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畫的種類
2008/11/14 16:59:53瀏覽1735|回應0|推薦2

畫佛像,當然不止於佛的像;「像」泛指所有的佛畫,如佛、菩薩、羅漢、明王、天龍八部、飛天樂伎、高僧及供養人等。

若依內容區分,則有:諸佛菩薩之供像、佛傳、本生、經變與故事等。

此中的「供像」,是指可以供於佛堂佛龕中,讓佛弟子仰信頂禮的佛畫。而畫佛之「供像」,依其目的,又可分為供養畫、禮拜畫、功德畫、傳教畫及創作畫。分別介紹如下:

1)供養畫:是虔誠的佛弟子居家供奉的佛像,在華人佛教圈裡,以供奉觀世音菩薩像為最普遍,而白衣觀音又是最受歡迎的形象之一。這是中國佛教受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民間信仰影響所致,一般人以為白衣觀音較靈驗,有求必應。

2)禮拜畫:此是用來莊嚴佛殿的畫。筆者曾於十多年前到大陸沿海的寺廟參訪,發現寺裡的偏殿各別供有觀世音菩薩像、彌勒菩薩像或是地藏王菩薩像,多以長條裱框供在佛桌中央,讓信眾方便膜拜。

3)功德畫: 此項包括歷代中國統治者及達官貴人為求個人的福德,或為了替歷代先祖積福所作,多請工匠畫家於寺廟牆壁作畫,亦有開鑿石窟繪畫佛像替先人祈福,動機以積功累德為主。

4)傳教畫:宣揚佛教教理的壁畫。高僧大德為了教化世人委請畫家於寺裡的牆壁作畫,內容多醒世作用。如唐朝善導大師為了勸人念佛,於寺壁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總計有三百多幅,受他教化,追隨他的人很多。例如吳道子一生創作壁畫300餘堵,可作為一代宗教畫的傑出代表。

5)創作畫:唐以前佛畫多為壁畫,唐以後隨著文人畫家參與佛教藝術的創作,佛畫的內容包括山寺風景、道釋人物,而且追求意境、氣韻與趣味,漸漸走入自由創作,此類佛畫是中國人物畫中,最主要的一部份。

中國早期的人物畫是以宗教畫為主流。公元一世紀漢明帝派遣使者到印度取經開始,佛教藝術即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再隨著統治階層的提倡深入民間,由此大力促進了宗教畫的發展。尤其當時代著名的畫家亦參與佛藝的創作,形成佛教繪畫的鼎盛時期。如:從曹弗興、衛協、張僧繇、曹仲達、吳道子到李公麟、梁楷及陳洪綬……等。曹弗興的學生衛協,畫七佛圖,是新的創作,時人稱為畫聖。而衛協的學生顧愷之,在瓦官寺壁畫維摩詰象,時人捐十萬錢爭取一觀,盛況空前。

這些名家以工筆或寫意的技巧表現,在佛教藝術氛圍裡,中國水墨人物畫的人文精神是佛畫創作的源頭活水。這是中國本土化的藝術風格,它所表現的是中國佛教美術的「法相」,別於希臘式及印度式,亦別於密教佛像的嚴謹。其展現的藝術特質是慈悲寂靜,蘊含內在的禪定氣質。

     (梵寫於2008/11/14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o606&aid=238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