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上海書展:凸現新的文化追求
2012/09/18 00:35:19瀏覽421|回應0|推薦2
2012.8.24  中華讀書報/于傳詩、新華網

2012上海書展

盛夏8月,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經過7天的大眾共用,21日圓滿落幕。今年書展彙聚上海和全國500家出版社、參展圖書15萬餘種,首次推出了「理想書房」的概念和實景空間,詮釋上海書展努力打造「中國最美書展」的人文追求。據統計,共有32萬申城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參加了這一文化盛典。上海書展主會場實現零售碼洋4,800萬元,分會場實現零售碼洋1,200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作為國家級書展,今年的書展邀請了中外嘉賓700餘人,舉辦各類文化活動460餘場。中國出版集團作為「國家隊」,推出《吳孟超傳》、《徐悲鴻書劄》、《讀史閱世六十年》、《生命——民間記憶史鐵生》、 「世界歷史文庫」等一批精品圖書,實現零售碼洋330萬元。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旗下的大佳網在書展現場創辦互動式文化訪談類節目《大佳面對面》,開幕第一天特設「書單時間」,邀請知名作家、文學新人和書業專家做客大佳網,推薦新書、讓精品新書從浩瀚書海中脫穎而出。

書展期間200多場新書簽售活動在各展館、活動區輪番上演,英國天才作家大衛.米切爾第一次帶著他的作品參加上海書展的簽售,現場裡三層外三層的熱烈氛圍讓這位英國作家欣喜而意外;《雅部正音、官生魁首——蔡正仁傳》舉行首發,上海昆劇三代小生傳人悉數到場,每人一曲昆曲為簽售助興;廣東經濟出版社舉辦張召忠將軍「百年航母,走向深藍」讀者交流及簽售,讓軍事迷們過了一把癮。今年世紀文景公司組織的「閱讀未來」主題論壇邀集了阿城、陳子善、王安憶等20位海內外一線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導演進行對談,活動場所設在浦東。6場分論壇、4場對話有600多位文學青年認真聽講,熱情參與討論和互動,其中有近50位讀者為了和心愛作家面對面,專程從南京、杭州、濟南、西安等地趕來。

高端論壇重在傳播新思維、新理念,是展會的靈魂。上海書展今年推出10檔高端論壇,獲得了讀者的熱情參與。其中「書香中國」閱讀論壇體現中國書業和讀書界最前沿思考,今年邀請了王安憶、莫言、劉震雲和畢飛宇4位茅盾獎得主對話;中國國際文學週論壇則圍繞「影像時代的文學寫作」展開,邀請了國內外一批知名作家參加;世紀中國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道路的展望」。這一論壇圍繞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長期以來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研究出版的回顧和拓展,旨在向高端讀者傳遞最新的研究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書展升格為全國性展會後,今年首創了學術出版上海論壇。首屆學術出版上海論壇以「學術研究與學術出版」為議題,來自全國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學者和國內著名學術出版機構的掌門人齊聚上海,就中國學術研究與學術出版的現狀、規範化以及未來發展展開交流。如此眾多的著名學人和出版人直面學術出版存在的問題,這在國內尚屬首次。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陳昕說市民閱讀需要提升,出版工作也要更上一個臺階。在讀者的購書欲、求知欲面前出版人要有精品意識,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精品讀物。

2012上海書展01

2012上海書展02

2012上海書展03

臺北、香港和上海書展,越來越接近

幾位上海書展的作家分別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談論他們所居住城市的書展以及他們眼中另一座城市的書展。

張大春、馬家輝、孫甘露和毛尖兩岸三地作家縱談書展三城記

上海書展、臺北書展和香港書展是華語世界重要的三大書展,這三個書展共同特點是:大量普通市民的參與,大量文藝活動在書展期間舉行,大量兩岸三地作家聚在一起就某些議題對話討論。因為一場書展的舉辦,作家把地域的邊界抹平了。

臺灣的張大春、香港的馬家輝、上海的孫甘露和毛尖,他們都是各自城市書展的參與者和一部分,因為書展的舉辦,他們還會在上海、香港或臺北一起相聚。

在本屆上海書展結束之後,這幾位上海書展的作家分別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談論他們所居住城市的書展以及他們眼中另一座城市的書展。

2012上海書展04

中外作家的差異性在書展活動中被抹平

東方早報:在三座城市的書展中,臺北書展是歷史最悠久的(注:於19871215首度舉辦)。在你印象中,臺北書展最有趣的歷史是哪一段?

張大春:在歷史上,臺北書展有一段時間曾經是365天不關門的,一些出版社在那裡租場地,一年到底都在賣書,也有很多人為了便宜5塊錢,坐公車去書展買書。沒有這個基礎,也就沒有現在的臺北書展。

臺北書展是最悠久的華人書展,為了臺北書展的常設,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由選舉產生,出版人郝名義、林載爵都曾任這一職。

東方早報:對你而言,書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

張大春:對我來說,書展可以讓我見到許多平時見不到的朋友,比如這次在上海書展上,我又遇到了朋友阿城。我們已經有近兩年沒有見到了,但因為書展,臺北的我,北京的阿城,在上海見到。

我每年都會到上海一兩次,每次都會見到毛尖、小寶、孫甘露等等,但能一次性地都見到,也只有書展才行。而在這些人中,陸灝是一個核心,所以因為書展而見到一個人,因為一個人而見到其他人。

2012上海書展05

東方早報:很多人包括一些出版人都覺得,書展可能過時了,現在連書店都要倒閉了,為什麼還要書展?在你們看來,為什麼還要書展?

張大春:書展已經成為號召大家一年一次聚集在一起的理由。實際上,書展場外的那些活動已經真正成為充實整個城市閱讀的養料。

在書展上,依然還是有名人效應,還是有粉絲為了見偶像去排隊求簽名、合照。不過像這次的上海書展,很多活動已經擴展到了周邊,把書展延伸到城市的其他地方,從長遠看,這對城市文化有更多積極意義。而且在空間上擴展到書展現場之外後,可以有更多形式去呈現書和文化活動,比如可以是我這次參加的文景藝文季這樣的嘉年華式活動,可以是論壇或只是一個派對。

我想,讀者不會把書展和書店對立起來,書展提供了另一種讀書氛圍,只有好,沒有壞。

孫甘露:從上海書展的國際文學週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來自海外和港臺的作家,他們到這裡來就是來交流的,而不像幾年前,他們帶著來內地的心態來上海。中外作家的差異性,在這些書展活動中被抹平了。在這些活動中,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作家,他們在很多話題上是可以有共識的。

書展上的很多活動和作家、出版社協調得很好。有很多人不解,為什麼文學週要請這些作家來?其實,每年過境上海的國際知名作家很多,但很多都只限於大學、媒體等專業圈。文學週把他們專門請來與上海讀者見面,這對很多普通讀者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經歷。

而且重要是的,這些活動不是無的放矢,這些活動都是跟中國聯繫起來的,所以讀者能有更積極的反應。

2012上海書展06

文化活動已不局限於書展場內

東方早報:香港書展最值得臺北書展和上海書展借鑑的經驗在哪裡?

馬家輝:我每年都會參加香港書展,清楚它的運作和這幾年的變化,因為跟更多單位合作,書展的力量也更強。我認為,讓更多的人和機構參與書展的策劃和組織這一點,可以讓上海書展加以借鑑。香港書展和臺北書展不只是賣書,演講、展覽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其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東方早報:香港書展能反映香港這座城市的特色嗎?

馬家輝:香港書展發揮了相關社會的最大優勢,因為有序和效率,才能每年接待近百萬的人流。我問過其他人,他們告訴我上海書展每年吸引二三十萬人參加,而香港書展每年吸引的讀者數量近100萬。從數字上可以看到,上海書展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書展的宣傳,針對讀者的活動,這些都還有很大空間。

東方早報:臺北書展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張大春:其實,大家都說,平時沒有時間、沒有興趣買書,當然主要還是後者。香港朋友對我說,香港書展每次要吸引將近100萬的讀者,他們把一年中看的書一次買掉,因為平時沒有時間去買。臺北書展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的情況,但我覺得這個階段慢慢過去了。這三地的書展都有很多文化活動,而且越來越明顯的是這些文化活動未必是發生在書展場內的,只是在書展期間舉行。比如我這次來上海參加書展,主要活動都在浦東的星河灣酒店,甚至還到了銀聯去做書展活動。

東方早報:香港書展的變化呢?

馬家輝:其實香港書展不是只有作家和打書會,還有很多交流活動,尤其是版權、電子圖書的專業交流。消費者和讀者都是理性的,他們對書店和書展的期待是不同的。在書展,他不只是買書,也是參與到一項行為藝術中,那麼多人在7天裡參加高密度的文化活動。不過,書展不只是局限於一個禮拜和那一個會場,香港書展這幾年都會和香港一些小書店在書展之外一起辦活動,今年還舉辦了文化7的系列活動。

2012上海書展07

參加書展的經歷和經驗更重要

東方早報:你們能比較下各自參加的上海書展、臺北書展和香港書展嗎?

毛尖:上海書展跟我參加的香港書展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參加香港書展的讀者更多是家庭型購書,購買的書多半是生活教育類圖書,而上海讀者真的會關心那些文化圖書和活動,他們對文化活動投入了更多的熱情。

所以,上海書展的文藝腔還是很足的,我參加的6場文化活動中,讀者的提問都很有水準的,至少可以知道他們是看書的。上海國際文學週的那場國際論壇,場內非常安靜,這讓我很震驚,他們是真的以參加文化活動的心態參與其中的。

張大春:在我看來,臺北書展、香港書展和上海書展,這幾年越來越接近。

馬家輝:臺北書展是一個典型的文人書展,因為它的主持者是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這幾年都是臺北出版界的大老。因為是文人書展,冷僻的書、冷僻的講演都可以在臺北書展上遇到。另外,臺北書展的宣傳品和口號都很好,有文藝腔,但不肉麻。這跟臺灣發達的文創產業有關,這點上海和香港書展都比不上。

三地書展都有講演活動,但香港書展的講演活動都在封閉的空間內,而臺北書展和上海書展有相當部分活動都是公開的,雖然能吸引更多讀者,但那個氣氛還是很怪的,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是衝著簽名來的,我有好幾次遇到這種情況,然後講到一半就不講了。作家不怕人太少,就怕氣氛不對頭。

我在香港書展主持過好幾次活動,有一次是主持臺灣出版人初安民的活動,只來了20多個人,但氣氛很好,一點都不難看。

孫甘露:上海書展這幾年也慢慢都把文化活動放在書展外的獨立封閉空間舉辦。我這次參加的最重要的文化活動有上海國際文學週和文景藝文季,這些活動都在獨立封閉的空間舉行,讀者能更安靜地參與其中。嘉賓是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文化人,他們來到上海談論同樣一個話題,我覺得對普通讀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福利。在我們小的時候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活動?

其實,這些參與的讀者到底能聽懂多少,理解多少,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這個經歷和經驗,很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2012.8.22 東方早報/石劍峰)

2012上海書展08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6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