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周夢蝶的《風耳樓墜簡》
2019/04/21 05:53:41瀏覽732|回應0|推薦6
Excerpt:周夢蝶的《風耳樓墜簡》

無愁可解 / 蘇軾
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來不識愁味。問愁何處來,更開解個甚底?萬事從來風過耳,何用不著心裡。你喚做展卻眉頭,便是達者?也則恐未。此理、本不通言,何曾道、歡游勝如名利。道則渾是錯,不道如何即是?這裡元無我與你。甚喚做物情之外?若須待醉了、方開解時,問無酒、怎生醉?

據悉:詩人周夢蝶因外雙溪之居處風大,名「風耳樓」,而風耳一詞則是取自蘇東坡「萬事都如風過耳之意」。

稍稍爬梳一番,原作詞牌《無愁可解》,有多位學者認為作者並非蘇軾,而應為其好友陳慥,經再查閱手邊曹樹銘校編的《蘇東坡詞》,則是支持作者應為蘇軾 (書中考據列舉不少理由,恕略......)

周公的散文雖不如詩作有名,但他個人文字風格獨特,辨識度高,以下摘要的兩篇書信可證。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55509
周夢蝶詩文集【卷三】風耳樓墜簡
作者周夢蝶
編者曾進豐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9/12/23
語言繁體中文

收錄詩人周夢蝶多年來與友人、讀者往來之書信及日記、手札、隨筆雜文等或細碎片語或累累長篇一字一語詩人詩心於隨筆斷簡中更可見其真性情。書名乃因詩人所居之外雙溪風大,遂為其居處取名「風耳樓」,取蘇東坡「萬事都如風過耳之意」,詩人淡泊,亦由此可見。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收錄1970-1978發表於《幼獅文藝》之文章,中篇收錄1978-2007發表於《聯合報》副刊之專欄文章,下篇則是收錄未曾發表之尺牘文章。

作者簡介
周夢蝶

本名周起述,筆名起自莊子午夢,表示對自由的無限嚮往。1921年生,河南省淅川縣人,開封師範、宛西鄉村師範肄業。熟讀古典詩詞及四書五經,因戰亂,中途輟學後加入青年軍行列,1949年隨軍來台,遺有髮妻和二子一女在家鄉。周氏1952年開始寫詩,作品主要刊載於《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副刊。1956年退伍後,加入「藍星詩社」,當過書店店員,1959年起於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並出版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1962年開始禮佛習禪,終日默坐繁華街頭,成為北市頗具代表性的藝文「風景」,文壇「傳奇」。1980年因胃病開刀,才結束二十年書攤生涯。近年退休在家,研習禪、佛法。
周氏詩作頗富禪味、佛味、儒味,更惜墨如金,詩集著作僅得《孤獨國》、《還魂草》、《周夢蝶世紀詩選》、《約會》、《十三朵白菊花》等。


Excerpt
致施善繼


尊製《初禪》,看了半天,一句也不懂。是否在表現上犯了「刻意求晦」的毛病?我不敢;也不敢有所指摘。
入冬以來,太陽出奇的和暖。長日街頭簷下,或行或坐或立,或欠伸,或俯仰……周身暢適,一若置身於「貓的天堂」之中。遺憾的是:天堂雖好,卻容易造成懶惰。坐是之故,人越來越鬆散,而書之於我,漸亦同秦之與越。偶爾埋首伏案,也只是「貴圖遮眼」而已!
書這種東西,聰明人越讀越聽明,傻子越讀越傻。猶記四十八年夏小病,曾戲作輓聯二首自弔。其二曰:「生於句下,死於句下;憂在其中,樂在其中。」夢人夢話,世乃有見棺木而不墮淚者,悲夫!
我一年四季偏愛那一季?夏!一之中何時何事最樂?微明即起,搭第一班車,看第一輪紅日,自臺北橋下,澹澹寒波中湧現
在所賸無幾的未來歲月中,除了盡人難免的死,我想,大概不至於有什奇禍飛落到我頭上來吧!除非我不自珍惜,自己殺自己。
五十四年四月十五日

又,輓聯第一首為:「為愛徬徨,因詩憔悴;隨緣好去,乘願來。」


答許秀蘭

「求不得」爲人生八苦之一。
此四端者,因人稟氣不同,而簡別從違亦異。粗言之,其第一端,例為小乘學
其解脫之途,約有四端。一曰捨:芭蕉禪師所謂「我沒有拄杖子,便拋卻拄杖子」是也。二曰取:竹枝詞所謂「藤生樹死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是也。三曰不捨不取: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第二十八則所謂「花自照鏡,鏡不知花;月自映水,水不知月」是也。四曰即捨即取:大珠和尚所謂「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河山萬朵」是也。
此四端者,因人稟氣不同,而簡別從違亦異。粗言之,其第一端,例為小乘學人所歸趣第二,舉凡「我執未忘之一切含識,率皆難自外;至若第四第三,則非有解有行有證之聖者不辦。
辱承垂間,如受棒喝,支吾作答,無地容膝。
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昨草此函甫就,以示畏友 CC 曰:「藤生樹死二語,纏之甚也!何有於解脫?」余應之曰:「人之至悲,非關縛解;而端視其中之有無主宰與定向。如:僧間洞山:『劫火洞然,向何處迴避?』曰:『钁湯爐炭!』可證。故經云:『愚人空境不空心,智者空心不空境。」
二十二日補白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245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