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陳穎青的《老貓學數位PLUS》
2019/10/19 05:17:02瀏覽482|回應0|推薦16
Excerpt:陳穎青的《老貓學數位PLUS

Ten years ago today, we launched the first-ever Kindle. Happy 10th birthday @AmazonKindle and thank you to all the Kindle readers and authors!
—Jeff Bezos (@JeffBezos) November 19, 2017

意外找出將近10年前的這本《老貓學數位PLUS,雖然書裡頭很多資訊早已過時,甚至很多問題現在也有答案,但閱讀當下的思辯過程依舊是津津有味。

特別是其中有一個我比較有興趣的議題,那就是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本書?從網路上查得到的資訊,台灣電子書的占率大約是3%~5%,這跟美國的30%或是日本的10%都有很大的差距,那麼,在未來的10年,又會有甚麼樣的變化呢?

另外,老貓在解析紙本書消失這個問題,並沒有提到實體書店的沒落是否有所影響?又會影響多大?甚至是互為因果?
其實我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會是什麼,但我卻想要提醒:獨立書店的存在在可見的未來或許會是一個關鍵。

至於老貓所提到紙書獨特的閱讀經驗,真的很難想像它會有消失的那一天啊!

「超高解析度、畫面穩定不閃爍、便宜、耐摔耐撞、免開機、永不當機、永遠不必換電池、可以折角、畫重點、寫眉批、轉手送人不肉痛、儲存期限長達二百年、使用者介面非常直觀不必學習、攜帶方便、有油墨香氣、可以拿來蓋泡麵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4248
老貓學數位PLUS
作者陳穎青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0/07/11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陳穎青

一九六三年生於後山台東,十八歲離家到台北讀大學(輔大歷史系),從此成為台北人。一九八七年踏入出版業,經歷多種跨部門工作,包括編輯、業務、行銷等。現任貓頭鷹出版社(城邦集團)社長,「自然珍藏系列」及「貓頭鷹書房」等書系主編,主編叢書多次榮獲金鼎獎,及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媒體年度好書獎。已婚,有老婆和四隻小貓。
自二○○二年開始,陸續在網路上以筆名老貓發表出版產業觀察及工作心得,是個慣常接受貓咪監工督促的部落格寫作者。部落格「老貓學出版」在業界擁有極高口碑,已集結出版《老貓學出版》。現經營「內容推進實驗室」,用數位世界的角度,繼續思索知識產業的現況與未來。


Excerpt
紙書到底會不會消失?

許多人歡迎電子書,希望數位世界儘快到來;也有許多人憂慮紙張書的命運,擔心未來如果書被取代了,生命中的一段美好記憶將成為絕響。

紙張書到底會不會消失呢?對這個問題我沒有特定偏好,反正該來的躲不掉,不該來的則一點也不需煩惱。我們唯一要做的是未雨綢繆,認真面對。以下把我這幾年思考、觀察的重點記錄下來。

一、加上聲光動畫遊戲音效的電子書,不算書

文字可以傳達的精緻複雜,跟影音可以傳達的事物非常不同,大部分書不仰賴影音特效就有獨特的魅力,你在讀金庸小說時獲得的滿足,跟欣賞改編的連續劇可能天差地別。光碟式的電子書曾經流行過一陣子,最後他們退守到幼教軟體和電子遊戲的市場上。那些原本就不是圖書的主流市場。所以數位化的影音特效也許可以取代電視,但應該取代不了書。

二、數位內容一定會取代紙張的地方:時效資訊和快速檢索

線上的時效型資訊衝擊報紙、雜誌,最後也會影響圖書。儘管比例沒有那麼嚴重,但未來時效型紙書市場應該會逐漸消失,被數位化內容所淘汰。

檢索型資訊包括百科全書、字典、操作手冊等。紙張的百科全書已經完全無力回天,字典產業則在最後的掙扎中。事實上字典商愈抗拒線上化,反而愈加速衰亡,每個搜尋引擎都會因為沒有好的線上字典方案,而來搶占這個市場。

紙張在時效資訊和快速檢索上,完全不是電腦的對手,但要注意的是,紙書市場在這裡不是被電子版淘汰,而是被各種網路服務(包括部落格)和資料庫所支解。

三、數位內容目前無法取代紙張的地方:閱讀體驗和大腦獨占

紙張書是個超過五百年歷史的老科技,但紙書的閱讀體驗,至今沒有任何高科技裝置能夠比擬。

超高解析度、畫面穩定不閃爍、便宜、耐摔耐撞、免開機、永不當機、永遠不必換電池、可以折角、畫重點、寫眉批、轉手送人不肉痛、儲存期限長達二百年、使用者介面非常直觀不必學習、攜帶方便、有油墨香氣、可以拿來蓋泡麵碗……

所有這些特色造成紙書獨特的閱讀體驗,大部分科技產品只能模仿幾項,而無法完全複製,其中有好幾項是任何科技產品都無法複製的。即使談可以複製的項目,例如解析度,紙張所能做到的成就,也遠遠出乎我們意料。

一般紙書上的黑白文字,大概都有超過一千二百DPI的解析度,螢幕製造商現在做不出這麼高的解析度,甚至未來他們恐怕也辦不到。不是科技問題,而是現實問題。因為用七十二DPI螢幕看DVD已經非常足夠,既然影音市場的規模可比純文字大得多,製造商很難有動力提升十倍以上的解析度,只為了滿足黑白文字的顯示。這種螢幕即使技術上辦得到,但最後可能也無法量產。

紙書的特色所產生的閱讀體驗,至今我們恐怕仍然研究得太少。


關於大腦獨占,這個討論我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也許值得我們從麥克魯漢的「冷媒體」和「熱媒體」講起。

在麥老的觀點裡,冷媒體需要人類全神投入,而熱媒體反之。如果我們把人類當受詞,那麼冷媒體的意思就是它會獨占人類大腦的注意力。以這個定義看,紙張書是標準的冷媒體(而麥老這本認識媒體則是冷媒中最冷的一類),讀書的時候,它完全占有讀者的心智和情感。

你讀書的時候不能分心二用,不像聽音樂,你可以一邊跑步一邊聽、一邊拖地一邊聽。而紙本書不但在心智上獨占我們,在肉體上也一樣專制:你的手得要用來固定書頁,你的身體必須靜止不動,不然眼睛就看不清書頁內容。

紙書的獨占性逼迫我們要找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讀書。而線上空間則到處充滿了干擾,MSN會跳出提示,新聞網站、電郵信箱、上網競標、看看部落格有沒有信件要回..你在線上有太多事情可做,太多誘惑讓你在網上衝浪,忘記原本要做的事,包括讀書。所以即使是原汁原味的紙書內容拋上線,你讀起來滋味總是不同。

紙書的低科技,缺乏超連結能力,逼迫我們專注其上,因此反而提升了閱讀體驗。這是冷媒體的效應。任何數位版本,功能愈多,熱量就愈高,因此也就完全無法重現紙書的價值。

四、紙書最後的堡壘:長篇

任何需要細緻閱讀體驗的題材,將成為紙書最後的堡壘,這些包括長篇小說以及長篇論證。如果有一個作品,需要讀者投注很長一段時間、很專注地思考、沉浸、陶醉或體會,那麼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讀書,而且是紙書。數位環境完全無法提供相同的閱讀體驗。

五、但最大的變化可能尚未出現

當讀者花費大部分時間留連網上,這變成媒體之間對眼球的爭奪。從這個角度看,紙書在這一百多年來,面對的競爭對手可謂繁多,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玩、遊樂場到網路都是。取代早已一點一滴發生,不只是數位媒體。

紙書最後會不會消失,不是因為數位媒體更快、更容易檢索,或充滿更多聲光特效,這些事情不會毀滅紙書存在的價值(反而更證明紙書的無法取代)。

唯一會使紙書崩潰的,是我們喪失了對紙書閱讀體驗的記憶。不只是紙張的香氛,或翻頁的觸感,而是那一段無干擾的陷入,與整個過程所推動的、我們心智的變化。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2973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