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華沙老城廣場浴火重生
2021/10/17 23:58:34瀏覽3198|回應0|推薦26

華沙老城(Historic Centre of Warsaw)是波蘭華沙最古老的一塊城區,也是華沙最主要的旅遊景點。老城區的發展初於13世紀末;15世紀,隨著城市功能的迅速完善越發顯赫;18世紀末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1944年,華沙起義失敗後,希特勒下令炸毀華沙城,全城85%的建築被摧毀,戰爭結束後,波蘭傾全國之力,經過多年的精心重建,終於讓華沙古城重新聳立在維斯瓦河畔。華沙老城的重建是一次極其成功的城市再造,在原址上以忠實其原貌的形式重建,體現了波蘭人民為延續波蘭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因此於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華沙老城區廣場散策路線。

城堡廣場(Castle Square/Plac Zamkowy) ,是華沙最古老的廣場之一,在華沙動盪頻仍的歷史上,這座鋪設了石板的廣場一直以來都是各種示威遊行、演講、處刑和其他許多大事的發生地。廣場上的建築曾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建築包含:皇家城堡、廣場中間的西吉斯蒙德圓柱,周圍的建築群等,皆於二戰後重建。

城堡廣場中央高高聳立的「西吉斯蒙德圓柱(Sigismunds Column)」,這根巨柱高達22 公尺,是華沙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高踞於柱頂的是西吉斯蒙德三世·瓦薩國王 (King Zygmunt III Waza) 的雕像;17 世紀時,這位國王將波蘭首都由克拉科夫 (Kraków) 遷到華沙,其子瓦迪斯瓦夫四世(Wladyslaw IV)於1644年為父親立了這尊雕像以茲紀念;設計者是意大利出生的建築師康斯坦丁·坦卡拉(Constantino Tencalla)和雕塑家克萊門特·莫利(Clemente Molli);雕像刻劃著國王手持寶劍的英姿,傳說若是寶劍落下,華沙也會隨之殞落。

皇家城堡(Royal Castle),是一座恢弘的磚造建築,由正面看去,紅磚外牆的左右兩側都屹立著圓形的尖塔;這是波蘭建築常見的特徵。在其繁華年代曾是歐洲的皇室居所中最令人艷羨的一處。這座城堡原是建於13世紀末華沙王宮,最初為哥德式建築,後來改建為文藝復興式,1596年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後,此處就成為波蘭王宮,以及國會議事堂,還曾作為波蘭最後一任君主斯坦尼斯瓦夫國王 (King Stanisław) 的寓所;1939年9月17日華沙王宮遭到德機轟炸部分焚燬,其後,德國侵略者又不斷破壞王宮。1971年1月決定靠社會集資重建華沙王宮,1984年王宮終於重現在人們面前;現為「城堡博物館 (Castle Museum) 」,對外開放參觀。

城堡廣場前的瞭望台。右方可以看到築於14世紀的古城牆遺跡,綠牆則是華沙遊客服務中心(Warsaw 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 )建物。

由城堡廣場遠眺「華沙國家體育場(National Stadium in Warsaw)」,這是一座頂棚可伸縮的足球場。在原波蘭「十周年體育場」的基礎上擴建,於2008年動工,2011年11月完工,是2012年歐洲杯的兩座主體育場之一。體育場主要用於舉辦足球比賽,並是波蘭國家足球隊的主場,球場有58,580個座位,為波蘭全國最大的足球場。

Swietojanska街(聖約翰街,前Grodzka街)是華沙老城區最具代表性的街道之一,也是觀光要道,街上人潮川流不息;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和耶穌會教堂是此街最顯眼的建築。

聖若望翰洗者聖總主教座堂,為華沙的三座主教座堂之一。始建於14世紀,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重建。教堂於1944年華沙起義時被德軍摧毀 ,戰後教堂按14世紀時外觀重建,是波蘭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重要中心。這裡曾是國王加冕之地。世界著名的《五三憲法》在這裡頒布的,是世界第二部憲法。華沙聖若望大教堂曾經作為波蘭王室的御用教堂,意義非凡。

聖若望翰洗者聖總主教座堂內部。白色拱頂赭色肋骨交錯形成對比,走道二側旗幟高懸。

主祭壇與僧侶座。

主祭壇的聖母抱子像與主教座位。

禮拜堂。

這座教堂不只是華沙天主教徒的禮拜地點,也是聆聽宗教音樂的重要場所。教堂經常舉辦管風琴獨奏會,去的時候門口就有公演海報。

耶穌會教堂,也稱格雷斯聖殿教堂,為華沙風格主義教堂的代表作,由建築師Jan Frankiewicz始建於1609~1626年期間;1944年被摧毀後根據1939年原有之記錄,於1950年至1957年進行重建,工程持續到1974年。其粉紅色和白色的外牆,是其最初建在17世紀時裝飾的風格。

耶穌會教堂風格特殊的大門,被稱為「天使之門」,大門上有3尊現代風格的人物半身塑像,不知意涵為何。懷疑

純白無飾的內部。

主祭壇。

主祭壇的聖母像後方牆上掛滿各式各樣項鍊,應該是祈求聖母的庇佑後再拿回去戴吧!

管風琴。

老城區市集廣場 (Old Town Market Place),面積為90公尺×73公尺,建於 13 世紀末~14 世紀初,是華沙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廣場四周環繞著櫛比鱗次的五彩繽紛屋樓與露天咖啡座,熱鬧擾攘、遊客如織,為華沙老城的核心,必遊之景點。

廣場四周羅列 17 至 18 世紀樣式的建築,這些建築在1607年大火以前是哥德式建築,後改建為文藝復興式。華沙起義後曾被德國軍隊有系統地摧毀,二戰結束後重建於1948年到1953年悉心重建,力圖回復此地在文藝復興時期時風華極盛的原貌;屋牆上都被刷上了黃色、紅色、褐色、白色、綠色等各種顏彩,窗戶邊上都繪有神話故事和四季風景,再加上各種傳統圖案的造型,洋溢復古而典雅的風情。

老城區市集廣場上古老的汲水器。

老城區市集廣場中央原本是華沙舊市政廳的立基之地,現在則屹立著遠近馳名的「華沙美人魚 (Warsaw Mermaid)」雕像;這尊青銅美人魚自 19 世紀中以來,一直是這座廣場的焦點,1938年正式成為華沙的代表標誌(市徽)。

華沙美人魚高約2.5 公尺,由康斯坦蒂·黑格爾 (Konstanty Hegel) 在1855年創作。少女的上身稍向後挺立給人以穩健之感,右手舉寶劍過頂,左手執循牌護身,雙目凝視遠方,神情堅毅;下身有著分明的兩條腿,腿的邊沿雕成魚的鱗翅,在腿的終端才合成魚尾,宛若破浪之姿。整座雕像集英勇與力量於一身,靜中有動,展現了英勇無畏的形象,是華沙的象徵,同時也是華沙的守護神。目前矗立在廣場的雕像非原先1855年打造的雕像,而是以鋅鑄造的現代複製品,原來的銅造美人魚目前在華沙歷史博物館展出。

Basilisk餐廳,傳說在這廣場地底曾經有巴塞利斯蛇怪(Basilisk)看守著寶藏,想要接近的人若看到蛇怪的眼睛就會變成石頭,後來一個雲遊四方的裁縫給蛇怪照鏡子,蛇怪看到自己嚇得躲起來,不敢繼續為害了,餐廳便以以名之。

餐廳外牆上的女子畫像。

華沙老城因「近乎完全復原13至20世紀歷史景象的傑出範例」為由,於1980年以「華沙歷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Warsaw)」名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SE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舊城區周邊圍繞著一道紅色的磚造城牆,出城牆之前有個圓形的碉堡,這是華沙甕城(Barbakan),位於老城和新城之間,為華沙主要的觀光景點之一,也是波蘭第二大甕城,最大的是克拉科夫甕城。

甕城(Barbakan)即為拱形城堡之意;華沙甕城原始的建築是1548年義大利威尼斯建築師所設計,主要用來防禦舊城的北方,樓堡入口處有戰後重建的護城河和吊橋。

甕城內側。

甕牆圖中右方這個城門通往華沙的新城區。

新城區望向華沙甕城與護城河。

華沙甕城位於新城區方向另一出入口,內城連接一間店家,門上還會閃燈藉以招攬生意。

出了華沙甕城行往新城區的弗萊塔街 (Freta Street),街上餐廳夜間營業擺桌時就成了行人徒步區。

聖海耶辛教堂(St. Hyacinth Basilica),位於弗萊塔街上,教堂開始修建於1603年,1639年竣工;教堂外觀揉合了文藝復興式風格和早期巴洛克式風格,屬於多米尼加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

瑪麗亞·斯考多夫斯卡·居里博物館,建於十八世紀下半年,為古典風格建築。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且兩度獲獎的科學家瑪麗亞·斯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1934年)於1867年出生於此,1868年隨即搬到了諾沃利普基街的房子。這棟博物館收藏了傑出優秀的物理學、放射化學家瑪麗亞·斯考多夫斯卡·居里的生平和工作的展品。以前跟團到華沙時曾入內參觀,這趟就沒打算再進去了。

夜幕下的華沙甕城。

自華沙甕城俯瞰新城區。

夜幕下的老城區市集廣場。

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前,路燈下有小女孩演奏小提琴。

夜幕下的城堡廣場。

夜色深濃,返回城堡廣場,結束華沙老城區散策。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6947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