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分享,推薦)[書訊]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
2012/10/01 20:21:16瀏覽333|回應0|推薦2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有的「免費」形式,其實是同一件事的變形:把錢從一種商品轉移到另一種商品,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從現在轉移到以後……不管用哪種方式,一定得有人負擔成本 

 
免費!
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


克里斯.安德森/著;
羅耀宗、蔡慧菁/譯
天下文化出版
售價:380元

即使是商業意義的「免費」,意思—和商業模式—也很廣。有時「免費」不是真的免費。「買一送一」只是兩個半價的另一種說法。「內附贈品」的意思,其實是指整個產品售價已加計贈品成本。「免運費」通常意指運送成本已經加進產品的價格。 

有時,免費當然是真的免費,但這不算是新的經濟模式—「免費樣品」只是行銷手法,意在引介某種產品,激起消費者心中的一絲絲虧欠感,也許能夠促使他們去買照原價出售的商品。「免費試用」可能真的免費,卻限制時間,而且除非付費,否則可能很難停止試用。加油站的「免費打氣」,經濟學家稱之為「附帶產品」(complementary good)—提供這種免費產品(自己為輪胎打氣)的目的,是要消費者注意到付費產品(加油站賣的口香糖、汽油等各種東西)。 

然後,還有靠廣告贊助的媒體產業,從免費接收的無線廣播和電視,到大部分的網站都是。靠廣告贊助免費內容,這種商業模式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由第三人(廣告主)負擔費用,第二人(消費者)就能免費取得內容。 

最後,有時免費真的是免費,而且確實是一種新模式。這一類免費,大多出現在網路上,邊際成本接近零的數位經濟在這裡發揮影響力。大部分使用者利用相片分享服務網站Flickr,真的不必花錢(Flickr甚至不放廣告)。Google提供的大部分服務同樣也免費、不登廣告,就算是循媒體廣告模式,也是換個方法套在軟體和服務(如Gmail),而不是用在內容。然後,又有維基百科和部落格空間等令人稱奇的「禮物經濟」(gift economy),背後的驅力都不是為了錢,而是出於維護名聲、引人注意、表現自我等動機。 

所有這些,可以分成四大類「免費」,其中兩類是舊的,但仍在不停進化,另兩類則隨著數位經濟而興起。進一步探討之前,先回頭談談所有的「免費」形式,其實是同一件事的變形:把錢從一種產品移轉到另一種產品,從一個人移轉到另一個人,從現在移轉到以後,或者先進入非金錢市場,之後再回來。經濟學家把這些稱作「交叉補貼」(cross—subsidy)。 

交叉補貼的世界 
交叉補貼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的精髓。意思是說,不管用哪種方式,一定得有人負擔食物成本,不是由你直接埋單,就是由提供免費食物對自己有利的其他人負擔。 

有時人們是間接付款而取得產品。你讀看的免費報紙是靠廣告收入印行,而廣告支出是零售商行銷預算的一部分。行銷預算已經算進獲利率裡面,所以你(或者你身邊的某個人)最終是以購買更貴的產品作為付款方式。你也需要付出時間讀報,由於別人看到你閱讀的報紙,因此形塑了你的名聲。超級市場的免費停車場,是利用產品售價加成來支付。免費樣品則靠有人購買付費產品來補貼。 

禮物經濟裡的交叉補貼,比較委婉而不著痕跡。部落格供人免費閱讀,而且通常不夾帶廣告,但這不表示你每次造訪都不涉及任何交換價值。看了免費的內容,你的回報是注意到某位部落客的貼文,不管是造訪,還是連結,都能強化名聲。這位部落客可以用這個名聲得到更好的工作,提高網路排名,或者找到更多的顧客。有些名聲加分可以化為財務進帳,但我們很難預測確實的路徑,因為每次都不一樣。 

交叉補貼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式運作: 

● 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賠本出售的商品是業務的命脈,從爆玉米花補貼賠本電影,到餐廳賣貴的葡萄酒補貼便宜的餐點都是。「免費」則更進一步,一種東西不是用遠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而是完全免費奉送。這可以是「內附免費贈品」的噱頭,或者像免費樣品那樣常見。這種「免費」形式是我們熟悉,相當直接的古老經濟模式,所以這裡不談太多。 

● 日後付費補貼現在免費。免費行動電話綁約兩年,就是這種時間補貼的典型例子。它只是把電話服務從銷售點的收入移轉為以後每年持續不斷的收入。這種做法,等於用將來的你,補貼現在的你。電信公司希望你不會看到將來每一年的電話服務花費是多少,而只看到今天就能取得的免費手機而動心。 

● 付費者補貼免費者。從男人花錢才能進夜總會,而女人免費進場,到「孩子進場免費」,到富人繳稅比較多,沒那麼有錢的人繳稅比較少(有時一毛錢也不必繳)的累進課稅辦法,根據付費的意願或能力,把市場區隔成幾個群體的做法,是定價理論的傳統基礎。「免費」將這種做法推進到極端,把這個概念延伸到一群消費者可以免費獲得產品或服務。業者希望免費的消費者能夠吸引(即上例中的女人)或者帶來(即上例中的孩子)付費的消費者,或者一部分的免費消費者搖身而成付費消費者。當你信步走過拉斯維加斯迷人的場所,欣賞那些華麗的內部裝潢,你的視覺享受是免費的;擁有那些東西的人期望有些人會停下腳步,賭上一把,或者買點東西(最好兩者兼有)。 

在交叉補貼的廣大世界中,「免費」模式通常有四類。 

第一類免費:直接交叉補貼 

免費東西:吸引你掏錢購買另一樣東西的任何產品。

免費對象:願意以「某種方式」付費的人。


沃爾瑪(Wal-Mart)推出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碟(DVD)買一送一的活動時,DVD是賠本出售的商品,售價低於成本,目的是吸引你來店,然後付錢搬走一臺洗衣機或者能讓沃爾瑪賺到錢的其他商品。任何一套產品和服務,從銀行的業務項目到行動電話的通話辦法,每一個環節的價格,往往由心理因素(而非成本)決定。你的行動電話公司也許不能從你的每月通話秒數賺到錢—它把通話費率壓得很低,因為它知道這是你挑電信公司的首要考量—但是你的語音留言月費就有利可圖了。企業會把產品組合裡的某些產品價格訂為零(或者接近零),好讓獲利不錯的其他產品更容易賣出去。 

這是吉列交叉補貼法的延伸,愈來愈多的產業正在跟進。市場可以定義得多廣?科技在這方面可以給企業更大的彈性,允許它們更有餘裕免費贈送產品或者服務,以促銷其他產品或服務。例如瑞恩航空打破行規,把自己定位成類似提供全套服務的旅行社,而非銷售機位的供應商。你的信用卡免年費是因為你向零售商買東西,銀行再向零售商收取服務費來創造收入。零售商又把他們負擔的費用轉嫁給你。(當然,如果到了月底你沒有繳清帳款的話,銀行會收你利息,賺得更多。) 

第二類免費:三方市場 

免費東西:內容、服務、軟體,及其他。

免費對象:每一個人。


根據「免費」建立起來的經濟,最常見的是三方系統(three-party system),也就是第三人付款,參與前面兩方之間免費交換所創造出來的市場。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你每天都會碰到它。這幾乎是所有媒體的營運基礎。 

傳統媒體模式中,出版者提供免費(或者接近免費)的產品給消費者,然後由廣告主付錢,參與這個過程。無線廣播讓人「免費收聽」,電視則讓人「免費收看」。同樣的,報紙和雜誌的發行者向讀者收取的價格,也無法支持產品製作、印刷和流通的實際成本。他們不是賣報紙和雜誌給讀者,而是把讀者賣給廣告主。這就是三方市場。 

從某種意義來說,網路的出現,讓媒體的商業模式延伸到許多行業。這不只是一切都由廣告主支付的概念。媒體公司靠免費內容賺錢的方式有許多種,例如出售和消費者有關的資訊、品牌授權、「加值型」訂閱、直接電子商務。現在網路公司的整個生態體系正圍繞著相同的一套模式不停壯大。 

經濟學家把這種模式稱作「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s),因為有兩組截然不同的使用者群體,相互支撐而產生綜效:廣告主付錢給媒體,以接觸消費者,消費者再回過頭來支持廣告主。最後付錢的人是消費者,但只是間接支付較高的價格,因為行銷成本墊高了產品定價。這也適用於非媒體市場,例如免年費信用卡讓消費者多刷卡買東西,發卡銀行就收到更多的刷卡處理費;免費提供作業系統工具給應用軟體開發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到平臺。每一種情況中,成本分散或者遭到隱藏,讓消費者以為最初的產品免費。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was&aid=688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