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3年的國際傳媒業跌宕起伏
2014/02/17 23:11:25瀏覽532|回應0|推薦0

2013.12.24  中國新聞出版網/袁舒婕

media nolong

跌宕起伏,這就是2013年的國際傳媒業。
《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易主,部分紙質媒體從印刷界徹底消失,一些紙媒在紙質版與電子化之間輾轉……這些有些「糾結」的變化,讓更多的傳媒人不得不思量傳媒的未來究竟路在何方。

行政力量與媒體之間的博弈,也成為2013年國際傳媒業的深刻記憶。無論是英國報業最終將面對的監管,還是白宮對攝影記者報導的限制,這都使得如何化解媒體與政府的衝突,成為一個嚴峻而又現實的大問題。

即將走過的2013年,還有一些永遠離開我們的媒體人,值得紀念……

media nolong01

變化
《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易主
8月初,《紐約時報》宣布把旗下的《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及其他新英格蘭媒體資產,以7,000萬美元的低價出售給波士頓紅襪隊主要所有人約翰‧亨利,該價格不及20年前紐約時報公司將其買入時價格的1/10。10月24日,約翰‧亨利正式完成對《波士頓環球報》的收購。

8月5日,控制《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格蘭姆家族宣布,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的總裁貝佐斯將斥資2.5億美元,收購曾因率先獨家報導「水門事件」並最終導致尼克森總統辭職而聞名於世的《華盛頓郵報》。10月1日,華盛頓郵報公司正式關閉《華盛頓郵報》和其他出版業務;11月29日,華盛頓郵報公司正式改名為格蘭姆控股公司。11月,格蘭姆家族還宣布,將把《華盛頓郵報》位於華盛頓下城的總部大樓以1.59億美元出售給卡爾地產公司,預計明年3月底完成交易。

【延伸】《波士頓環球報》141歲,《華盛頓郵報》135歲,它們的相繼易主,被認為日漸衰落的紙質媒體遭受網路等新興媒體衝擊的又一標誌性事件,這也讓傳媒人在轉身之時只能留下一聲歎息。

但也有業界人士認為,《華盛頓郵報》的易主很有可能標誌著美國報業借助外來力量進一步探索數位化平臺和開發數位化產品的開始。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孫志剛就認為,這兩份報紙都曾有過輝煌的時光,在轉型過程中也積極投資開發數位和視頻產品,並進行數位平臺方面的探索和創新,改變現有的結構和企業文化,是新主人必須要做的大事之一,這不僅對這兩份報紙,而且對整個新聞媒體產業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media nolong02

梅鐸新聞集團→拆分
6月28日,有著30多年歷史、566億美元總資產以及4.8萬名員工的新聞集團正式拆分。新的新聞出版公司仍命名為「新聞集團」,旗下資產包括眾多知名報紙,如《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泰晤士報》等。新聞集團拆分出的另一家公司是21世紀福斯公司,旗下資產包括福斯廣播、有線電視網路以及福斯影片公司等。

【延伸】或許可以用「分離」來概括新聞集團董事長梅鐸2013年的關鍵字,他在集團拆分前提出與相伴14年的第三任妻子鄧文迪離婚,有業內人士認為,放出離婚消息是為了確保拆分過程更加透明化。

人們紛紛推測集團拆分的真正原因或許是梅鐸不想讓名利不佳的新聞出版業務拖累贏利頗豐的影視娛樂業務。新聞集團旗下的報刊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雖然有《華爾街日報》等國際知名大品牌,但由於其英國小報的竊聽醜聞已經對品牌造成了很大影響。或許,拆分可以避免「娛樂」這棵搖錢樹受影響的作用,又可以促使其新聞出版業務逆水行舟。

media nolong03

俄新社和「俄羅斯之聲」→解散
12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簽署總統令《關於提高國有媒體效率的一些措施》,宣布俄羅斯將成立「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撤銷俄新社和「俄羅斯之聲」,所有資產併入這家新的聯邦單一制國有企業。總統令當天生效,聯邦政府必須在3個月內完成執行。根據總統令,「今日俄羅斯」通訊社將專注向海外報導俄羅斯的國家政策和社會生活,總部設在俄新社位於首都莫斯科鬧市區的總部原址。

【延伸】俄新社前身為創建於1941年的蘇聯新聞社,在4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社,用14種語言發稿。「俄羅斯之聲」成立於1929年,是俄羅斯開播歷史最久的廣播電臺。兩大媒體合二為一,堪稱普京執政以來對國有媒體最大的一次手術。普京打造的這艘「外宣航母」,被一些媒體戲稱為「不聽話的總編靠邊站,聽話的記者上來幹」。專家分析這大概是克里姆林宮與反對派、西方國家輿論陣地爭奪戰的結果,是俄羅斯保守派的勝利,預計俄羅斯國有媒體今後將對西方「更強硬」。

media nolong04

攝影記者職位→消亡
5月30日,美國《芝加哥太陽時報》宣布裁掉整個攝影部。該報隸屬的太陽時報媒體集團,要求文字記者在採寫文字稿的同時附上自己拍攝的圖片和視頻;遇上重大報導,報社將聘請自由攝影師拍攝圖片。《芝加哥太陽時報》和集團其他報社通知攝影部28人立刻離職,包括普立茲獎得主約翰‧懷特。一個多月後,美國喬治亞州的《南社區報》也取消了攝影部,把拍攝任務交給文字記者。12月,《亞特蘭大憲法日報》把目前11人的新聞攝影部裁為6人,並把所剩人員的職稱改為多媒體視頻新聞工作者,要求其不僅會攝影,而且會製作視頻。

【延伸】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新聞攝影如今在編輯部裡已不再風光,當一名資深新聞攝影記者被手拿著智慧手機、但並非專業攝影的同行所取代,那些用光圈和畫面講故事的專業水準也在漸漸遠離。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攝影記者成了一些報紙裁員的首選。如此看來,全球平面媒體攝影記者職位瀕臨消亡的可能並非危言聳聽。

11月14日,法國《解放報》發布了一期沒有任何文章配圖的報紙,該報頭版提及欠攝影師一份永遠的感激,作出這樣的舉動,代表了報社對攝影所作出的承諾,並給予攝影應有的敬意,「人們不應該忽略那些冒著危險衝在最前線的攝影記者,尤其是以此為生的戰地攝影記者」。

media nolong05

電子版與印刷版→拉鋸
回望2013年,有一些媒體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比如,4月12日,在德國曾與德新社齊名的德國國際通訊社(DAPD),因資不抵債提請破產保護,並宣布從當天起正式停止全部新聞發稿業務;4月23日,同樣在德國已創刊25年的女性雜誌《more!》停刊,該刊以《Position of the Week》專欄而聞名,但2013年下半年的平均發行量為9.2459萬份,相較於2000年的30萬份和2007年的20萬份大幅下滑;英國有著158年歷史的《利物浦郵報》(Liverpool Post,至2011年底跌至僅6,000份。2012年1月改版為週報,出紙100頁,售價1鎊,週報首期銷8,685份,半年後為5,727份,近期已跌至僅4,000份),隨著發行量不斷下降,於12月19日停刊。

停止,並不代表消失。2013年,也有一些媒體只是止步於印刷世界,卻沒有停下電子化的腳步。3月19日,好萊塢權威刊物《綜藝報》在不間斷出版近80年和發行兩萬期之後宣布停刊。今後,該刊只發行網路版,以適應讀者欣賞口味的變化和順應網路媒體報導。5月初,康泰納仕集團旗下的英國女性雜誌《輕鬆生活》(Easy Living),在創刊8年後步入完全網路化階段。《輕鬆生活》位於銷量曲線最高點是2007年的20萬份,最低點是2013年3月的15萬份。據英國報刊發行審計局的最新資料顯示,《輕鬆生活》嚴重下滑的訂閱量占據了其2013年3月超過1/3的淨平均發行量。只有3.033萬份拷貝版被送到報刊亭,標價3.7英鎊。

與全力投入線上閱讀相反的是,《舊金山市紀事報》在試水「付費牆」4個月後宣布取消自己今年3月建立的「付費牆」。顯然,「付費牆」對該報沒有產生期望的效果。同樣沒有達到期望效果的,或許還有美國國際時事雜誌《新聞週刊》,在退出紙媒市場一年多後,該刊計畫於2014年年初再次付梓回歸傳統紙媒市場,新版紙質《新聞週刊》預計2014年1月或2月面世。

【延伸】提到線上閱讀不能不提《紐約時報》,在過去兩年半時間裡,《紐約時報》共嘗試了近百種數位產品和價格收費體系,如今,以《紐約時報》為首的「付費牆」開始進入2.0時代。新媒體所帶來的技術方面的變化,讓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更多地認識了「付費牆」以及資料新聞和視覺新聞的重要性。

回顧2013年的全球媒體,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媒體電子版和印刷版之間的拉鋸戰,有的媒體停了印刷版全力投入線上閱讀,有的媒體轉戰線上閱讀之後又「收兵」回歸傳統印刷。一些老牌紙媒接二連三傳出停刊的消息,令本已苦苦掙扎的報刊業雪上加霜,但相繼投入網路電子化的懷抱,又讓人看到這或許是另外一條路。

博弈:英國報業迎來被監管時代
10月30日晚間,英國樞密院通過了一個「標誌著英國報界抗爭失敗」的憲章。根據憲章,英國將設立一個監管媒體的專職機構,並制定具體的新聞操守守則,而機構委員多數將從媒體之外的社會權威人士中選擇。對於處在監督之下、有違規行為的媒體,監管機構有權對其處以最高達100萬英鎊的罰款。目前,該機構並不強制要求媒體註冊,但如果某家媒體不加入,將來若牽涉誹謗控訴,該媒體將無法獲得仲裁而被直接告上法庭,無論輸贏都需支付大筆費用。

【延伸】曾經以嚴謹自居的英國媒體近年來卻不斷曝出各種醜聞,從竊聽醜聞到性侵醜聞,英國報紙和主流媒體公信力如今已經支離破碎。儘管英國報業對新憲章嗆聲一片,許多英國媒體人認為自己國家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的新聞自由、獨立以及拒絕政治干預的傳統被拋棄了,甚至用行動表示抵制的人也不在少數,但依然有不少媒體界之外的人士對這個憲章表示歡迎,認為其不僅讓民眾權益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也保障了有限度的新聞自由。

media nolong06

《衛報》因史諾登報導被質詢
英國《衛報》前記者葛蘭‧格林沃德(Glenn Greenwald)有關史諾登(Edward Snowden)洩密事件的報導,或許可以算作2013年最重要的國際新聞之一,美國國安局前雇員、美英監控醜聞揭祕者史諾登無疑也是2013年的熱門人物,而敢於刊登報導史諾登洩密檔的《衛報》卻因此激怒了英國政府。該報主編拉斯布里傑12月3日就刊登史諾登洩密檔一事接受英國議會質詢。

英國《衛報》與美國《華盛頓郵報》一道率先發表了根據史諾登從美國偷帶出的機密檔所撰寫的報導。此後,《衛報》繼續透過曝光美英情報機構的聯合行動讓英國官員感到極度不安。英國當局要求《衛報》對其危及國家安全的行為作出解釋,總編輯拉斯布里傑(Alan Rusbridger)表示其不認為《衛報》刊登史諾登所泄密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延伸】《赫芬頓郵報》在對2013年媒體行業進行回顧時說,2013年對於媒體而言是「瘋狂且重要」的一年,也是記憶中媒體與政府衝突最激烈的一年。比如,從美國司法部監控美聯社和福斯的通訊記錄,到白宮限制攝影記者過度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到《衛報》葛蘭‧格林沃德的伴侶被抓,再到如今英國議會對《衛報》主編的質詢,都充分驗證了《赫芬頓郵報》關於媒體與政府衝突的說法。如何找到平衡,如何化解這越來越激烈的矛盾,需要多方共同思索。

追憶:全球記者遭綁事件暴增
據總部設在巴黎的媒體權利監督組織「無國界記者」統計,2013年全球共有71名記者因工作遇害,較2012年的88名人數小幅減少。然而,2013年遭綁架的記者人數卻暴增,由2012年的38人激增至2013年的87人,其中超過半數的記者遭綁事件發生在敘利亞。敘利亞、索馬里、巴基斯坦、印度和菲律賓名列媒體人員喪命最多的前5個國家。

helen thomas

「大姐大」海倫‧湯瑪斯逝世
7月20日早晨,這位美國新聞界的「大姐大」在美國華盛頓的家中去世,享年92歲。

海倫‧湯瑪斯(Helen Thomas, 1920-2013)是白宮記者團資格最老的成員,美國白宮新聞發布廳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是她的首席專座。從1961年開始擔任美聯社駐白宮記者起,她曾經先後質問過10任美國總統,而且以問題尖銳著稱,被稱為「總統折磨者」。海倫保持著美國新聞史上很多項紀錄:美國國家新聞協會的第一個女官員;白宮記者協會第一個女會員和第一任女會長;1972年作為唯一的女記者隨尼克森總統訪問過中國;1998年,白宮記者團以海倫的名字設立海倫‧湯瑪斯終身成就獎,海倫成為第一位獲獎者。

usa today

《今日美國》創辦人努哈斯逝世
4月19日,這位《今日美國》的創辦人在其佛州寓所逝世,享年89歲。

艾爾‧努哈斯(AI Neuharth, 1924-2013)做過派報員,也在《底特律自由新聞報》等報紙的基層工作過,最後成為全美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總裁。他在1982年創立的《今日美國》,以輕鬆淺顯的手法報導新聞,又加入體育娛樂等青年較感興趣的內容,以鮮豔奪目的彩色版面打破傳統大報沉悶刻板的風格,改革美國乃至全球報業。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今日美國》取代《華爾街日報》成為全美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直至近年才再被後者超越。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son080&aid=1119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