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遊庫特納霍拉舊城區
2022/01/17 23:10:31瀏覽2464|回應0|推薦32

庫特納霍拉(Kutna Hora),位於捷克中波希米亞州的一個城鎮。這座城鎮在12世紀由日爾曼人作為定居點而創建,13世紀初,因在庫特納山發現銀礦而建鎮。庫特納霍拉的發展是銀礦開採的成果,當時歐洲的貨幣大多在這裡鑄造,多棟象徵著城市繁榮與興盛的建築極品使其在14世紀成為一座皇城,發展為波希米亞地區最具活力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當時該城僅次於布拉格,是波希米亞地區的第二大城。聖芭芭拉教堂(Church of St Barbara) 是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代表,塞德萊茨(Sedlec)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又保留了18世紀早期巴洛克式的風貌,影響歐洲中部的建築風格,這些宅邸、修院、教堂構成了中世紀城市建築的一部分,都代表了其曾經的繁榮興盛;1995年,庫特納霍拉舊城區、聖芭芭拉教堂和塞德萊茨的聖母大教堂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銘記這個城鎮璀璨繁華的一頁。

參觀完希維德尼察(Swidnica)的和平教堂,繼續往西南行駛,離開波蘭朝捷克前進。

來到波蘭與捷克兩國邊境,都屬於歐盟,所以也沒有設邊境關卡。↑圖是波蘭邊境的界標與交通注意標示牌。

進入捷克國境了。

在捷克國境邊的小店稍作歇息,主要是旁邊有設有換匯處,來換點捷克克朗以備小額支出。

這家店還可買捷克高速公路通行(右圖三角形貼紙)。通行證分為2部分:第一部分的證明要貼在車輛前窗內側,第2部分則供繳費者保留。高速公路通行證張貼位置:第一部分的完整通行證必須要貼在車前擋風玻璃內側的右下角(左圖),讓駕駛者的視線被遮蔽部分越少越好,而且要從車外能被很清楚地看到。保留通行證的第二部分,當有警察要求查驗時,二部分的通行證都必須持有,如果通行證如果沒有貼在擋風玻璃內側,或是通行證不在有效期限內,或沒有填寫車輛牌照號碼,都是違規的。一旦通行證貼到車窗上後,就不能被其他車輛重複使用,如果填寫的車輛牌照號碼改變了,通行證就不再有效。通行證一旦逾期,就必須從車輛上移除。

捷克高速公路並不是全部路段都要收費,而是通過指定路段時,才需要費用(↑圖中綠線),若不經過收費路段,就可以不買通行。因為CJ此行規劃在捷克有幾個城市路段會經過高速公路,所以還是需要。如果行駛高速公路沒有貼通行,被警察攔下來將被罰款2萬克朗(約2萬5千6百多新台幣)。高速公路通行可在進入捷克領土的休息站或加油站裡購買,通行分:一年、30日和10日三種,當時買了10日券,約三百多新台幣。

PS:自2021年1月1日起,電子高速公路開始在捷克共和國生效,取代了之前粘貼在汽車擋風玻璃上的貼紙式通行。可以在國家官方網站eDalnice.cz上購買,也可以在郵局和一些加油站辦理。

離開邊境後,行駛在鄉村田園路段。

平交道遇到火車行經,列車塗裝很鮮明可愛。

從希維德尼察(Swidnica)約開了約3個小時車程,抵達位於庫特納霍拉(Kutna Hora)舊城區外緣的住宿「Hotel Apartments Benešova 6」。這是一家兼營餐廳的旅館,附帶自家的免費停車場,距離舊城區當中的旅客服務中心也才700公尺,交通方便。

旅館外有餐廳的戶外用餐區,庭院還設有兒童遊戲器材,佔地寬廣。

房間內就像一般商務旅館,簡潔清爽,還多了個小流理台,附有微波爐。安置好行李,便將車子停在旅館停車場,再步行前往庫特納霍拉(Kutna Hora)舊城區。

庫特納霍拉(Kutna Hora)舊城區散策路線。

帕拉斯凱赫廣場(Palackeho Square),算是庫特納霍拉的市中心區。

聖圖林之家(Sankturin House),早在 13 世紀末,地上就矗立著一座帶有哥德式塔樓的屋樓,用於住宅和防禦用途。 1787-1793 年間,這座房子有了新的立面和復式屋頂,從哥德式宮殿變成了市民的房舍。現今庫特納霍拉城區旅遊服務中心(Kutná Hora Town Information Center)就位在此(↑圖最左棟)。

帕拉斯凱赫廣場周邊屋舍大多是餐廳和商店,不過沒有什麼人潮就是了。

庫特納霍拉的舊城區沒有喧囂的干擾,漫步其間還滿清靜悠閒。

庫特納霍拉在中世紀就開始了城市規劃,民用住宅建於中世紀的基礎之上,其建築風格呈現多樣化,或哥德、或巴洛克、或古典,每棟屋舍門牆立面風格各異,慢慢欣賞也很有意思。

位於舒爾蒂索娃(Šultysova)街上的「黑死病紀念柱(Plague Column /Morový sloup)」,也稱為聖母瑪利亞聖母無原罪紀念柱,是耶穌會雕塑家František Baugut的巴洛克風格作品,建於 1713 ~1715 年間,提醒人們在 1713 年瘟疫流行期間有一千多人死亡,以及人們的感恩祈禱。

柱頂部裝飾著聖母無染原罪的雕像(左圖)。中間有查爾斯·博羅梅奧的雕像(右手有一個十字架,腳下有一頂紅衣主教的帽子)、被箭刺穿的聖塞巴斯蒂安、腳下有一條狗的聖羅赫和弗朗西斯·澤維爾(一個較小的十字在他的左手)。基座上的聖徒雕像包括天使報喜、聖諾伯特、聖芭芭拉的浮雕(左手拿著聖杯,背後有一座塔,腳下有一把劍)和庫特納霍拉市的浮雕徽。柱子的最低部分是帶山牆的礦工雕塑,其中包括抹大拉的瑪麗亞和內波穆克的約翰的浮雕和聖多米尼克(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路口聳立的是聖詹姆斯教堂高度86公尺的鐘樓,為庫特納霍拉天際線上最高的凸起點,顯著地標。

中世紀城鎮常見的石子路面,人行道上還以灰白色石塊鋪設了四方連續花紋。

聖詹姆斯教堂(Chuch of St. James),建設工程從14 世紀上半葉一直持續到15 世紀,過了50年才正式完工,屬於晚期哥德式建築,17世紀時又融入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風格加以整修。去的當時教堂沒開,無法入內參觀。

聖詹姆斯教堂旁的觀景台「Viewpoint of St. James」,是眺望蓊鬱綠林及葡萄園掩映聖芭芭拉大教堂與耶穌會學院最佳的角度。聖芭芭拉大教堂巍然屹立於山丘頂端;其建造的工期橫跨五個世紀,被認為是波西米亞哥德風建築的極致典範。

義大利宮(Italian Court/Vlašský Dvůr),原為中央造幣廠,得名於義大利鑄造專家。是庫特納霍拉一座保存完好的莊園,毗鄰聖詹姆斯教堂。它的核心是由國王瓦茨拉夫二世於 1300 年前建立的帶有 造幣廠的前皇宮。後來又多次重建。該建築於 1400 年左右為瓦茨拉夫四世國王完工,1990 年代為雅蓋隆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進行了進一步修改。造幣廠的運作始於 1300 年,結束於 1727 年。18世紀下半葉造幣廠停止運營後,宮廷開始衰敗。直到 1893-1899 年,建築師Ludvík Lábler才以新哥德式的純粹主義形式對其進行了徹底的修復(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義大利宮前方有文岑茨·馬科夫斯基的雕像(Statue of Tomas masaryk)

文岑茨·馬科夫斯基(Tomáš Masaryk,1850-1937)是捷克斯洛伐克首任總統。因他在爭取獨立中所起的作用,同愛德華·貝奈斯和米蘭·拉斯蒂斯拉夫·什特凡尼克一起,被稱作捷克斯洛伐克開國三元勛,但只有他被稱為「祖國之父」(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小主樓形式層次豐富的凸窗設計。

這座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後期,當時它承擔著城堡、銀礦石倉庫和防禦工事的功能。它有護城河與城市隔開,護城河水也可用來防火。曾長期為捷克國家經濟中心,以及國王訪問庫特納霍拉銀礦期間的住所。 1770年大火後,皇家造幣廠遷走,市政廳遷入義大利宮。目前義大利宮做為鑄幣博物館對外開放參觀。

義大利宮中庭,當時造幣的主要區域就位於庭院周圍。

義大利宮前方小公園裡卡雷爾·波羅弗斯基的雕塑(Monument of Karel Havlicek Borovsky)

卡雷爾·波羅弗斯基 (Karel Havlicek Borovsky,1821-1856),捷克諷刺詩人、新聞記者。他是當時捷克許多的報刊雜誌的編輯或主編。他曾因積極參加反對統治捷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而遭受了迫害。他也因此而被譽為民族戰士。 他的主要詩作有政治諷刺世紀《蒂羅爾的輓歌》、《拉弗拉國王》以及《聖弗拉基米爾的洗禮》,還有許多政治諷刺短詩(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內波穆克聖約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 of Nepomuk),初建於1734年巴洛克式教堂,慶祝內波穆克的約翰封聖,開始在庫特納霍拉建造一座教堂,該教堂將獻給這位新的省級贊助人。歷經資金短缺、戰爭事件等影響多年後才落成。自1980 年以來,進行了一項艱鉅的重建(拱頂和圍牆的靜態固定),重建了桁架和屋頂,並修復了主立面,包括修復工作。教堂外牆的修復工作於1989年完成(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一家餐廳屋牆上典雅細緻的彩繪。

石屋(Stone house),一座晚期哥特式市民住宅,是該捷克銀礦博物館的一部分。建於1485 年至1499 年間,由市民普羅科普·克魯帕 (Prokop Kroupa) 建造,他於 1499 年晉升為貴族身份,山牆上的騎士顯示了這一點。於 1839 年進行了翻修,並於 1900 年至 1902 年由建築師 Lábler 重新裝修。房子三層,高大的三角形山牆,哥特式窗戶和豐富的雕塑裝飾,紫羅蘭,螃蟹和頂花,還有一個三層的地窖。在二樓,一個棱柱形的石凸窗在雙入口門中柱上方的晚期哥特式立面凸起(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石噴泉(Stone Fountain),位於雷傑克(Rejsk)廣場,最初可能是由 Briccius Gauske 大師於1493-1495 年間的建造,是晚期哥特式風格的裝飾華麗的石製十二面棱柱。根據舊的資料顯示,最初它有一個閣樓欄杆和一個高高的六角形屋頂,可能在控制台上裝飾了幾尊雕像。在中世紀,必須通過幾公里長的木管將其帶到城市,為庫特納霍拉提供了來自聖阿達爾伯特泉水的足夠飲用水,直到 1890 年,該噴泉一直是飲用水的蓄水池。在 1887 年至 1890 年期間,建築師路德維克·拉布勒(Ludvík Lábler)對其進行了修復(資料引自維基百科)。

三王之家(The Three Kings House),美麗的屋舍上有細膩的壁畫,顧名思義牆上畫的三位國王是: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Waclaw II)、立陶宛大公和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Władysław II Jagiełło)及 波希米亞國王頭銜「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瓦茨拉夫四世(Waclaw IV)

赫拉德克(Hrádek) ,原是15世紀小城堡,是這個銀礦城鎮裡最富有的銀商之居所,不過到 17 世紀中銀礦產業漸漸走下坡時,就轉用為耶穌會學院的一部分。現為捷克銀礦博物館( Czech Museum of Silver / České muzeum stříbra),除了開放參觀展覽之外,還可讓遊客探索一小部分的礦井。

巴爾波爾斯卡街(Barborska)通往聖芭芭拉大教堂。右側是耶穌會修道院(Jesuit College),為義大利建築師喬瓦尼·多梅尼科·奧爾西(Giovanni Domenico Orsi,1634~1679) 所設計,這裡是捷克共和國第二大當代和現代藝術收藏館。

巴爾波爾斯卡街臨山坡一側是立有13尊聖徒雕像的圍牆,嵌在三十公尺高的山丘上。聖徒雕像由藝術家弗朗蒂舍克·包古特(František Baugut,1668~1726)所創作。

透過圍牆可眺望庫特納霍拉舊城區。

綠林環繞庫特納霍拉,一片清新祥寧之景。

拉個長鏡頭,見地方列車穿林駛過。

巴爾波爾斯卡(Barborska)街。

聖芭芭拉大教堂最著名的就是其飛扶壁、拱頂以及三座特殊的角錐型尖塔的設計,兩側共有裝飾性的27座尖塔聳立於飛拱壁之上,據說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哥德式飛扶壁的教堂,是獨特的波希米亞哥德式設計。

來的這天傍晚教堂已經關門;隔天早上再來,教堂卻因有婚禮暫不開放,要到12:30才能參觀。由於後續行程的關係無法停留至下午,只好向隅,大殘念!啜泣

只能圍著教堂外觀走覽。

聖芭芭拉大教堂 (St. Barbara’s Cathedral),是為了敬奉礦工的主保聖人聖芭芭拉,由當地礦工集資所建。始建於1388年,蓋了超過500年,直到1905年才完成。由彼得.巴勒和揚.巴勒(Johann Parler)父子共同設計,他們原來設計為三中殿,但後來改為更宏偉的五中殿式建築,從1388年開始興建,1420年爆發了「胡斯戰爭」,建造被迫中止,直到1842年重新由布拉格火藥門的建築師阿迪馬斯.雷賽克(Matěj Rejsek)和布拉格城堡佛拉迪斯拉夫大廳的建築師貝奈迪克特.雷特(Benedikt Rejt)合作繼續興建。

細數各式各樣的滴水嘴獸(gargoyle),是欣賞哥德式教堂的樂趣。

細緻的尖拱、飛扶與滴水嘴獸雕刻構成哥德式教堂建築線條之美。

教堂對面的圍牆,右邊小屋是遊客服務中心,除了旅遊資料也兼售明信片、郵票、紀念品。

石牆前的聖徒雕像。

聖芭芭拉大教堂的立面,外觀典雅堂皇,是代表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一顆璀璨明珠。

耶穌會學院另一側。現在耶穌會學院稱做「中波西米亞區的現代美術館(GASK,Gallery of the Central Bohemian Region) 」是捷克第二大的美術館,主要展示的是捷克的現代美術作品。

自聖芭芭拉大教堂後方的平台眺望山坡上的葡萄樹梯田、舊城區義大利宮和聖詹姆斯教堂。放眼山谷,大片林野掩映錯落的屋舍建築,寧靜美好的田野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7132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