有夜顏色。」
(p.43~44)


《海艷》

這是一種純粹造形的生活。他生在一些形象裡。通過這些形象,他玩味一和影,明和暗,顏色和氣。他用心來撫這一切。生命的最高圓全就在這一摸。產生幻象。一朵一朵又一朵幻象空靈如玉,他無限耽溺。除了這些,他的感官再沒有抽象糧食。他的生活從沒有這樣透明過、空靈過。即使他走在沼泥中,感覺也仍然騰雲駕霧,經常醉溶溶的。光怪陸離的萬都兜籠上一恍惚雲霧,又彿蒙了一扇神秘薄紗原來的粗枝幹都被遮掩和過濾了,只透一圈神秘的美。即使一條飄滿油脂污垢的濁小河,在昏黃月色裡,也有一種朦朧的神秘美。掛一片幻想的月色整個人也可愛得多了。他詫異:為什麼先前那麼一條醜惡溝渠,現在卻也有一種光豔,而他過去竟從未看它們。可知他自己觸覺裡有許多財,未被他開採過。然而,一切必須環繞著純粹的形相,並且著重於形相上的光和影、色和線條,些勾勒和筆觸,把這些孤立且抽起來,再用一雙燃燒著想像之火的睛去凝視,才能捕捉住它們的美。
(p.198)


《金色的蛇夜》

『生命裡沒有奇蹟了,於是,就來了平凡。生命的王牌本是平凡,要平凡的,所得的是平凡,要奇蹟的,所得的也是平。生命來要很多很多東西要這樣、要那樣、也要、西也要,現在,它一樣也不要了,只要一樣,活下去就行。生命不要生命了,只要維持。於是,一千種光輝,那比古印度迷宮還富麗的幻想,終於離你遠遠的。你是發了陣瘋。了瘋人院,你會打自己耳光:「那座幻想的古印度迷宮,為何佔據我這麼多年呢?是什麼魔法呢?」這,你終於明:你自己並不外,必須接受宇宙那個最古最老的真理:一切只為了老和死。三十歲以前,你自以為是個海洋,永不涸竭,這以後,你突然發覺,海洋並不是海洋,只是一枯井,井表層有波有浪,井底卻是乾枯的死葉,腐爛的淤泥。你失去時間了。時遺棄了你。其實,時間從來就遺棄你,但以前,它與幻想結合,你沒有它,卻有幻想,於是你以為有它了。現在,幻想沒有了,這一次你才發現:時間沒有了。幻想背棄了時間,像潮水背棄海灘,而這一次灘上剩下的貝、海螺絲、海盤車、藻、和魚蝦,才真正是你的,雖然是毫不迷人的、乾的。悲本是美麗的,當它戴著輝煌誇張的冠冕時。現在,悲簡單了,不再有任何冠冕寶石了。這是後的場:生命不製造美麗、它只製造簡單,不製造火燄、只製造火燄的投影,但這才是生命的真正底層。
(p.46~47)


《死的巖層》

一下!兩下!三下!——再一下!再兩下!再三下!這是什麼?這是一擊!這是兩擊三擊!這不是說說玩玩寫寫湊字的。這是生活絕巖上最沉重的岩石聲音。人們用大錘爆打岩石時,是如此,生活的可怖力量擊打人類時,也是如此。當第一擊打來時,你可以熬,當第二擊來時,你可以頂,當第三擊擊來時,你可以撐,當第四擊砸來時,你可以閃:但當我四十擊撲來時,你撐不了,也閃不開。就有人這樣狠心,一定要這樣你,把你當個鐵砧。就有那麼一種因素、力量、重壓!這樣殘忍,它獵狗樣跟住你,除非你變成粉碎,再擺脫不了。可一時它並不要你虀裂。只叫你苦,無比苦痛。一擊又一擊,下來時,你只不過苦痛、昏眩,一天數次奇苦特眩後,你卻麻木了。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我楞了,呆了?一柄兇獰的鐵鎚日夜毒打我,我倒彷彿什麼事也沒有?打的不是我,是另外一塊石頭,一段木柱,不是我。坐下來,不,滾在地上,慢慢細想,想個一會——不給你多少時間想,只許想一剎,幾秒鐘,最多幾分鐘。啊!腦子變了,完全不是我的思想了,連感覺和本能也不是我的了。
……
當生活的沉重巖石,促人每一粒細胞化成單純時,當暴風雪的過度鞭撻,逼每一條複雜血流變成單一時,人就有理由追求宇宙間那最單純的、真正的單一。人生須軟化他在現實低地所遭遇的單純危境,靈魂單純化後的黑暗,使它們不再更深的硬化,像嶙石那樣刺割他,於是,他便找那最單一的救主——宗教。這也是生命中唯一美麗的單純。
(p.17~19)


《開花在星雲以外》

我一揮手,就算揮過手,而且永遠算揮過手。即使當時沒有一個人或一隻蟲子看見,甚至連我自己也閉上眼,沒有看見,但任何人或我自己,都不能說我未揮過手。即使午夜我是在夢中或夢魘裡一揮手,任何生命——連我自己在內,也不能否定這一揮手。在一揮手的那一剎,它就「史」式的佔據空間。對這一「史」式的無形佔據的了悟,就構成「原始史境」。但即使你不了悟,「原始史境」仍在,只是如海底潛流,隱沉於存在的大海深處,沒有浮顯於意識海面。它又如空谷幽蘭,你掘出來,種入盆內,固是幽蘭,你未看見它,不掘出來,不種植盆中,它仍一朵幽蘭。
即使我們再看不見這手的顏色,手的動作,再不見它磨擦空氣的神秘聲音,但它曾揮過——,這一「史」式的空間痕跡,沒有別的任何手能拭滅它。就是上帝,(假如有上帝),也不能毀滅它。我們能粉碎形相,銷鑠肉體記憶,但我們不能取消這一揮手時的姿態與動作在當時曾佔據的「史」式的空間。——以及由此而生的「原始史境」。它的永恆性也絕不被任何眼睛或記憶左右。那一剎,這隻手既為宇宙創造了一個動作,這作品就永遠留存天地間,獲得永恆存在,這是一個永恆的「有」,不是一個「無」。曾「有」過,就永恆有。
(p.410~411)


《創世紀大菩提》

「我所希望於這個星球的,是它的美麗,不是醜陋;是它的繁榮,不是凋落;是它的和平,不是流血;是它的永生,不是死亡。我們既從無窮空間深處出來,就該向那無盡空間飛去,探索它神奇的秘密,直到鑿穿我們銀河系宇宙最後的扁平牆壁。我們既擁有最豐富的財寶、無數千萬年的時間,我們就該極智慧的運用這份財富。人類沒有理由辜負這些財富,更沒有理由把我們祖先千萬年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這個地球花園,用一把火燒光。
……
生命是一連串巨大的和渺小的運動。即使是最靜止的,也倚賴那運動著的光與熱、纖維與細胞。即使花是寧靜的,顏色與芳香卻在運動。即使根株是嗼靜的,枝葉卻在顫動。假如時間本體是靜止的,它的綿延卻是運動的。假如空間是謐靜的,它的具體形相卻是旋轉的。這一切運動中,最偉大的,是觀念的運動,思想的旋轉。整個銀河體系宇宙中,至少,人類已經憑藉它的巨大的靈覺運動,捫觸到這一體系建築的最初光色、線條,與邊緣。
(p.797~411)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50777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