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呂迪格‧薩弗蘭斯基的《時間之書》
2020/08/16 04:58:52瀏覽418|回應0|推薦4
Excerpt:呂迪格‧薩弗蘭斯基的《時間之書》

過去還臨在的東西,現在已不再存在,而未來則尚未存在。時間使我們宛如站在一條狹窄的「現在」上面,兩邊都被一個「非有」(Nicht-Sein) 包圍著:過去的「不再」(Nicht-Mehr) 以及未來的「尚未」(Noch-Nicht)。人們或許會對此驚訝不已,或許會感到不安。無論如何,聖奧古斯丁 (Augustinus) 在他著名的《懺悔錄》(Bekenntnisse) 卷十一裡就曾經因為時間的這兩個「非有」而陷入沉思並且寫道:「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前言〉

這本《時間之書》暢談許多與「時間」相關的課題,並且多次借由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來印證。
以至於我總是相信,甚或是迷信,只要跟「時間」相關的書本,必將找到普魯斯特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7985
時間之書
作者呂迪格‧薩弗蘭斯基
原文作者Rüdiger Safranski
譯者林宏濤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8/02/07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國當代哲學大師和文學家一九四五年生於德國羅特韋爾Rottweil),高中畢業後先後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和柏林Berlin修習哲學、日耳曼語言文學、歷史學和藝術史之後陸續擔任研究助理、《柏林手冊》Berliner Hefte編輯、德國電視二台ZDF的「哲學四重唱」節目主持人一二年受聘為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榮譽教授。

薩弗蘭斯基著作等身、獲獎無數,作品被翻譯超過三十國語言,其為歌德、霍夫曼、海德格、尼采、席勒、叔本華等大師書寫的傳記,皆獲得各界好評,被譽為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家,二○○三年出版的《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商周出版,2007)更獲得國際尼采學會大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等多項大獎。


Excerpt
第九章 和時間玩遊戲

普魯斯特幾乎是唯一把時間奧祕當作作品的核心主題的作家,他對於攝影更是頗有微詞,覺得它扼殺了時間的真實流動,對他而言,攝影是那種刻意尋找的記憶畫面,使得往事沒辦法澎湃洶湧地回流到現在。
普魯斯特認為刻意的和不自覺的回憶是有差別的。在《追憶似水年華》的最後一部裡,敘事者在造訪蓋爾芒特家 (Guermantes) 途中,感受到不自覺的回憶令人欣喜若狂的忘我狀態,他小心翼翼地把它和虛弱無力的刻意回憶區分開來。在這個脈絡下,他也提到攝影的例子:「我現在試圖從我的記憶中取出其他的『快照』,別是它在威尼斯所攝取的快照:但只是這個詞把它變得像攝影展覽會那樣乏味。」他走進蓋爾芒特公館的大院,才走了幾步,就差一點因為粗糙不停的鋪路石板而跌一跤,就在他失去平衡的那個瞬間,前一陣子造訪威尼斯的往事驀然浮現,那時候他也是踉踉蹌蹌地走在聖馬爾谷教堂廣場高低不平的石板上,這個片刻浮現的,不是什麼回憶的快照,而是令人欣喜若狂的往事重現。那是在品嚐浸泡在茶湯裡的瑪德蓮小蛋糕,它把他如夢似幻的童年交還給他。那是渾然忘我的片刻,既是在時間裡感受到的,卻又似乎超越了時間。即使一切都被拽進過去裡,他仍然心神蕩漾地感覺一個在時間裡持存的自我。在渾然忘我的瞬間裡感受到的這個自我,作者有時候把它叫作他心裡的「永恆的人」。這個永恆的人藏在每個人心裡,而我們必須找到它的正確位置。「我們敲遍一扇扇並不通往任何地方的門扉,唯一可以進身的那扇門,找上一百年都可能徒勞無功,卻被我們無意間撞上、打開了。」
那扇開啟的門是重新找到的時間閃現的片刻。他多次描寫說,這些片刻宛如十字架念珠一般串起整部小說。那不只是小說的重要場景,更是小說的創作緣由。那些重拾的時間片刻賦予作者靈感,催生出整部小說。就此而論,這部小說所敘述的,只不過是小說如何寫成的故事。
其他重拾的時間片刻,還包括在巴爾貝克 (Balbec) 附近坐馬車時看到樹木被風吹彎了腰,馬丹維爾 (Martinville) 聳入蔚藍天際的教堂鐘樓,瑪德蓮小蛋糕的味道,蓋爾芒特公館大院裡高低不平的石板,以及虛構的作曲家凡德伊 (Vinteuil) 的室內樂的若干小提琴動機,當這些動機響起時,宛如前述所有回憶的精髓,讓敘事者滑翔到一個超越時間的國度,它的魔法正是從時間那裡得到的,現在又重新找到了。


〈第十章 成熟的時間和永恆〉

......
渴望擁有魔法般的瞬間,覺得自己在裡頭超越時間,這不是現代才有的要求,所不同者只是在於,這種超越性的經驗再也不是在宗教裡,而是在美感經驗裡探尋並發現的。從里爾克 (Rilke)、格奧爾格 (George)、穆齊爾 (Robert Musil)到喬伊斯 (James Joyce) 謂的靈光乍現 (epiphany) 裡。
然而當人們因為他的美感經驗而自稱是超越時間的人,那或許不只是個口頭禪而在那神祕的魔法般的瞬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然每次的情況都有所不同;但是它們還是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感覺到時間停止,不是凝固,而是集中,而現實世界也濃縮成清晰而光彩奪目的畫面。阿多諾 (Adorno) 說:「每個藝術作品都只在一瞬間;成功的作品是短暫的平衡,片刻地中止固執的心靈所堅持的歷程。」
……

它之所以是個短暫的永恆,也正是因為藝術家的精神可以在那裡長存,也為後人保留了一個精神的空間,讓他們進來駐足片刻。藝術家自己或許死後不太可能得到永生,但是對我們而言,他和他的作品卻會從死裡復活,而當我們沉浸在他的精神裡,展卷閱讀它,他就會與我們同在。普魯斯特在提到貝戈特 (Bergotte) 之死時,有過如此令人神往的描述:「人們埋葬了他,但是在喪禮的整個夜晚」在燈火通明的玻璃櫥窗裡,他的那三本一疊的書猶如展開翅膀的天使在守夜,對於已經不在人世的他來說,那彷彿是他復活的象徵。」
在《追憶似水年華》最後幾頁裡說,作者在一連串的靈感之後,終於能夠開始提筆寫下這個故事,那重拾的時光的永恆價值也得以顯現,在某個瞬間,他覺得自己心裡有個超越的世界,而有個念頭如閃電一般襲上心頭,他隨時都可能會死,而他的精神礦藏的永恆價值也會消失。「現在,由於感覺到自己是一部作品的負有者,可能導致死亡的意外事故對我說來變得更加可怕,甚至荒謬 (只要我覺得這部作品是必要而能夠經久不衰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4786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