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美中貿易戰,尋思美國企管文化的底蘊
2018/09/16 10:49:17瀏覽1156|回應8|推薦31

讀《清教徒的禮物》有感

當今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關稅常成為頭號新聞,談的多是要課多少貨物稅,預測誰輸誰贏,或是川普總統乃商人出身,唯利是圖。卻鮮見媒體探討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運作的緣由,或是其企業管理,乃至社會文化,價值原則的底蘊是什麼?

要探究這些,也許《清教徒的禮物》(The Puritan Gift)一書能給予些許答案。

《清教徒的禮物》,看書名,會以為是講基督信仰,其實是溯究美國的企業管理文化。作者是兩個英國兄弟,哥哥是機械工程師,也在歐美日本多國的企業管理領域工作多年,弟弟是語言學家和投資銀行家。書的副標題是:《在全球金融動亂裡重申美國夢想》(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 Amidst Global Financial Chaos),所以在2007年推薦它為十大好書之一的乃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英國的清教徒運動始於十六世紀中期,是一群基督徒不滿脫離天主教的英國國教在運作上依然保留一些空泛禮儀,他們追求信仰回歸聖經教導,清除繁文縟節,生活力求自律,謙和,勤勉,誠實的活在上帝面前。

清教徒也認同加爾文說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依此,他們認為每個人的職業就是他的天職,是上帝對他的呼召(calling),在世上的工作是上帝的安排,藉此體驗上帝的同在,使用上帝給予的恩賜才幹造福社會,而忠心職守也是對上帝的敬拜。

有些受到英國國教迫害的,屬於清教徒支派的天路客信徒(Pilgrims)於1620年搭「五月花號」,渡過大西洋來美洲時,原本也是要前往已經是殖民地的維吉尼亞州,但他們和早先去到那裡的人不同。

早去的人是帶著英國皇家的許可,到美洲追求財富,為英國出資的股東謀利潤。他們多半是男丁,隻身前往,打算撈到財富就回國。天路客信徒是要逃離逼迫,破釜沈舟,舉家越洋。希望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各層面,而不受政治或國教所干預。

天意藉著暴風將他們吹離航道,去到一個新地方。船上有些非天路客信徒的人起來抗爭,為了避免日後麻煩,大家在未上岸前,討論和決議設立管理機制,於是41個男丁(婦女尚無議事權利)共同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 原名稱是普利茅斯聯合協議。)

這個公約算是多數表決議成的範例,也是一份眾人在上帝面前締結的社會契約,因為公約首句就是「奉上帝之名,阿們 」(IN THE NAME OF GOD,AMEN…)。公約裡還提到:「在上帝和彼此面前,我們這些在場者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合成一個公民治理團體。。。」(do by these presents, solemnly and mutually, in the presence of God, and one another, covenant and combine ourselves together into a civil body politic…)。

「五月花號公約」是一份個人自動同意接受管理的協議,奠定了新大陸的自治和法制基礎,也播下公民意識的種籽;此後,陸續來到麻塞諸塞州和其他相鄰的地區,例如羅德島州,賓夕法尼亞州的殖民者,也都制定類似的治理契約,這些文件為一百多年之後美國的「獨立宣言」,譜下前奏曲。

當年的那41個人絕對無法意識到,他們的作為對美國產生的意義。他們的本意是要按照上帝旨意,創建一個不同於歐洲君主與封建制度的自治社會,其核心理念是,政府乃是基於被管理者同意而產生,且在位者要依既定法規治理。

那群天路客,或後續在約翰溫思羅普(John Winthrop)帶領殖民的清教徒的生命理念,不只行於政治體系,也體現於生活其他層面,企業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清教徒的禮物》,作者們就是從1630年代之後清教徒殖民美洲的角度去探究和分析美國的企業特質。他們認為清教徒精神包含四個要素:第一,建造山上之城,並將此信念拓展到地極;「山上之城」(City on the Hill),這個信念取自馬太福音第五章,耶穌教導跟隨祂的人如同世上的光,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第二,熱愛親力勞作的技工生活;第三,尊重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第四,重視健全的組織管理。

清教徒視職業為上帝的呼召,行業無分高下,都是神聖的,都應該戮力而為。因此經營企業要賺錢乃是當然,但賺取金錢不是目的,乃是使用上帝賜予之才幹的結果;不認真使用才能,營收不良,就像是耶穌講的,是惡而懶惰的僕人。

再者,企業如何使用金錢乃是盡管家的責任。清教徒生活節約、自律,不貪圖個人奢華享受。因此賺取金錢為的是轉投資,擴展企業;或是捐贈、回饋社會,造福更多人。

清教徒信靠上帝,重視誠信,也祈願眾人皆如此。但他們不是天真無知,他們深切明白人在罪性裡的軟弱,所以企業往來的書寫契約乃是重要文件,雙方都需要尊重並信守彼此同意的條款。

此外,開拓殖民地,每個人都需要親手勞作。一些歐洲貴族士紳不屑而為,看為低賤的工作,在殖民地,大家無分地位,都需要參與。

人手缺乏,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產能,也激發那些清教徒拓荒者研發新的技藝和機器。生產線的成立,使得製造業更為蓬勃。這種熱愛新創科技的精神一直持續至今。研創過程固然辛苦,卻讓人享受嘗試與更新的過程,也尊重他人的如此而行。

清教徒披荊斬棘,互相協助,共創群體福址。這樣的精神持續於歷代的童子軍組織、社區服務、和慈善機構。而要讓群體利益增長,良好的組織管理也是必要的。

《清教徒的禮物》的作者認為,延續當初清教徒管理精神的公司,中高階層的管理者多半是從基層做起。他們深諳具體的生產過程,一個環節出問題,他們知道如何改善。更重要的是,決策階層乃是集結一群有經驗的人,而不是全委任一個專家型的執行長。

這樣的企業文化帶動美國在科技、製造、研發都立於世界龍頭的地位。可惜到二次大戰之後,雖然德國、日本轉而效仿,使用美國原有的管理機制,美國企業卻逐漸接受新泰勒主義學說,轉而任用有MBA學位的人擔任經理職務。

這些所謂的管理專家非從基層做起,不懂與內部員工溝通,只是依靠統計數據來制定公司策略,迎合股東權益,而非看重公司、工廠員工的福址。在他們的管理之下,不賺錢,只花錢的,例如研發、客服部門,就必須撤減;或是外包。作者稱這是美國企業界的蝗災歲月(The Years that the Locust Ate)。

我家先生服務於GE飛機引擎製造廠就是正逢這樣的管理機制。公司的CEO制定一個高標準的年度營收目標,每半年、一年下令裁減一定比例的員工。他在任時,公司股票直線上升,公司最賺錢的是融資貸款的金融部門(GE Capital)。GE本是製造業起家,卻去大搞金融,可見其好賺程度;但他的作法也讓GE各工廠員工士氣極其低落。

這樣的急功近利手段拖垮美國的製造企業。過去三十多年,AT&T,IBM,GE,GM,惠普,波音,可口可樂等大小企業,都為此付出慘重代價,直到二十世紀末,企業界才開始覺醒,恢復小組共治的高層管理,提高研發預算,明白是製造業,而非金融貸款,才是踏實之道。

當然,《清教徒的禮物》作者敘述的只是一個概括綱絡,我認同他們寫的清教徒精神延續出來的管理文化,但對於日本企業管理的成果歸諸於美國戰後的統管影響則有些不同意。日本民族的特性應該也佔很大因素才對。

我和大兒子討論此書。他在任職的食品公司(創辦於1856年),是從製造基層做起,如今任總部的中階經理職務。他也同意我的觀點,企業管理的繁複遠不只如此。

我另外領悟的是,追根究底,清教徒當初遠渡重洋來到美洲,不是為追求財富,不是要建立良好的企業管理機制,不是為發展創新科技。他們是先尋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帶著敬畏上帝,服從上帝的心志,使用祂所託付的才能、智慧、知識,盡到忠心良善的管家職責。以上那些成果只是這過程的副產品。

但是當企業決策受貪財之心驅導,以自利為目標,就變成敬拜金錢,遠離上帝;此路徑導致的落敗也是必然的。

然而即使在那些蝗蟲成災的年日,清教徒的原本心志依然蒙紀念,他們的精神仿佛從大川轉為洑流,卻依然與源頭接連著,繼續流淌,伺機再顯。

如今美國製造業回流,美中貿易交鋒,也許本質和價值觀上相異的實際情況不是只在經貿層面而已。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chen50&aid=115983286

 回應文章

D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30 02:12
人所相信的決定了每個人的價值觀以及行為。

小兒麻痺症沙克疫苗的發明人沙克博士曾對此疫苗專利權所屬有所說明。沙克博士說「屬人民吧(the people I would say)!沒有專利這回事,你能為太陽申請專利嗎?」。這是沙克博士所相信的。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30 07:00 回覆:

專利有其期限,例如研發出的新藥品專利期限過後,就可以有genetic的產品。我想,這樣也是公平吧?既獎勵了費心研發的人或團體,但也沒有長期據為己利,最後仍然是與大眾分享成果。

如何獎勵努力的人,也不放縱想不勞而獲的怠惰者,這之間的平衡,是需要的。

若是有人研發出來,願意不申請專利,那很好,他個人的抉擇。而申請專利的人,得到酬報,然後與社會分享他的報酬,那也是很好。我一個舅舅在美國研發出藥品,專利產品,收穫頗豐,他把收到的一半金額奉獻給花蓮門諾醫院,因為花蓮是他的故鄉,他想要回饋故鄉和當年在那裡服務花蓮百姓的醫療宣道士,我覺得那也是很美的事。

當然,凡事追究到最後,沒有一樣是真的屬乎人本來就有,都是上帝的恩賜。太陽,月亮是上帝的創造,所以的確無法申請專利。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2 23:27

Mba的課程,經歷了這麼多年,是有必要改變,有必要找一個新的社會人文責任和數據成本的平衡新點。

不少好公司,根本不上市股票,避免經營被股市股票操縱,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25 05:18 回覆:

你講的很對。MBA的設置,雇用MBA畢業生,成為企業管理的捷徑,有其時代背景。但現今的確到了需要平衡調整的時候。

員工不是眾多數據之一,也不是企業主用來得利的‘工具’,而是一個企業團隊的細胞,人,有其價值和被置放被某個工作崗位的緣由。

有好些家族性企業,選擇不上市股票,就是為了保持好的管理傳統,並非只是要將利益集結於家族成員。這樣的企業通常經營的很好。我們這裡的Publix超市就是一例,其盈餘是所有員工都有份。


D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2 01:05

文中所列清教徒精神包含的四個要素。

第一是尋求在地上建一個天國。

第二是親手工作。

第三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第四是一個有效的管理政府組織。

 

後三項就是社會主義完全的實踐。

 

清教徒是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因為人的智慧才能都是上帝所賜,沒有人可以將神的歸屬個人。也就是凡物公用才是。當時畫家所畫的畫是不簽字的。因為畫畫的才能是屬上帝的。

 

沒想到幾百年後,In God We Trust的美國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社會,各盡所能各取所得,智慧財產專利滿天飛。太平洋另一邊的卻是最大的無神社會主義。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22 11:11 回覆:

新約裏初代教會的確是凡物公用,各取所需。但只是實行很短時間,基本而言上帝沒有要那方式構成一個後代要效仿的模式。

社會主義的那些崇高論點和目標,如果沒有以聖經教導為依歸,並且人民願意敬畏上帝,也無法行的完備。因為人的罪性,貪婪,怠惰,等,都會影響整個社區,社會。

至於中共政權,打社會主義旗幟,行貪瀆,個人極權獨裁,少數權貴享福,多數百姓受苦,根本與社會主義或是烏托邦的共產主義大相逕庭。不承認上帝存在,不敬畏上帝,就無法行造福人的社會主義。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23 01:33 回覆:

我另外想到的是,學理或是原理來自上帝啟示,但個人或是企業以此加以研發,乃是運用上帝賦予的聰明和管家職責。這個部分作為智慧‘產權’是應該的。這也就是為何學術界可以分享學術理論,但用理論而研發的科技產品,藥物等可以申請專利。科學vs科技。

就用你提到的例子,我會認為,一個畫家用上帝給予的意念,創造出一幅畫。如果他的簽名是表示對上帝的禮讚感謝,其實也無不可。而若是他不簽名,其他人也不能因為如此就模仿畫作,然後據為自己創造的作品。

畢竟這個世界仍然未達到世界大同,也不可能靠人類力量去達成。因此必要的規矩,契約,還是有其作用。如果按中共政權支持的國企,偷竊他國企業的智慧產權,還振振有詞,覺得理所當然,那那麼不談智產權,劃定界線,其實是助長人性貪婪,取巧的心態。是助紂為虐。姑息養奸,絕不是聖經教導的,出於愛的包容。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下次金融災難會在何處發生?
2018/09/19 10:41

2013年美國參眾兩院眾通過了"多德 - 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th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這個法案中,特別限制美國銀行對他們客戶沒有受益的某些投機類型進行投資,這部分被稱之為"Volcker Rule"----這限制會對銀行的收益造成巨大的衝擊,在華爾街巨大的壓力下,折衝修改可允許銀行投資3%的"第一級資本"(Tier 1 capital),當時美國第二大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就超過$ 60億美元,可投資到對沖基金(hedge fund)和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

這個法案在2013年12月10日通過,聯邦監管機構加強了"對沖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的檢查及管理,而"Volcker Rule"的部分一再被推延,到了2016年8月11日幾家大銀行,申請延緩5年到2021年落實退出"非流動性投資項目"的規定-------中共"特權腐敗"在這段時間經由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協助,利用保險業收取的現金在全球收購資產,然後,再用收購的資產向中國或國際銀行貸款,反覆運用拉高財務杆稈,美國銀行也得以大量出售"非流動性投資項目"-----這會是中共金融系統的大隱患。

現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多樣機複雜性,不是目前中共在這方面"殘缺不全,嚴重落後,特權橫行的行政條例"所能規範的,朱鎔基以"由計畫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需要過渡期,在2001年爭取了十五年"金融資本項目開放"的落日條款-----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將繼美元、英鎊、日元和歐元後,成為第五種貨幣而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權重為10.92%成為僅次於美元及歐元第三位IMF主要儲備貨幣-----但是,中共黨內及國內各種既得利益結合歐美"金融集團"的菁英操縱者,也就是"金融大鱷",阻擋了金融制度及結構的"嚴肅改革",使中國成為"衍生性金融商品"投機操作的樂園。

在”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政策下,中共黨中央權貴第二代先可以利用特權由銀行貸款先是購買有土地價值的國有資產,炒作房地產;再利用官民股份合營開放股權政策,成立證劵公司,炒作股票;然後,成立保險公司進入壽險業收取現金,進行併購,壽險是很複雜類似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未來債權",應該要參考美國經過慘痛經驗通過the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加強檢規範監管-----但是,在"黨中央權貴特權"面前,所有監管及條例都”可能會失效”。

2017年召開了中共全國金融會議,宣布成立一個新的金融監管機構——中共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並強化監管問責。

2018年中共平安保險被接管;P2P借貸官方鼓勵的"民間"平台陸續不能履約;海航子公司海航創新未能償還湖南信託的3億元人民幣貸款;後續可能還有-----就靜觀其變。


Tomas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21 10:07 回覆:

謝謝你花時間和篇幅詳細說明次貸風暴的遠因和近因。

我記得卡特總統主政的末期,美國房地產利率飆高到10%以上,非常恐怖。他除了外交處理不好,他的施政團隊沒有搞好經濟,也是他無法連任的主因。雷根總統的團隊雖然施行一系列經濟改變,但他的國防經費支出很大。雖然讓蘇聯解體,可是美國債務也提升很大。

後續的波斯灣戰爭,到柯林頓總統時採取溫和路線,但就如你敘述的,房貸放寬,讓許多信用不好的人也可以貸款買房。相信這是造成後來房地產危機,次貸風暴的很大因素。我記得那時要搬遷,需要賣房子。留意到許多房子上市的價格低於最後成交價格。並非很多買主搶著要同一棟房子,而是許多買主付不出頭款,就把這部分的錢加入買價,向銀行貸所有款額。加上一些浮動利率的房貸,諸般因素讓很多人後來無法按期還錢,房子被銀行回收,或是屋主short sale 。

中國現今的高房價逼近泡沫危機。加上貿易戰,一些製造業離開,P2P平台不斷出現問題,股票下跌。與此同時,國企卻不斷收購私人企業,等於走回頭路。國營企業的效率一向低於民營。如果中共持續極權,高壓,不肯改善開放金融,前景並不樂觀。受苦的是大多數百姓。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金融次貸風暴---問題的根源很久遠,略為敘述 (2)
2018/09/19 10:22

1999年; 格拉姆-李奇-布林黎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 廢除禁止銀行承銷證券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這個法案允許銀行、保險公司及證券公司在原先法規規範分隔的市場進行競爭------1933年將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地劃分開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在經過二十五年來12次的提案廢除後,終於在1999年年底正式宣告廢止。

1999~2008年是美國銀行在幾乎沒有規範的環境下----創造出許多"衍生金融商品"(Derivative)將各種金融資產如 : 期貨商品、股票或債券等結合、利率、匯率或者各種指數如 :股票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等綑綁在一起成為"衍生金融商品"----這其中就包括許多美國依據加恩-聖日爾曼法案(Garn-St. 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特許成立的專業住房貸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及房地美 (Freddie Mac---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幾乎沒有審核的劣質貸款,許多貸款者並不具備"長期償還貸款能力",初始目的是想在不段上漲的房屋市場中投機------這種"怪物"為何能有"高殖息率",就連設計者也是說不清的,就成為"結合人性貪婪的金光黨道具"在金融市場銷售;

歐美原先是規範只能向"專業銀行、保險、證券及基金公司"銷售------部份專業金融機構購買了這種"怪物",就向當時亞州富裕的社會,特別是台灣推銷,當時台灣有一家打出"We are family."廣告的中國信託"批發"了許多"連動債"這類商品,然後透過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經理人零售給"個人"-----許多人,其中就包括前行政院長劉兆玄陪的求償無門!

2008年危機是美國造成的----1987~2006年的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26年3月6日-)主導的低利率及低通膨,房地產的持續上漲也吹脹了美國長期"虛幻"的經濟繁榮,他的利率政策不是造成這個危機的全部因素,但應該是重要因素!!


Tomas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金融次貸風暴---問題的根源很久遠,略為敘述 (1)
2018/09/19 10:10

1930年代大危機後,美國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將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地劃分開,保證商業銀行避免證券業的風險。 該法案禁止銀行包銷和經營公司證券,只能購買由美聯儲批准的債券------這個法案到了上世紀七零年代已經顯得窒礙難行,越戰推動全球的劇變,包括經濟運作的大環境。

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下令停止美元自由兌換黃金,實質結束了已經運作了25年的不列敦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system)。

凱因斯學派對世界發生的”停滯性通貨膨脹”一籌莫展,越南戰爭(1959年—1975年)的結束,也標誌著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學派金融政策的終結!!

1974年起,”自由資本主義”思想漸漸盛行,英國保守黨及美國共和黨執政,對金融規範鬆綁的新法規陸續通過立法;

1980年; 放鬆存款機構管理和貨幣管制法案(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 放鬆了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管制---允許銀行進行合併;

1981年,美國共和黨提出了經濟振興稅法案(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允許加速折舊;利息支出可以抵稅---鼓勵舉債,為槓桿併購(Leveraged buyout)創造了條件;

1982年; 加恩-聖日爾曼法案(Garn-St. Germain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Act) 這個法案的全名為 : "使住房建築業恢復元氣經由增強房屋貸款借貸機構的財政穩定並保證房屋抵押貸款的可獲得性的法案。(An Act to revitalize the housing industry by strengthening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f home mortgage lending institutions and ensuring the availability of home mortgage loans.) 。 好長的法案名稱---2008年往後好苦長的經濟噩夢,就是由此開始的!!


Tomas

Toma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18 02:33

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前及之後,原先都只想過自己的"小確幸生活",但在歐洲資本主義盛行的國際戰爭中而被迫承擔了美利堅合眾人民無意承擔的國際責任!!

1618-1648年歐洲三十年的宗教宗教戰爭結束,政治上西歐路易十四成為霸主;在北邊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建築了波羅底海(Baltic Sea)霸主的根基-----這個過程中,最悽慘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農民;喜歡喝酒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點燃了德意志農民反抗貴族戰爭(The German Great Peasants' Revolt),然後,馬丁·路德支持封建貴族殘酷的撲滅了農民革命,許多參與農民革命激進主張教派被追殺,在歐洲,在英格蘭處境困難無容身之地---包括再洗禮派(Anabaptist)、門諾會(Mennonite)、浸信會(Baptists)、貴格教派(Quaker)、清教徒(Puritan)、亞米胥派(Amish).....等等,輾轉移民到了新大陸的"天堂"經國幾十代的休生養息,在北美洲融合演化出所謂的福音教派(evangelical)成為美利堅合眾國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的主要推動力量-----這是成就今日美國之所以偉大的"普羅生活潛意識"------在這個基礎上美利堅合眾國日益茁壯。

1823年美利堅合眾國發佈了”門羅主義"( Monroe Doctrine),基本上歐洲各殖民列強沒當一回事,軍隊照舊進出美洲各殖民地, 美國第十任總統約翰·泰勒(1790年3月29日-1862年1月18日)1842年擴大”門羅主義"範圍含括夏威夷,以政變形式,最終將大英帝國的勢力逐出,二戰後夏威夷成為合眾國的一州;

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 美利堅合眾國GDP逐漸的增長, 迫使當時世界實力最強大的大英帝國感受到美利堅合眾國的巨大壓力,頒布1867年憲法法案(The Constitution Act, 1867)據此建立”邦聯結構的自治領地”,最終推動加拿大的獨立以抗衡美利堅合眾國的”兼併壓力”---- 美利堅合眾國成為區域霸權的過程”類似”今日的中共的崛起,但” 政治結構概念”是絕然不同於今日中共的”中世紀幫派流氓統治概念”,更重要是”文化基因(Meme)”的差異。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18 04:46 回覆:

美國百多年紮實的製造企業,使得她在二次大戰時,成為同盟國的製造工廠,重要的後勤補給線。這也促成美國在戰後成為強大的國家。美國許多知名企業的研發經費龐大,使得創新或改良的產品不斷上市。在這個國家會感受到生機活潑的氣氛。

這些好情況到了1970年代之後逐漸有了改變,許多製造業,尤其輕工業變成外包,台灣的加工出口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蓬勃出現的。我在美國生活的時間夠久。從剛來時,看到許多日本製電器,和家用產品,接著是許多香港製,台灣製,韓國製,到這十來年的中國製。可是這一兩年居然在Walmart看到越來越多美國製的東西,例如前幾天就很驚異發現一款很薄的塑料餐桌墊,質地很好,價錢不貴,居然是美國製的。

美國的公司注重研發的,基本上都一直進展著。自己注重研發,也尊重別人研發的辛苦,不會想用偷盜方式來促進自己的產品。美國把‘科學研究’和‘科技’分得很清楚。前者是學術研究,可以公開討論,分享;後者是運用科研而得的技術成果,是智慧產權。今天的中共卻故意混淆這兩者。還理直氣壯說是彎道超車,非常合理。殊不知這樣的超車最容易出車禍。不從基本做起,只是盜竊,好像空中建樓閣,倒塌也快,也許這樣把中共獨裁政權壓垮,也是好事。

美國從立國開始,政府的權利來自百姓。現在和中國的貿易關稅之爭,表面看好像川普總統和施政閣員的主張,其實一定有來自製造企業的推動,所以國會的共和黨和民主黨議員也絕大多數呼應。少數不贊同的,大概是那些在中國金融投資裡得利的人。

好像樹木的根柢,美國從立國以來的價值觀,雖然經過歲月衝擊,但基本精髓仍然存在。若非從這個角度去看貿易戰,很容易只是看到表面現象而已。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18 08:56 回覆:

美國人普遍對於美國製造業,也是力挺。寧可多付一些錢,買美國製的產品,也不想再買廉價但品質低的中國製產品。

但是美國製造業的回流,應該不是今年才開始,而是從本世紀初美國企業覺醒,改變策略之後就逐漸進行。通常一些現象是要十年時間才顯明的。

柯林頓總統時期推展的放寬房貸策略,造成財政蓬勃假象,是到小布希主政時,金融次貸風暴才排山倒海湧發。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17 19:36

讀此篇想到箴言 16:31 在公義的道上,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必能得著。

我曾想, 若我年輕時讀這篇, 可能沒有特別的共鳴; 現在即將步入老年, 可以體會神對人的箴言是充滿智慧的!

一個企業所獲之利, 不在本業, 這在財務分析上是不健全的! 想起當年GE的台北放款公司就在我原任銀行的隔壁, 當年我直納悶, GE不是賣冰箱的嗎? 怎麼在放款啊?

客旅貞吟(jchen50) 於 2018-09-18 03:07 回覆:

你熟悉企業,知道如何為他們把脈。

GE從1980到90年代的策略偏頗,現任的CEO即使花了十來年,還在彌補前任造成的傷害(前任倒是賺到荷包滿滿。不義之財啊!)GE除了各種家電產品,還有製造電力公司的發電機引擎,飛機引擎等重工業。製造業不是能急速得利的企業,但從研發,創新,到製造出品,是一個國家能有穩定收入的脊柱。

美國有些企業,選擇不上市,公司盈收歸全體員工攤分。我們這裡有個連鎖超市就是如此。他們進貨品質很好,服務很好,當然生意也很好。他們就是一個股票不上市的公司,經營策略可以自己裁定,不必看股東臉色。他們每年復活節和聖誕節一定休息。感恩節也是。讓員工放假,休息或是參與教會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