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看見世界
2016/08/17 14:11:08瀏覽2144|回應0|推薦19

「讓世界看見台灣」這句話,近來一再被提起,從政府到民間不斷有各項計劃,包括產品的生產、製造與行銷,科技、醫學等專業領域的研討交流、國際體育賽事的參與,以及藝術文化的展演和創作等活動,都有展現台灣活躍能力、提高能見度的機會。其中,舉辦大型國際活動,也是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好方法,因為藉由活動的知名度,可以讓世界目光聚焦台灣。

不過,當全民已逐漸習慣把讓世界看見台灣」視作理所當然,並以此作為評價事物的一項指標時,「讓台灣看見世界」似乎是另一個同樣重要、但卻較少被討論的面向。

我一直認為,舉辦大型國際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不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也不只是放煙火式的嘉年華。更重要的,是能夠利用舉辦大型國際活動的機會,一方面匯集優秀的人才形成跨領域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透過專業的組織與動員過程,讓人民可以從過程中學習,培養、改變意識與思維,從而推動社區、城市、甚至國家,迎向新趨勢、開展新階段。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同時,也讓台灣看見世界這樣的質變所帶來的效益甚大,但很容易因為不了解而被低估。

舉例來說,鄰近的韓國首爾曾於2010年成為世界設計之都(The World Design Capital,簡稱WDC)第一屆代表城市;透過設計之都,除了展現首爾城市品牌化的企圖心,更是國家推動文化建設的落實成果。因此,韓國與首爾傾全力推廣設計,「用設計改造社會」的理念不斷融入人民生活,使得在首爾的食、衣、住、行、育、樂,處處都能體現城市追求美感和創意的價值。首爾脫胎換骨,發展出城市特色,也提升了韓國的國際地位。

就我所知,台北市的設計之都活動,當初在規劃時,也秉持類似的精神,主張透過多種強調設計思考的活動,從改變公務員看待問題的方式做起,再配合民眾參與,以及台灣設計界對於市容、城市規劃的改善,希望形塑一種新的城市文化。企圖很大,但若能夠成功,應也有機會成為另一個質變的美好例子。

再以個人曾參與過的2009年高雄世運為例,透過開閉幕式呈現台灣各種民俗藝陣與在地文化,不但受到世界各地觀眾注目,更引發在地民眾強烈共鳴。但舉辦高雄世運開閉幕式的價值,不僅止於讓草根的傳統藝陣躍上國際舞台而已,許多人都觀察到,因為高雄世運的舉辦,讓這個城市的每一份子有了共同的努力目標,市民的認同意識促成了重要大型國際活動順利舉辦,過去長期耕耘累積的能量更在此時迸發出來。

高雄世運過後,市民對於自身所處的城市抱以期待,想要讓高雄變得更好的氛圍持續存在,全面帶動了城市生活品質的成長。現今,高雄的城市意象,已然由重工業城轉型蛻變為充滿文化創意氣息的海洋城市。

「讓世界看到台灣」和「讓台灣看見世界」,兩者實是互為表裡、缺一不可的;而無論是出國參與還是主辦國際活動要能夠發揮作用,都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除此之外,環境氛圍的營造以及橫向、縱向的連結配套,也同等重要,如此,才有可能產生加乘效應,讓投資的合理性和價值顯現出來。由成功的案例來看,主事者任事的認知、態度與決心,以及社會全體的共識,會是決定成敗相當關鍵的因素。

一直以來,台灣擁有豐沛的活力和充實的內涵,實力一直為人所稱道。然而,當國際社會紛紛加碼投入軟體建設與軟實力的強化時,我們勢必得要正視發展策略、措施,及與其相應的資源投入與心態問題,才有機會把握住下一波的成長動力來源。

(本文轉載自2016/8/12中國時報藝術外一章專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7084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