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黃同弘的《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2019/05/05 05:39:21瀏覽579|回應0|推薦9
Excerpt:黃同弘的《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
然而,掠過花籬,緊接著由野薔薇接替的那株山楂花的芳香、花徑臺階上沒有回音的腳步聲、河中泛起撲向一棵水草又立即破碎的水泡,都一直留在我激蕩的心裏,而且連續那麼些年都久久難忘,而周圍的道路卻在記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走過那些道路的人死了,甚至連對走過那些道路的人的回憶也都泯滅了。
(p.198-199 
追憶似水年華 I 在斯萬家那邊 聯經版1992)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曾經是許多人難以抹滅的記憶,而隱藏其中的傷痛或恐懼似乎就在農航所典藏的歷史航拍底片中喚起......

然而從 2018 年年初的《反轉戰爭之眼》來到年底的《不可見的臺灣》,個人依舊關切的還是作者黃同弘的詩意書寫。
這恐怕是身為《文學理論倒讀》的書迷,以及詩集《海岸山脈》、《火星上的抒情詩》的讀者,無法擺脫的一種莫名的執念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7267
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作者:黃同弘
出版社: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18/12/20
語言:繁體中文

由高山至海埔、從農村到城市,本書前導的全色態底片,凝結了七年代的光景,也預示了當代臺灣的環境課題,包含最初的地層下陷與淡水河採砂。以彩色紅外光片為核心,不可見光下的地界,顛覆了日常的視覺;從稻產預估到轉作調查,從水庫集水區到山坡地住宅的崩塌照見,從河川汙染調查到重大公害糾紛地區影像資料庫建立,相關任務扣連七至九年代臺灣社會的劇烈變遷。而以賀伯颱風後的中部山區為嚆矢,再到集集大地震,乃至於桃芝風災後的景象重演,彩色反轉片攝下世紀前後天然災害的全幅規模與巨大創痛
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超過八十萬幀歷史航拍底片,這些影像既反映了臺灣經濟成長的軌跡,亦保存下社會集體失落的風景。繼《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一書後,作者投入農航檔案考掘,以第一手作業紀錄、歷年報告與口述材料,重建農航所人事圖景與任務發展。檔案的規模,容許我們重新擇取,凝視臺灣地景的壯闊、細緻與繁複;單幀底片的片幅,則飽含龐大的細節與未知的資訊,每一筆影像資料,在時間線的遠方,皆有可能湧現重大的意義。在美的凝視裡,連結了逝去的時空,也將肇生看見的責任。

作者簡介
黃同弘
台中大甲人。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與圖書主編獎。著有散文集《文學理論倒讀》、詩集《火星上的抒情詩》等書。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第一名。


Excerpt
〈第一章 可見與不可見的〉
……
我迫不及待地想返回所內,檢視當年災後數日的底片。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二日上午,航測飛機已緊急拍攝東勢至霧峰一帶災區,在空照同仁的回憶裡,二十四日天空出奇地藍,但地上卻幾乎沒有一座山是完整的。是日他們飛臨災情最嚴重的中寮、集集、埔里等地,來回拍攝十三條航線,短暫返回水湳機場落地加油後,再次起飛往彼時仍煙塵瀰漫的中橫公路,我想在這些底片中尋找,我與同袍快跑經過的集集香蕉園、軍車繁忙的十字路囗、傍晚部隊集結的農會倉庫旁,以及更大範圍間,一週內陸續搭滿軍用帳棚的幾處南投校園。
對當時參與救災的義務役基層士兵而言,從卡車上的顛簸路途到奉令投入一處陌生的戰場,所見只會是倉促且無方向感,但無庸置疑,這記憶中的失景像、災區氣味、走山困水,都將影響他們生命至深這即是這年所閲讀的農所類比歷史影像的意義,它所注的,是我們一代人生至今所經的臺灣地景,個人的記憶與集體的巨變,在九乘九英吋的方形片幅上,等待參與歷史現場的我們按索驥,尋見記所繫之地
(p. 4)


〈沉靜的記錄者〉
因為記錄者的沉默性質,即便農林航空測量所照見臺灣社會巨變的每一個角落,即使其至今累積四十五年超過百萬張的航拍檔案,在當代的媒體傳播情境與公民社會的關注習慣間,這默默拍攝但並不生產新聞熱點的機構,也成了一個最不被看見的機構。但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農航檔案實為無比龐大且珍貴的視覺史料寶庫,它既是臺灣戰後經濟成長軌跡的全紀錄,亦珍藏了這高速奔馳中社會集體失落的風景。
本書架構反映了我在閱讀農航檔案中的幾次震撼與轉折,在窮盡目力與智識的追逐後,終須以有限篇幅為這巨量影像給出一條易讀的進路。我們以農航類比時代底片為範圍,以數量較少但少為人知的不可見光拍攝為核心。此前的全色態底片中,尋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影像,凝結了七年代的臺灣光景與主要課題;從一九七六年的各種先驅計畫,到二○○一年因阿瑪斯號貨輪油汙事件而做的最後一趟彩色紅外片拍攝間,則選取不同時空的關鍵任務。

……

農航影像真正進入到公眾視野,是一九九九年的集集大地震。大震過後,災區通訊與對外聯絡道路中斷,當政府部門還未能有效掌握災情之際,農航所在災後第二日即開始搶拍,五日內完成災區初步的彩色航空攝影。就判釋地表複雜性災害及長時間變遷而言,採用彩色底片拍攝的效果最佳。照片上的成像與真實景物的結構及色彩相似,災害發生區域及類型可由實體結構變化及色彩對比予以判釋。航照無語,但唯有其見證,我們方能看見這世紀災害的全幅規模與巨大創痛。彩色反轉片為本書最後的一章,首要影像即為此間的天然災害與環境課題。
閱讀二○○○年後的農航所航空攝影紀錄與每一罐的彩色影像,彷彿是焦急地隔著電影螢幕,觀看故事主人翁與命定災害的賽跑。農航所一方面持續進行災區監測、土石流潛勢區域調查,及災區內的像片基本圖重測;但桃芝、敏督利等颱風災害卻也接踵而來,九二一時已然重創的山林田園,在影像中一再地被凌遲。這也是航拍觀看經驗中的另一個極端,戰火無情、天地不仁,身處歷史下游的我們,實是透過影像拍攝的連續脈絡,重臨那一趟趟的飛航,目睹無法逆止的傷害。
如此看見,不會也不應僅有看見。
(p. 28)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2515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