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十年前的貢寮火車站
2014/09/04 01:10:32瀏覽1588|回應3|推薦59

公元1964年某日,金門詩人張作梅來到了貢寮,至少寫了一首詩。張作梅創辦中華詩苑,有《一霞瑣稿》詩集傳世,他日將細細閱讀。身為貢寮子弟,總留意貢寮的文史典故、宮廟民俗、山水田野。此之謂不忘本也。

        貢寮驛次植夫韻        張作梅

深竹藏孤驛,風行見葉翻。斷霞懸日腳,疏雨冷雲根。

土潤耕耘足,山幽猿鳥喧。平橋通野徑,人語隔溪村。

詩人行吟貢寮之時,我四歲,時過五十年,我的故鄉多了核能四廠、海洋音樂祭、草嶺古道遊樂區、丟丟銅腳踏車道,除了吸引觀光客外,鄉民們還是過著漁耕生活,漁樵農牧,這才是貢寮的田園情調。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ngliaolinyaolin&aid=16913381

 回應文章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9 00:50
昨晚8點到9點,國家地理頻道播出《戀戀水梯田》紀錄片,讓貢寮吉林的風景躍上國際舞台。應該有詩寫寫貢寮最後的農夫。蕭春益、蕭春坡。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1 21:04

貢寮舊草嶺隧道入口,有一恢宏的戲台。回頭看山腳,卻未見任何廟寺。只有一十來戶的隆林村,前面一座咖啡小屋,外頭杵著兩座米白的遮陽傘。

很好奇這戲台何以存在,因而走進小屋探問。小屋裡擺設著一些文學書籍、藝文物品,還有東北角的各種觀光資訊。我瞄到賈平凹和村上春樹的著作,但也看到牆壁上,一面特別磁磚,開頭寫著「隆林紅壇樂捐修建芳名」的字眼,再看對面張貼一紅紙也有不少捐獻者名字的功德錄。

我很敏感,莫非這小屋跟戲台有關。正狐疑著,一名高頭大馬的長髮女子,從後頭走出來,害我嚇了一跳。探問她前面為何只有戲台,卻無廟寺?結果她的回答甚是有趣,「我們正在廟中。」

原來,此小屋乃一紅壇,每四年媽祖巡行遶境,都到此下榻。小屋有時也是土地公和三界公祭拜的祠堂。一般北台灣山區的紅壇,多半處於封閉狀態,她如何進得此屋,還開起小餐廳呢?

貢寮煙雨(kungliaolinyaolin) 於 2015-03-21 21:06 回覆:
此女林孟瑱,乃貢寮在地人。小屋係隆林村四五十人的共有財產。她能承租係經由大多數村民決議認可。但還有一更重要原因,承租者八字要夠重。若無,怎麼可能在神的住家開咖啡店。

我走到後頭探看,果然神桌俱在,姑且充當咖啡桌和小廚房。但我不甚解,四年一到,媽姐來此下榻時,紅壇內一堆物品怎麼辦?這也不難,媽祖抵達前夕,她把所有器物和家當搬出。東西雖多,反正四年只有一回。等戲演兩天,媽祖離開後,再把物件搬回,繼續營業。

此媽祖來自北投關渡,每年以軟身遶境。隆林村說不定是此一遶境最北之境。至於土地公和三界公的拜拜雖頻繁,小神無用縟節,只要把前方桌子簡單清理,不需大費周章。

貢寮煙雨(kungliaolinyaolin) 於 2015-03-21 21:10 回覆:
隆林村昔時乃一靜寂偏遠之地,只有登山人攀登隆隆古道會經過,或清明節時掃墓出現人潮,少有遊客到來。六年前,這個二○年代的舊隧道重新開放,改鋪為腳踏車徑。兩公里的暗黑騎乘,彷彿穿越時空隧道,不到一刻,出了山洞,即宜蘭石城,遠遠矗立著龜山島。此隧道一開放,立即成為東北角最熱門的風景點。隆林村這頭,或者石城一帶頓時也熱鬧起來,好幾戶人家都開設了腳踏車店。

她卻獨樹一幟,在此不只賣咖啡,東北角著名的石花凍,如今也多樣研發。以各種水果結合石花凍,或者研製冰棒,吸引遊客駐足小坐。但更教人好奇的是,她也在輔導青少年,從事環保工作。

東北角地方資源貧瘠,在地孩子缺乏各種教育機會,很容易染上吸毒或結黨成幫愈發使壞。眼見家鄉下一代如是遊手好閒的晃蕩,她在台北職場又海海浮沉,還不若返鄉服務。她不只想奉獻,在此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前些時丁蘭溪附近可能要興蓋水庫,影響雙溪的生態環境,她也積極參與反對運動。日後還盼望村後的水梯田全面復耕,保護更多水源。

小店儼然是神明的分身,媽祖不在時,換她扮演地方志工。小小一紅壇,竟有地方奇女子,以神祇之屋經營小本生意,又兼及生態環境和社福教育。如此是小店之力量,真不可小覷。或者,從這樣的店面窺看,台灣許多角落,都有諸多默默耕耘的小人物,以一已之力,堅持守護地方的風物。

此一地方平凡女性之見識和行動,當記注一筆。更見證尋常人只要發心,縱算長年身處鬼島,仍到處有溫暖和亮光。(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今日聯合報  劉克襄〈媽祖難以想像的事〉


貢寮煙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2/24 22:36
 分秧       陳肇興

春前春後雨初晴,十里風吹叱犢聲;不待鳴鳩終日喚,已看秧馬帶泥行。

連疇蔗葉籠煙碧,隔岸桐花映水明;記得當年賢令尹,樂耕門外勸春耕。

宋澤萊翻譯:春天的日子裡連續下雨,最後終於放晴了,十里浩浩的春風吹來了農夫叱喝牛隻的聲音;用不著斑鳩一天到晚催叫趕快上工,已經可以見到農人騎著秧馬在泥田裡插秧了。連綿不絕的蔗田籠罩在油綠的色調中,隔岸的桐花映在水中顯得分外清晰;記得那一年有一個賢能的縣長,就站在彰化城的東門(樂耕門)前面,勸大家趕快春耕。

林耀潾案:此詩寫咸豐、同治年間彰化地區的春耕。宋澤萊以為,陳肇興的詩藝不在杜甫之下。(見宋澤萊:〈中學生認識台灣本土文學的捷徑〉,《印刻文學生活誌》133期,頁72─73,2014年9月號)臺灣古典詩中有很多精品,有待有識之士挖掘、推廣、賞析、研究。此詩有叱犢聲、鳴鳩聲,有連疇煙碧,有桐花映水,可謂有聲有色。又有賢令尹的勸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