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去紐倫堡看大審還是胡桃鉗?
2019/03/24 21:57:09瀏覽1562|回應0|推薦48

行程的下一站是紐倫堡,但是從Steingaden經過慕尼黑到紐倫堡距離將近270公里,全程搭遊覽車會是一段漫漫長路。因此行程安排將慕尼黑到紐倫堡這一段改搭火車,行程比較輕鬆。

 

告別威斯教堂,行車100公里再度回到慕尼黑。這是行程裡第二度來到慕尼黑。大約下午兩點多離開Steingaden,到慕尼黑已將近下午五點鐘了。真要直接搭遊覽車去紐倫堡,怕不得天黑了。

在慕尼黑等火車的空檔,又來到馬克斯·約瑟夫廣場(Max-Joseph-Platz)。夥伴們採購的採購、逛街的逛街,我們則是到露天市集享受當地人的生活,驊麟更買了點心坐在市集中間座位上享用,這才真是融入當地人生活之中呢!

 

 

 

 

 

 

 

 

 

下午六點多,我們搭上18:51往柏林、經過紐倫堡的列車。大夥兒在列車上享用各自在慕尼黑購妥的晚餐。列車啟動,自備「鐵路便當」又讓大夥兒找回學生時代郊遊的樂趣。

一路上,無非就是閒嗑牙的聊著、看著車窗外的變化。八點剛出頭,紐倫堡(Nürnberg)到了。

 

 

 

 

說到紐倫堡,不知道您想到什麼?筆者起初只想到「紐倫堡大審(Nürnberg Trails)」。多少二戰期中的德國戰犯在這裡受審、判刑;多少逃往異域的戰犯被起底、通緝。卻總是忽略了紐倫堡還是一樁音樂大戲的發祥地呢!

據說知名的芭蕾舞劇「胡桃鉗」就是由德國著名童話作家E·T·A·霍夫曼(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1816年完成的作品《胡桃鉗與老鼠王Nussknacker und Mausekönig und andere phantastische Geschichten,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改編而來。胡桃鉗與老鼠王這個童話故事的背景則發生聖誕夜的紐倫堡市政廳

這個童話故事,最早由法國名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改編成芭蕾舞劇本,再由俄國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在1891年寫成知名芭蕾舞劇,並交由俄國名編曲家伊瓦諾夫(Ivanov)編舞,於1892年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re)首演,從此名揚天下。

出了紐倫堡火車站左轉,順著國王門和工匠廣場(Handwerkerhof Nürnberg)步行大約10分鐘就到了我們下榻的旅館Le Meridien Grand Hotel Nurnberg。

一夕無話。第二天一大早用過早餐,逛紐倫堡去也。

紐倫堡在中世紀時是多位德意志皇帝誕生和居住的地方,近代更是納粹德國納粹黨一年一度黨代表大會的地點;更是第三帝國掀起了種族清洗的風浪,反猶太人的「紐倫堡法案」出爐的地方。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戰後大審判才選了這裡也說不定。紐倫堡在二戰中淪為英美盟軍的重點轟炸對象,頗具中世紀古風的老城區就此夷為平地。現在所見大部分是戰後重建的。除了這些悲淒的歷史之外,紐倫堡還曾經是德意志的玩具製造中心,被稱作是歐洲的「玩具都城(Toy capital)」。別具特色的玩具博物館,以及每年在此地舉辦的聖誕市集與國際玩具展(Nuremberg International Toy Fair)都是木製玩具產業的重要指標。

我們參觀的路線從火車站前面開始。火車站正門左前方就是國王塔(Königstorturm)、工匠廣場(Handwerkerhof Nürnberg)。國王塔旁就是工匠廣場。

 

 

 

 

 

 

 

 

 

 

 

 

 

 

 

 

 

 

 

 

 

從國王塔旁的城牆大門進入工匠廣場,裡面滿是餐廳和製作、製作和販賣手工品的小店。只不知道是我們來的太早,還是沒到活動季節,廣場裡的工作坊、店舖都沒有營業。只好在古老的石板街道、古老的店舖前成排的木椅前留連一番,拍拍照片。

就在四處走走瞧瞧的當下,城門口有一輛工作車,幾位穿著白色工作服的人員正在搬運著像是麵粉袋一樣的東西。快樂的工作人員看筆者手持照像機,立刻擺出Pose要筆者以他們為標的拍了幾張相片。

 

工匠廣場中古老的塔樓,古老的工坊、古老的店舖、古老的石板街道,保留了傳統的工匠商店的建築,彷彿置身中世紀的童話世界。實在很難讓人想像這些竟是二大戰之後重建的。德國人對文化資產「復舊」的功力真是沒得話說。 

 

 

 

 

 

 

 

 

 

 

 

離開工匠廣場,在紐倫堡街巷中拐彎抹角,沿著中世紀的城牆的來到Kartäusergasse街,在這條街上有德意志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和人權大道(The Way of Human Rights,Straße der Menschenrechte)。

人權大道上豎立了三十根白色石柱,每一根石柱上鑴刻著不同語言的文字。原來豎立在這裡的三十根石柱,每一根石柱上都用不同的文字鑴刻人權宣言上的一個條文。第二十二根石柱是用正體中文鑴刻的人權宣言第二十二條條文。文字寫著:「每個人有權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下施展自己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創造力。」

 

 

 

 

 

 

 

 

 

 

 

為什麼中文用的是正體中文呢?原來《世界人權宣言》(法語:La déclaration universelle des droits de lhomme)是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夏樂宮通過的一份旨在維護人類基本權利文獻(聯合國大會第217號決議,A/RES/217),共有30個條文。宣言起草的直接原因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是第一份在全球範圍內表述所有人類都應該享有的權利的文件。最重要的是這份宣言在1946年成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起草時,中華民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代表張彭春正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及主要起草人之一。

 

雖然這些石柱是在1993年10月24日才建成開放的,當時中華民國已不在聯合國了,但或許因為是原始起草國這一層原因,才讓正體中文鑴刻在這裡供人們憑弔和反思吧!說起來還真有些諷刺呢!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