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羅格‧布雷格曼的《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
2018/09/12 05:24:51瀏覽587|回應0|推薦17
Excerpt:羅格‧布雷格曼的《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

A map of the world that does not include Utopia is not worth even glancing at, for it leaves out the one country at which Humanity is always landing. And when Humanity lands there, it looks out, and, seeing a better country, sets sail. Progress is the realisation of Utopias.
(一幅沒有包含烏托邦的世界地圖,連一眼都不值得看,因為這麼一幅地圖遺漏了人類總是會登陸的那片土地。人類在那裡登陸之後,就會向外展望,一旦看見更好的土地,就會揚帆出海。進步即是烏托邦的實現。)
——Oscar Wilde, 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1891)

如果只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對於一個薪資水準中上的上班族、一個工作時間彈性的自由工作者以及不愛旅遊的宅男宅女,乍看底下這三個夢想並不狂熱:
夢想一:如果沒有人落到貧窮線以下
夢想二:如果每個人一週工作十五小時
夢想三:如果可以扔掉護照及簽證

但如果有一天,這些夢想都能實現或是成為普世價值,那就肯定是一個「美麗新世界」了。

作者試圖以烏托邦的概念去勾勒出這三個夢想,辯證過程中卻讓我驚覺,原來這些夢想在歷史上早已倡導或試驗過;
特別是作者多次提到王爾德,而他的那一篇〈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 也就成為另外值得延伸閱讀的功課了。

回到這本書,或許從第一章〈烏托邦的回歸〉的書摘裡頭,就應該看出一些端倪,當作者提到:

我們這個時代——我這個世代——的真正危機,不是我們過得不好,甚至也不是我們的生活在日後可能會走下坡。
真正的危機是,我們想不出更好的世界。

我們要如何期待這些夢想的實現,期待一個烏托邦的到來
更重要的,要如何期待自己對這個世界應該有所期待。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264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如果沒有人落在貧窮線以下、如果每個人一週工作15小時、如果可以扔掉護照與簽證。這些夢想為什麼是問題的解方,以及如何實踐。
Utopia for Realists: And How We Can Get There
作者:羅格‧布雷格曼
原文作者:Rutger Bregman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8/04/28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簡介
Rutger Bregman(羅格.布雷格曼)

  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1988年生於荷蘭,現居荷蘭烏得勒支,目前已出版四本研究著作。在一個十分受到關注的荷蘭群眾募資新聞平台「記者」(De Correspondent)上撰稿,在此平台上所發表的作品讓他兩度入圍歐洲新聞獎(European Press Prize)。


Excerpt
〈烏托邦的回歸〉

先從一個小小的歷史教訓談起:
過去的一切都比現在來得糟。
在世界歷史將近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都貧窮、飢餓、骯髒、害怕、愚笨、病弱,而且醜陋。即便在頗為晚近的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巴斯卡 (Blaise Pascal1623-62)都還把人生描述為一座巨大的淚水之谷。「人類非常了不起,」他寫道:「因為人類知道自己處境悲慘。」在英國,同為哲學家的霍布斯 (Thomas Hobbes1588-1679) 也懷有相同的意見,認為人類生命基本上「孤獨、貧窮、痛苦、野蠻又短暫」。
但在過去兩百年來,那一切卻都改變了。在我們這個物種存在於地球上的時間裡,數十億人就在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突然變得富裕、營養充足、潔淨、安全、聰明、健康,偶爾甚至美麗迷人。在一八二年之時,全世界的人口還有百分之八十四活在赤貧狀態中,但這個百分比到了一九八一年已滑落到百分之四十四,而在短短數十年後的現在,更是已低於百分之十。
……


慘淡的樂園

換句話說,歡迎來到豐饒之地。
歡迎來到美好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富裕、安全而且健康。在這種生活中,我們只欠缺一個東西:一股在早晨驅使我們起床的動力。畢竟,你如果已經生活在樂園裡,就沒有什麼再加以改善的空間。早在一九八九年,美國哲學家法蘭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就提到在我們這個時代,人生已淪為「經濟算計、無窮無盡地解決技術問題、擔憂環境問題,以及滿足挑剔的消費者需求」。  
把我們的購買力再提高一個百分點,或是對我們的碳排放削減幾個百分點;也許發明一件新裝置——我們現在的願景差不多就是這樣而已。我們活在一個富有而且過度充裕的時代,但這麼一個時代又是多麼慘淡。現在「沒有藝術,也沒有哲學」,福山說。唯一剩下的,就是「永久看管著人類歷史的博物館」。
根據王爾德的說法,一旦抵達豐饒之地以後,我們應該再度把目光投向最遠的地平線,並且重新揚起船帆。「進步即是烏托邦的實現,」他寫道。不過,那個遙遠地平線仍是一片空白。豐饒之地籠罩在濃霧當中。就在我們應當肩負起為此一富裕、安全又健康的存有賦予意義的歷史性任務之時,我們卻反倒埋葬了烏托邦。我們沒有新的夢想可以取代烏托邦,原因是我們想像不出一個比當前更好的世界。實際上,富裕國家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後代子孫過的生活會比不上他們的父執輩。
不過,我們這個時代——我這個世代——的真正危機,不是我們過得不好,甚至也不是我們的生活在日後可能會走下坡。
真正的危機是,我們想不出更好的世界。


提出適當的問題
......

簡單舉幾個例子:自從一九八年代以來,儘管我們已經遠比以往還要富有,為什麼在工作上付出的心力卻越來越多?儘管我們的富裕水準早已超越能夠徹底終結貧窮的程度,為什麼還是有千百萬人活在貧窮裡?而且,你的收入為什麼有超百分之六十取決於你出生在哪個國家?
烏托邦無法提供現成的答案,更遑論解決方案。不過,烏托邦確實會提出適當的問題。


回歸烏托邦

現在該是回歸烏托邦思想的時候了。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指標,一幅新的世界地圖,其中再度含有一座遙遠的未知大陸——「烏托邦」。我指的不是烏托邦狂熱分子挾著其神權政治或五年計畫,而一味逼迫我們接受的那種不可變更的藍圖。那種藍圖只會把真實的人壓制在狂熱的夢想之下。想想這一點:烏托邦一詞的意思是「美好的地方」,也是「不存在的地方」。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激發想像力的不同遠景,而且是許多各式各樣的遠景;畢竞,互不一致的烏托邦是民主的血脈。
……

不過,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如果沒有世世代代以來那些天真的夢想者,現在的我們一定還是處於貧窮、飢餓、骯髒、害怕、愚笨、病弱與醜陋的境地。如果沒有烏托邦,我們將不免迷失。不是說現況不好;恰恰相反。不過,我們要是沒有更好的希望,現況就不免慘淡荒涼。「人要擁有快樂,需要的不僅是各種事物的享受,還需要有希望、進取心和改變,」英國哲學家羅素一度寫道。他在其他地方又指出:「我們渴望的不該是個完成的烏托邦,而是一個想像與希望仍然存在且活躍的世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1563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