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2019/09/20 05:46:56瀏覽514|回應1|推薦12

Excerp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時光推移,影像因而創造、容納了它的創造者、它再現的對象及觀者,並將三者聚在單一時空上。如此,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得以在影片與相片之間往返,在他獨特、靈敏、戲劇化的光學影像創作之間移動,而創作的焦點已不只是放在歷史的悲劇上,也對準時光本身。
他強調:「人類既為血肉之軀,便需要時間,如此或許便能了解自己的實際存在。但我所想的,並非線性時間。線性時間意味著完成某件事情、執行某些動作的可能性。行動只是結果,我是從道德的角度來思考,是什麼緣由使人類成為人。歷史依然不是時間,進化也不是。這兩者都是結果。時間是一種狀態,是人類無畏火煉的靈魂棲身的火焰。」
——
喬凡尼.齊亞拉蒙特,〈記憶之影〉

還正在苦讀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時光》……
沒想到這一本拍立得攝影集,看似朦朧氤氳、充滿詩意的影像,讓人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的文字,早已入侵並先行占據自己閱讀的領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1078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Instant Light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原文作者:Andrey Tarkovsky
譯者:虹風
出版社:繆思
出版日期:2008/08/05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俄國導演,也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身兼作家及演員。
他一生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每一部都讓他名留影史。
電影大師柏格曼曾說過:「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塔可夫斯基生於蘇聯伏爾加河畔,父親是俄國一代名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
1962
年,他的第一部作品《伊凡的少年時代》,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81
年,他決定永遠留在義大利,完成了電影《鄉愁》。
1985
年,他完成最後一部電影《犧牲》,並完成電影藝術上的重要著作《雕刻時光》。
七部電影作品為:《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烈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


Excerpt

影像不是導演所表達的恃定意旨。

而是宛如一滴水珠
             
所映射岀的整個世界。
(p.12)


影像,
是真理的印記,

上帝允許我們以盲目之眼
隱約瞥見。
(p.14)


數千年以來
人類一直竭力追求幸福。
但他並不幸福。為什麼?
因為他做不到,
因為他不知道方法——
兩者都是原因。

然而,首先,
我們在現世的生活,
必然沒有最終的幸福,
只能抱著期待,
祈求幸福在未來降臨。

因而必得受苦,
唯有在善惡的掙扎中受苦,
方能煉鑄靈魂。
(p.48)


能確保自我發展,
且長留青史的影像,
方為藝術影像。

影像是穀粒,
是自我演化、反饋的有機體。

它是真實生命的象徵,
同時也與生命對抗。

生命包含死亡。
相形之下,生命的影像卻排除死亡,
否則便是在死亡身上看見一種
肯定生命的獨特潛力。
(p.56)


無論藝術影像所表達的內容為何
(即便是毀滅與破壞),
就定義而言,
它是希望的化身,
由信念所激發。

藝術創作在定義上,
是對死亡的否定,
因而是樂觀的。
儘管最終而言,藝術家是悲劇角色。

所以,向來都沒有樂觀的藝術家或悲觀的藝術家。
只有天才或庸才。
(p.62)


藝術若不具性靈,
便承擔了自身的悲劇。

單是要看出所處的時代裡
性靈的空乏,
藝術家便得具備一定的智慧與悟性。

真正的藝術家永遠服事不朽,
盡力令世界及世人永存。
(p.98)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29314556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20 11:45
您的格子内容選取,漸有轉變,且看接下來的發展。
另外,您廣閲博覽,為何不創作?為何不跨出此框,去觀讀並回應其他人的試作?
le14nov(le14nov) 於 2019-09-20 21:50 回覆:
感謝 您的鼓勵,或許是礙於天分,或許是欠缺勇氣,創作應該還是厚積而薄發,繼續等待最合宜的時機吧!至於觀讀別人的作品也都有啦,只是觀其不語真君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