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過程的價值
2017/07/05 14:38:02瀏覽928|回應0|推薦11

六月中,我和樂團首度帶著《木蘭》這個作品到亞洲以外的地區演出;莫斯科老舊的莫索維特劇院裡,熱情的掌聲在謝幕時響起。演出圓滿落幕,當然非常開心,但我想,「能夠順利幕起」的種種,往往更讓人感動不已、回味再三。

無論是一部作品或一番成就,往往都不是憑空而生;當有機會去思考「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裡?」的問題時,過程的價值也隨之彰顯。

2009年與國光劇團合作的新創曲目〈披京展擊〉,到2010年發展出擊樂劇場《木蘭》,再到2013年大幅重來的新版《木蘭》,參與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的演出,喚起了許多或近或遠的記憶。在這個作品進化、演變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打擊樂與京劇兩個不同種類的藝術類型,從跨界的興奮投入,到相互碰撞的突兀衝突,以及磨合不夠到位的質疑,再到重新受訓的疲憊沮喪,而後才有深層融合、全新轉化的驚喜和滿足。回頭去想,翻來覆去、磕磕碰碰,才是過程的常態,歷經青澀與跌撞,直至成熟的斬獲。

例如〈叫陣〉這個片段,導演李小平先與作曲家洪千惠討論,使作曲家認識京劇中的「十八棍」,再由作曲家從中找到了打擊樂的「規律」譜成曲。而打擊樂的團員們,除了要有駕馭傳統樂器的演奏能力外,更要苦練身段、內化身體記憶,才能演繹到位,展現「新的藝術形式」。這些創新的成果,來自於長期的累積,它甚至需要追溯至這二、三十年來,在「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信念下,藝術充作者持續在委託創作、演奏能力、思維視野等方面,不斷對著自身習得的經驗「做功」。

經驗帶來感動,傳承經驗值同樣帶來共鳴,其中,探索與累積尤為關鍵。從莫斯科返台後的六月底,首屆「JPG擊樂實驗室計畫」舉辦了期中發表。五組打擊樂新生代結合新媒體、互動裝置、影像、文學等跨領域成員的團隊,輪番將過去八個月來,與合作對象、育成團隊走訪不同單位嘗試互動的經驗,轉化為發展中的作品呈現,再由相關領域傑出的實務工作者,給予務實的寶貴意見,為後輩們「添柴薪」,協助他們持續激盪出火花。

在此,可以看到部分探索的成果,更會看到許多值得再探索的潛能。其實,「不足」經驗的累積也都是再創新的契機,只有透過一次次實際去做,才有機會縮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始終相信,有做就有累積,或者,去做才有累積;在生活、工作、藝術的追求上,不同領域、階段都是如此。

在過程中,我們理當會對「成功」有所期待,但無論成功與否,這次的累積能為下次帶來更多、更大、更好的機會,也許更為重要。若從結果來論,投入與陪伴是尋求創新須付出的代價,但在我看來,這是過程本身所能體現的最美好的價值,它觸發了深刻的感動與共鳴,涓滴累積,轉化為突破的可能性。

(本文轉載自2016/6/30聯合報名人堂專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10583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