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終朝采藍菁礐池
2011/11/08 23:31:27瀏覽1932|回應1|推薦57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

--詩經小雅「采綠」

從菜公山下來,想到就在大屯自然公園的邊上有一個所在值得納入教材,只是現在似乎像是就這樣擱在那兒任其隨著歲月老化,實在讓人惋惜。為了讓朋友們多了解一點附近有關先民遺留文化資產--藍染,於是引領著夥伴們在細雨中來到曾經修復過的菁礐池,也就是先民製作藍泥的所在。

仔細觀察陽明山週邊的地名,應該不難發現一個巧合,那就是帶有「菁」字的地名、路名真是不少。不信?讓我們來算算看。連絡平等里、冷水坑的「菁山路」,平等里的「平菁街」、菁山露營場、菁山遊憩中心;平等里中華電信碟形天線附近的「菁礐」;北投經清天宮往面天坪的步道旁的「頂菁礐」、「中菁礐」及「下菁礐」等等。這些路名和地名的由來,都和我們熟知的「藍染」有關。因為藍染的主要原料叫作「菁」,就是一種草本植物「大菁」。這種植物大約在清初時就傳入台灣。

大菁(馬藍)是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能適應適應貧瘠的環境,喜愛生長在低海拔背陽山谷、雜樹林下的潮濕山地,或山溝、溪旁腐植土上,栽種後第二年便可開始收穫,每年至少可收穫兩期,是台灣最早的經濟作物,也是台灣主要製藍的作物。大菁原產於中國西南部,清初隨著大量福建漳、泉移民移墾引進台灣,同時也引進了製藍的技術。清朝中葉一直到清末(1796~1875) 藍染極為興盛,當時山區農戶,多以大菁製作的藍泥、藍澱,曾經由基隆河運至淡水港,行銷大陸。自從合成染料面世後,藍染產業沒落,大菁即無人栽植。但因大菁適應貧瘠的環境的堅韌生命力,到現在,陽明山的大小溪流附近,仍可見到成片的植物群落。

從大菁的植物群落不難想像,陽明山附近應該曾經是製藍的重要地區之一。一方面因為適宜大菁生長的環境,另一方面附近有可以供應製藍所需的大量水源。也由於製藍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大小溪流附近也是製藍的最佳場地。

在詩經小雅「采綠」篇中就這麼說: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髮曲局,薄言歸沐。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雖然這一段文字是描寫婦人思念夫婿未歸之作,但在文字中也點出了「採藍」這件事在當時就已經是農村婦女的重要工作之一了。這裡說的「藍」指的就是作藍色的染草。

在台灣早年,「製藍」主要是採用發酵水解法(沉澱法),它的工序大致如次:

採集大菁生葉→浸泡→發酵→打藍→水解→沉澱→藍泥

先民為了製作藍靛或藍澱,通常會在大菁生產地附近,設置「菁礐(音ㄑㄩㄝˋ)」。菁礐是製造是藍澱的場所,由於需要大量的用水,所以大多設在引水方便的溪谷旁。每組菁礐包括有浸泡池、沉澱池多個,另外有引入清水進入浸泡池的灌水口,還有引導浸泡池內的藍液流入沉澱池的流水孔、渠道,以及將沉澱池上層澄清液排出的排水口及渠道。此外,一般在菁礐旁還設有菁寮,供休憩及存放工具。

在大屯自然公園旁,復舊的菁礐池是由兩個圓形的浸泡池、一個長方形的沉澱池,以及進水、由浸泡池流向沉澱池,與排水的溝渠組成。浸泡池位置較高,沈澱池位置較低,由浸泡池流出來的藍水就由渠道引至沉澱池沉澱。

根據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的解說,大屯自然公園旁的圓形浸泡池有兩個,直徑約2公尺70公分,深70公分,池邊砌以石塊,它表面塗抹約2公分厚的石灰;長方形的沉澱池則在比浸泡池稍低的位置,長約2公尺40公分,寬約2公尺10公分,深約1公尺50公分。

在製藍的過程中,要在清晨有露水時採集新鮮的大菁葉,這些大菁葉是由心芽往下算起的二至三莖節的新葉。一個浸泡池大約要100多公斤的大菁葉。浸泡三、四天,直到菁礐池之池面顯示藍色色素已釋出的紫色油光及深藍色泡沫,這時要將已呈黃綠色的腐葉用葉掬器撈出,只剩下大菁浸泡後的藍液,接著要進行打藍。

打藍是非常辛苦的工作,需在浸泡池中以10:1的比例加入熟石灰,並由4-5人同時用攪拌器不斷對池中藍液來回攪拌,直到泡沫由藍變成白色,色素與熟石灰充分結合為止。然後打開浸泡池邊的排水口,引導藍液經排水孔流入下方的沉澱池。這些藍液在沉澱池內須靜置半天或一天,讓藍泥慢慢沉澱至池底。再將沉澱池的排水口塞子拔掉,讓上層半透明的深褐色液體自排水口流出,最後只剩藍泥留在池內。

製好的藍泥(藍澱)自菁礐取出後,讓多餘的水分自然瀝乾,再將藍泥放入以姑婆芋葉襯底的菁藍竹簍,挑至菁行販售。但因藍泥含水分尚高,菁行依行規180斤藍泥,只折算100斤。由此可知製藍實在是一種辛苦的行業。

大屯自然公園旁的菁礐是在民國93年復舊的,據說復舊完工之後曾以上述古法實際操作採藍作業。之後,似乎就甚少再聽聞這一復古作業實際操作與展演,想想,極為可惜。筆者以為這一傳統製藍場所、作業不僅都應該妥善的保留下來,而且該每隔一段時日就實際操演、展示一番,這樣才更能讓後人了解先民的生活模式,也才能更深一層的了解先民在這裡蓽路藍縷墾拓的艱辛。

參考資料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百工巡禮】失傳百年青出於藍-大菁藍染(http://mag.epochtimes.com/b5/131/6608.htm)、大菁藍染(http://web.nnjh.kl.edu.tw/learn/project1/data/3-3.htm)

        

1006

行程紀錄

捷運劍潭站(08:00) → 紅5公車上陽明山 → 陽明山總站換108線公車 → 二子坪站下車 → 沿巴拉卡公路往淡水方向前進 → 菜公坑山登山口(09:45) →反經石(10:22) → 下山到巴拉巴卡公路大屯自然公園出口(10:58) → 大屯自然公園遊客中心(11:02) → 小休 → 菁礐復舊區 → 步道回到菜公坑山登山口 (11:40) → 二子坪 → 打道回府

交通

捷運劍潭站:260線或紅5線公車上陽明山,轉108線遊園公車到二子坪。

回程與去程相反。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CC
2023/08/15 15:05
請教您從大屯公園遊客中心, 如何走到菁礐? 感謝! (eu_tseng@yahoo.com.tw)
馬哥 問候您(landmarc) 於 2023-10-21 12:45 回覆:
從大屯自然公園遊客中心出來,向左轉, 沿著遊客中心往二子坪方向步道,大約50公面尺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