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基瑪‧卡吉兒的《過度飲食心理學》
2018/09/22 05:42:52瀏覽544|回應1|推薦10
Excerpt:基瑪‧卡吉兒的《過度飲食心理學》

Psychologist Kima Cargill takes a tough, critical look at todays consumerist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as well as of observations drawn from he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patients struggling with weight issues. To stop overeating in todays food environment means finding effective ways to counter the many mor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eratives to consume. The ideas in this book should inspire readers to think of obesity in an entirely different way--more as the result of a consumerist society than of individual weakness.
——Marion Nestle, New York University

從書名的副標題「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以及推薦序「貪吃的背後,是悲傷的貧窮」觀之,可以說相當貼切的反映出「過度飲食」這個現象。

在這裡,我只簡單摘要出三個自己比較有興趣的議題,至於本書所探討「過度飲食」背後所牽涉到的複雜消費文化、精神病理學或是一些食品產業的計謀,就容我先行忽略:
1.
大吃大喝之後的抵銷行為。
2.
消費主義下的存在意義。
3.
食物成癮是否如同狂食症會成為精神疾病的新診斷?

說不定您早已經符合狂食症定義所描述的特徵,但無論各位孰胖孰瘦,我想「過度飲食」或「食物成癮」非常值得大家一起關注!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728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
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作者:基瑪‧卡吉兒
原文作者: Kima Cargill
譯者: 吳宜蓁林麗雪
出版社:光現出版
出版日期:2018/05/30
語言:繁體中文

臨床心理師基瑪‧卡吉兒透過學術研究與臨床實務,抽絲剝繭「過度飲食」現象背後的複雜機制,解開為什麼我們會陷入「狂吃」的病態消費之中。

作者簡介
基瑪‧卡吉兒
  華盛頓大學塔科瑪分校(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acoma)臨床心理學教授,其研究是仔細審查生活在專注於消費的富裕文化中,如何影響過度飲食的行為。卡吉兒認為,食慾不只是生物性的驅動力,也是對消費物質商品、奢華體驗、食物、藥品、酒精等更廣泛的渴望。其研究一直是《食物、文化與社會》(Food, Culture and Society)、《精神分析評論》(Psychoanalytic Review)、《精神分析、文化與社會》(Psychoanalysis, Culture and Society)等學術期刊,以及《太平洋標準》(Pacific Standard)等大眾刊物的專題。


Excerpt
大吃大喝之後,必定伴隨而來的「抵銷」行為

愛麗森總是在「乖」了幾天或幾星期之後,就會「滑跤」(套用戒酒無名會 Alcoholics Anonyrnous, AA 的用語),通常是先喝酒,然後開始大吃。最常見的情節如下:

某一天,愛麗森在工作上遭受挫折,家裡沒有存糧,晚餐也沒有飯局,她就到麥當勞縱情大吃。事後她感到罪惡,然後回家弄些鮮榨果汁來喝,作為對之前亂吃亂喝的一種懺悔與苦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她想藉著後面的好行為,抵銷 (undo) 已經犯下的錯誤行為。「抵銷」是一種心理上的防衛機制、一種無意識的作為,也就是當事人企圖藉由一種行為以平衡心中的罪惡感和羞愧感,進而神奇地將罪惡感或羞愧感抹去痕跡 (McWilliams, 2011, p.127)。許多宗教裡為人贖罪的儀式,也是這種防衛機制在靈性層次上的版本。
在大多數人的經驗裡,過度飲食和抵銷行為總是如影隨形。有多少次在過度飲食之後,你曾經希望時間能夠倒轉,回到幾分鐘前,那麼你就可以謝絕第二份食物?有多少次在過度放縱之後,你急忙到健身房健身?事實上,暴食症 (Bulimia) 患者經常出現的掏空催吐症狀,就是一種極端的抵銷行為。
(p.056 ~057)


藉由消費,才能得到存在意義
……
我嘗試了許多方式想讓愛麗森明白,她所面臨的困境其實是過度消費所產生的部分後果,然而她不但不能接受,反而經常發怒,顯得自我防衛。她就是不想放棄或者簡化目前被購物、奢華享受、物質主義所控制的生活。其實我並沒有建議她把這些全都放棄。實際上,我們幾乎都在過著版本不同卻類似的生活,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只是我們是否有自覺正處於這個逐漸演變過程中的哪個階段。
就愛麗森而言,光是想到要改變這種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就已經夠她畏懼了,因為她已經為這樣的生活方式,注入代表身分地位的意義。在她看來,如果沒有這些奢華享受、消費行為,生活就顯得非常空虛,這樣的想法的確令人心生焦慮。她的核心信念是,如果不花錢、不消費,就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所謂的「存在的虛無」(existential vacuum)
(p.065 ~066)


食物成癮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食物成癮的決定性證據,一直到非常近期才出現,因此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從未把食物成癮視為物質濫用 (substance disorder)。不過,現在已經有許多食物研究人員在提倡這樣的概念。
(p.275)


成癮的重點是物質,是行為?
然而,最近有其他研究人員認為「食物成癮」(food addiction) 是個不當用詞,建議使用「進食成癮」(eating addiction),後者的科學結構較能讓人信服 (Hebebrand et al., 2014)。他們認為「食物成癮」一詞,是在歸咎食品產業製造出會成癮的食物,並且標註特定食物,暗示這些食物中含有會上癮的成分,但其實在人類實驗中尚未得到證實。他們提出「進食成癮」是比較正確的詞彙,因為它把重點在行為而非物質,其他所謂的行為成癮包括賭博,也被《DSM》承認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p.278 ~279)


DSM的新診斷——狂食症
目前,《DSM》定義狂食症的述如下(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A.
反覆發作的狂食。一次狂發作要符合以下兩項特徵:
1.
在某一段時間裡 (例如,在任何兩小時的時間區段內),吃下的食物量明顯多於大部分的人在相似情況下、差不多的時間內所吃的量。
2.
在發作時,對進食有失控的感覺 (例如,沒辦法停止吃東西,或是無法控制要吃什麼、吃多少)

B.
以下敘述,若符合三者 (或以上),即為狂食:
1.
進食速度比正常快很多。
2.
吃到飽得很不舒服。
3.
生理上並不覺得餓,卻還是吃下大量食物。
4.
獨自進食,因為對自己吃下的量感到尷尬。
5.
吃完之後,對自己感到厭惡、沮喪,或充滿罪惡感。

C.
對於狂食症狀有顯著的痛苦情緒。

D.
狂症狀的平均發作次數,至少一週一次,持續三個月以上。

(p.286 ~287)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16385820

 回應文章

eich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有意思!
2018/09/22 22:08

不知有沒有厭食的心理學?

祝你中秋節快樂,看好書。


le14nov(le14nov) 於 2018-09-22 23:08 回覆:
祝:佳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