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覽柏林佩加蒙博物館
2021/04/20 23:55:42瀏覽2947|回應0|推薦27

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位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興建於1910~1930年,館藏主要是中亞跟西亞建築文物,為了容納這些巨型古文物所建,也讓它成了德國佔地最廣大的博物館,是博物館島上最年輕的建築,也是最富盛名、訪客量最大的博物館,每年到訪遊客超過百萬。館內共分為三個主題館:古典希臘羅馬時期收藏館、近東古文物館、以及伊斯蘭藝術館。在復原古代遺址和維護古代文物方面,佩加蒙博物館也是許多文物博物館的楷模,到博物館島若無法有充裕時間五座博物館全部造訪的話,推薦將佩加蒙博物館列為參觀首選。

這天從位在特雷普托-科彭尼克(Treptow-Köpenick)區住宿的旅館步行至最近的[柏林- 格呂瑙(Berlin-Grünau)]車站,在德鐵的售票機 (Automaten,見上圖中月台也有設)買「柏林City-Ticket成人單人日票(Tageskarte Regeltarif)」,這張票可在選擇的票價區域間,有效時間內可無限里程跟次數搭乘。這趟搭乘S9(通勤電車S-Bahn)前往博物館島的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在[柏林腓特烈大街(Bahnhof Berlin Friedrichstraße)]車站下車,由此站步行到佩加蒙博物館約700公尺(柏林交通攻略可參見:https://www.euphotravel.com/2019/08/vbb-day-ticket.html 一文)。

博物館島 (Museumsinsel),是因為這區域被施普雷(Spree)河包圍,形成一個如三角形狀的市區內島。博物館島的歷史起於 16 世紀,當時這裡是柏林城市皇宮,附近有休閒花園;如今皇宮不存,島上建有五座博物館,以「這些建築物以獨特的樣貌聚集在此,呈現出現代博物館超過一世紀的設計歷史」之由,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博物館島五座博物館配置圖。島為三面環水,由五個博物館組成,從普魯士王腓特烈三世 (Friedrich Wihelm III) 構思興建,第一座老博物館在 1830 年落成,到最後的佩加蒙博物館在 1930 年完工,前後橫跨百多年,體現十九及二十世紀的建築風格演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館群之一。

博物館島模型。

位於博物館島尖的波德美術館(BodeMuseum)華麗的圓頂。從河道上看起來,沿島緣而建的波德美術館就像漂浮水上的一艘精美船艦(上圖)。

波德博物館(Bodemuseum):由擅長巴洛克典雅式樣的建築師恩斯特·馮·伊內(Ernst von Ihne)設計,於1904年完工,當時為了紀念德皇腓特烈三世,博物館的名稱曾是「凱撒·腓特烈博物館(Kaiser-Friedrich-Museum)」,1956年為紀念首任館長威廉·馮·博德(Wilhelm von Bode)改為現名,主要藏品是雕刻、拜占庭美術品、硬幣、獎牌。

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興建於1910年到1930年,由當時最著名的德國建築師之一阿爾弗雷德·馮·曼塞爾(Alfred von Messel)受委託建造,路德維希·霍夫曼(Ludwig Hoffmann)負責監工。館藏囊括希臘、羅馬、巴比倫和中東伊斯蘭等文物,為德國訪客最多的博物館。

新博物館(Neues Museum): 1843~1855 年建成,建築師史都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所規劃,1859年作為普魯士皇家博物館開幕,目前館藏主要是埃及文明和史前、早期文明兩個部分。

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是博物館島上最重要的畫廊。於1876年落成的國家畫苑,建築由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施蒂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設計,建築師卡爾·普施(Carl Busse)負責建築設計的細節。建築糅合了古典主義晚期和早期新文藝復興建築的風格,建築的大台階具有劇院的特徵,在大台階的頂端有一座弗雷德里克·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的騎馬雕像。館內藏品大多為古典主義、印象主義、浪漫派等畫作。

舊博物館 (Altes Museum):由德國的古典建築大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規劃設計,工程則由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負責,建於1823-1830年,是普魯士的第一座公眾博物館。這棟建築在二戰中嚴重損毀,1958~1966年才重建。一樓主要是古希臘文物,二樓是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

佩加蒙博物館正門整修中,需由設在別處臨時入口進去。

佩加蒙博物館臨時入口要由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旁通道前往這個角度可清楚看到大台階的頂端有弗雷德里克·威廉四世的騎馬雕像。

佩加蒙博物館臨時入口通道就夾在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與新博物館(Neues Museum)之間。

佩加蒙博物館參觀人氣很夯,不論何時前來都可見到大排長龍(左邊長廊下)。

除了現場買票還可事先線上購票,也可憑柏林博物館三日通行證免費參觀,CJ此行是現場買票。如果持柏林博物館卡或預約購票的可直接入場,不用在外面排隊等待;進入後也不需換票就可參觀博物館。館方有提供免費語音導覽機(可設定華語),進館前先領取,參觀完繳回。

上到第一層展間,入眼即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伊絲塔爾城門(Ischtar Tor)」。面對巨大宏偉、華麗壯觀的城門,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從現代通往古文明。

伊絲塔爾門是佩加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城門是巴比倫城(Babylon)的八大城門當中之一座。城門是約大約公元前575年奉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 的命令在城市北側興建這座城門,用以供奉巴比倫女神伊絲塔——這位光芒照人的戰爭女神、宇宙的女王。藍色琉璃磚上面交替排列著「怒蛇(龍)」和原牛浮雕。伊絲塔爾門是進入巴比倫城和通往王宮與神廟的儀仗大門,城門高14公尺、寬30公尺。此門其實是一個雙門,今天在佩加蒙博物館展示的只是較小的前門,後門囿於博物館面積的限制仍保留在倉庫中沒有修復。

城門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外觀建材:琉璃青磚,近看還會閃著光澤,不難推斷是價值連城的建材,展現古巴比倫帝國強盛時期的富裕繁華。

城門上排列的動物雕刻:原牛和巴比倫的怒蛇(龍,呃……完全無法意會烏雲飄過)共575頭,分別象徵了當地信仰的神祇:怒蛇代表了瑪杜克(Marduk),這座城市和肥沃之神,賦予了永生;原牛象徵著天氣神阿達德(Adad)。

獅子是代表伊絲塔爾(Istar)女神,天堂的情人、愛神和軍隊保護者的象徵;周圍是由象徵當時國王的雕花裝飾包圍。

德國探險家發掘當年是拆成小塊包裝、分箱運送回德國,再如同拼圖一般的拼組出來重現整個情境的大型古物。

行進大街(Prozessionsstrae),以一種場景還原的方式,將古巴比倫建築的華麗壯美展現在是人眼前。大街通向內城牆伊絲塔爾門,然後直達馬爾杜克神廟和與之相連接的通天塔,當時巴比倫城的重要建築都集中在這條大道的兩側。

進行大道兩側的琉璃青磚,時隔幾千年,依然色彩斑斕,獅子浮雕約有60隻,象徵神性的獅子形態威猛,栩栩如生。

行進大街當中的原牛雕刻。

自二樓可以俯瞰行進大街。博物館當中的進行大道長度約48公尺,而實際寬度,要比我們現在在博物館看到的寬度擴大3倍。

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複製品,是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摩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具有系統的法典,約公元前1754年(中年表)頒布。

漢摩拉比法典原件是1901年在埃蘭古城蘇薩(今屬於伊朗)發現,為一黑色的玄武岩圓柱,現存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圓柱上端有漢摩拉比從太陽神沙瑪什(Shamash,一名Utu)的手中接過權杖的浮雕,下面用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銘刻法典全文,除序言與結語外全文共收錄282條條文,範疇包括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係、債權債務、財產繼承、處罰奴隸等。

米利都市場大門(Milet Markttor),建於公元120年(古羅馬時期),位於米利都古城,現今的土耳其。米利都大門是米利都南部集市的北大門,門高16公尺,寬30公尺,厚5公尺。大門二層高,三個門道,整體風格結合了希臘拱形大門元素、羅馬外觀元素和建設傳統,大門三角形的山牆由柯林斯柱支撐。1000年前,大門在地震中倒塌,現在的大門是從出土文物中復原。

米利都市場大門在柏林前後一共用了五年時間重組,許多殘缺的部份還要用水泥鋼筋來填補,並配上同時代的裝飾樣式,二戰期間它還受到某些損害,而那些沒搬回來的文物就留在土耳其的艾登省當地的米利都迪迪姆博物館。

米利都市場大門的對面有座神廟式建築,半圓形陽台上可眺望展區全景。

俯瞰馬賽克瓷磚地板。

以馬賽克拼貼出的各種動物姿態栩栩如生,羅馬人的寫實功力果然非凡。

亞述帝國的拉馬蘇(Persian Lamassu):它最早出現在西元前3000年的敘利亞,被稱為「亞述之牛」,是亞述人的主神之一,它們有翅膀,可以飛翔,而且力量很大,通常是成對,保衛著亞述人的神廟和宮殿。

這對拉馬蘇高約4公尺,伊拉克原住民鑄造而成,獅子的爪,它有著人類的頭部、公牛的身體、鳥類的翅膀,有5條腿的特殊造型是為了無論正看或側看,都能保有4條腿的視覺完整性。

西亞細亞館展區的辛那赫里布水池。

整個展示空間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恍如踏入時空倒流的河流,古代的痕跡滲入了周遭的每一個角落。

磚造人物很有趣味性。

薩姆阿爾出土的以薩哈頓勝利石碑,當時征服埃及勝利之紀念碑,石雕上大型的人物就是以薩哈頓,一旁的小人物則是代表埃及俘虜。

亞述國王阿淑爾納西爾帕二世(Ashurnasirpal II)狩獵獅子的淺浮雕。亞述浮雕藝術作品大多以君王的軍事遠征為題材,在石板上採取水平方式,展現大量的人物、馬和戰車的圖像。其擅於表現敘述性和莊重性的形象。

彩磚浮雕。

穆薩塔殘牆(Mschatta-Fassade)浮雕立面,此外牆屬於穆薩塔(Mschatta)宮殿,其遺址位於約旦首都安曼以南約30公里處,部分地區仍然在約旦的安曼機場。它在1840年在歐洲方面被發現,被由當時的土耳其國王當作貴重的禮物送給普魯士國王,輾轉來到德國。1932年,立面重建于佩加蒙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曾遭到了嚴重破壞。外立面長33公尺,高5公尺,有兩座門樓,傳達了早期伊斯蘭建築的生動畫面,其特點是羅馬自然主義代表和敘利亞的早期拜占庭石匠技術。

穆薩塔殘牆上看似簡單對稱的波浪型雕刻圖案,通過殘牆人們可以清晰看到其上精美的動物浮雕和中間美麗的花紋,這些花紋呈現出古代阿拉伯蔓藤花紋藝術,展示了古代穆斯林建築的精華。

阿爾罕布拉宮帕拉西奧德爾的圓頂屋頂(Domed roof from the Palacio del Partal in the Alhambra)。帕拉西奧德爾(Palacio del Partal)是阿爾罕布拉宮最古老的宮殿,14世紀即建造,19世紀時為私人擁有。木製的圓頂上有16個星點圖案,放射出16個梯形面板,每個面板由錯綜的框架組成,並帶有裝飾元素,繁複精美。

伊斯蘭教徒祈禱時用的壁龕,用途是確認聖地麥加的方向,龕上除了刻有可蘭經經文,還有繁複的幾何圖案與鮮豔用色,材質不一,但都非常華美。

伊斯蘭教的波斯地毯區。

阿勒波之屋(Aleppo Room),精雕細琢牆面的華美房間為一個阿勒波一個名叫Isab的有錢商人的房屋前廳,整個彩繪木鑲板的房間,是由弗裏德里希‧薩爾於1912年從皇帝弗裏德里希博物館買來給佩加蒙博物館的伊斯蘭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部分房間首先被轉移到蘇聯,但後來又回到了佩加蒙博物館。

仔細觀察這些木雕可以發現一些新約跟舊約聖經的場景,既然是生活在伊斯蘭教國家(阿勒波位於現今的敘利亞,在之前內戰時被轟的滿目瘡痍),有些場景是刻畫伊斯蘭教教徒的生活跟當時的君主,精細繁複的彩繪木鑲板裝飾讓人目不轉睛,嘆為觀止!

佩加蒙博物館的鎮館之首:佩加蒙祭壇(Pergamon Altar),為公元前2世紀,位於小亞細亞佩加蒙古城的衛城。對照現今的位置,是位於土耳其境內的貝爾加馬(Bergama)。

館方以1:1比例將原祭壇復原,這座建築寬35.64公尺,前後進深33.4公尺;單是前面的樓梯就寬約20公尺,非常壯觀。祭壇基座四周環繞著精美絕倫的浮雕,刻畫了奧林匹斯眾神與巨人們的戰爭,是古希臘最後的巨型宗教類藝術作品。1878 年,德國考古學家在現今的土耳其地區挖掘出這座巨大的祭壇,並運送至柏林重建,隨後便圍繞著這座祭壇建造了博物館並以其為命名「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佩加蒙祭壇目前整修中,預計開放時間是2025年,現仍無法參觀(圖引:https://www.smb.museum/en/about-us/online-offers/360-and-3d/)。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16168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