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暴、爆、瀑、曝、犦」的音義(七)
2020/08/31 07:50:48瀏覽727|回應0|推薦54

       「暴、爆、瀑、曝、犦」的音義(七)

五、「瀑」的形、音、義(續) 

  ⒊早期韻書中的「瀑」字

    早期韻書如《玉篇》、《龍龕手鑑》、《廣韻》、《集韻》裡都錄有「瀑」字;因為電子檔的漢字無法完全呈現韻書裡的字形,所以分別貼出早期各韻書「瀑」字的影本:「《玉篇》、《龍龕手鑑》、《廣韻》、《集韻》中的『瀑』字書影」以供有興趣研究的朋友參閱。

    《玉篇》有兩種版本:第一種《玉篇零卷》是顧野王原書,取自《古逸叢書之十一玉篇2》;第二種《大廣益會玉篇》是陳彭年與丘雍等人增補修訂的,取自《四庫全書》本。《龍龕手鑑》是釋行均編纂的,取自《四庫全書》本。《廣韻》是陳彭年與丘雍等修訂的,取自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的澤存堂刊本。《集韻》是丁度等人奉詔修訂的,取自學海書局影印的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

 

   我們順著《玉篇零卷》、《大廣益會玉篇》、《龍龕手鑑》、《廣韻》、《集韻》的順序,逐條說明。

 

  ①《玉篇零卷》中的「瀑」字

    《玉篇》編纂人是顧野王(519-581A.D.),唐上元元年(760A.D)孫強修訂增字;這兩種版本都已亡佚,日本所存殘卷號稱顧野王原書,經黎庶昌刊入《古逸叢書之十一》,名之曰《玉篇零卷》;《玉篇零卷》裡正好有「瀑」字。

    《玉篇零卷》裡「瀑」的說明作:

瀑:蒲到反。《毛詩》「終風且瀑」〈傳〉曰:「瀑:疾風也」;《爾雅》曰:「出而

    風曰瀑」。《說文》:「疾雨也,一曰霣也,一曰沫也」。《蒼頡篇》:「漬也」。

    今為暴字,在夲部。

「瀑:蒲到反」是標注字音。「蒲」是「濁唇音並母」,「到」是「效攝開口一等去聲号韻」,《玉篇》的切語「蒲到反」相當於《廣韻》的「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

「《毛詩》『終風且瀑』〈傳〉曰:『瀑:疾風也』」是轉錄《說文》所引的《詩經》說明字義。意思是說:「瀑」就是《詩.邶風.終風》裡「終風且瀑」的「瀑」。解釋《毛詩》的「傳」說:「瀑」就是「疾風也」。因為「疾風」今義是「急劇而猛烈的風」,所以顧野王說「瀑」就是「急劇而猛烈的風」,與《說文》的本義「瀑:疾雨也」不一樣。

「《爾雅》曰:『出而風曰瀑』」是引《爾雅》為書證以說明字義。《爾雅》是我國最早的訓詁詞書,也是儒家經典之一,今本《爾雅.釋天第八》有「日出而風為暴」的字句,意思是說:「出太陽而猛颳的風就是暴風」:但是顧野王引作「出而風曰瀑」,是:「出門遭遇的風就是疾風」。不知是版本不同還是傳鈔有誤,我們不得而知。

「《說文》:『疾雨也,一曰霣也,一曰沫也』」是引《說文》為書證以說明字義。其文字可以訂正大徐本「沫也」誤作「沬也」、「霣也」誤作「資也」兩個錯字。

《蒼頡篇》:『漬也』」是引《蒼頡篇》為書證以說明字義。《蒼頡篇》據說是李斯所著的秦朝識字讀本,書已失傳,類書引錄及出土漢簡裡尚無「瀑:漬也」的資料,無從查證。

「今為暴字,在夲部」是顧野王對「瀑」字所下的案語。意思是說:現在寫作楷書的「暴」是編在夲部的「暴」。

 

   ②《大廣益會玉篇》中的「瀑」字

    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A.D)敕令陳彭年、丘雍等重修《玉篇》。這次重修增字很多,完成後名為《大廣益會玉篇》。

    《大廣益會玉篇》裡「瀑」的說明作:

「瀑:蒲到切。疾風也,沫也。」

「瀑:蒲到切」是標注字音。只改「蒲到反」為「蒲到切」,字音同是《廣韻》的「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

「疾風也,沫也」是說明字義。只保留《毛詩.傳》的解釋「疾風也」以及《說文》的引申義「沫也」。

 

   ③《龍龕手鑑》中的「瀑」字

    《龍龕手鑑》是釋行均在遼聖宗統和十五年(971A.D.)編成的。

    《龍龕手鑑》裡「瀑」的說明作:

「<日恭>俗 瀑正 蒲報反,急雨也。二 。」

「<日恭>俗 瀑正」是說明字形。俗字寫成「<日恭>」,正字寫成「瀑」;釋行均編《龍龕手鑑》對於蒐集字形、辨別正俗頗為用心,也有很好的成果,保存了不少珍貴的訊息。

「蒲報反」是說明字音。四庫全書本誤作「滿報反」,據「四部叢刊續編本(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訂正。「蒲報反」的字音與《廣韻》的「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相同。

「急雨也」是說明字義。取自《說文解字》的本義。

「二」是說明字數。在「瀑」裡收錄了俗字「<日恭>」,正字「瀑」兩個字形。

 

   ④《廣韻》中的古「瀑」字

《廣韻》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A.D.)陳彭年與丘雍等奉詔根據《切韻》、《唐韻》修訂而成的韻書,大中祥符元年(1008A.D.)又重修,直到大中祥符四年(1011A.D.)才成書頒行,全名是《大宋重修廣韻》。

《廣韻》裡有古「瀑」字也有新古「瀑」字。古「瀑」在〈去聲.三十七號.暴〉之下,「暴」音「薄報切」,「瀑」字說明作:「瀑:急雨也。」

「急雨也」是說明字義。取自《說文解字》的本義。

「瀑」與「暴」同音作「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為「效攝開口一等去聲号韻並母字」,雖然與《說文解字》所注的《唐韻》切語「平到切」所用切語不同,所切出的聲韻完全相同;可見《廣韻》裡古「瀑」字的音讀是承襲《唐韻》而來的。

 

  ⑤《廣韻》中的今「瀑」字

  《廣韻》裡的今「瀑」字在〈入聲.一屋.暴〉之下,「暴」音「蒲木切」,說明作:「瀑:瀑布:水流下也。」

「瀑:瀑布:水流下也」是說明字義。根據《廣韻》體例,出現雙音節詞再釋其義的,是因為字義源於雙音節詞,所以先舉雙音節詞再解釋那個雙音節詞的詞義,例如:「瓏:玲瓏:玉聲」、「琶:琵琶:樂器」、「窈:窈窱:深也,靜也」;不過有些只以雙音節詞解釋字義,例如:「躊:躊躇」、「躇:躊躇」。「瀑:瀑布:水流下也」意思是說:「瀑」就是「瀑布」,而「瀑布」就是「水流下也」,也就是「向下沖流的水」。

「瀑」與「暴」同音作「蒲木切」,是「並母通攝開口一等入聲屋韻」,今讀可以作「ㄆㄨˊpú」、「ㄆㄨˋpù」兩音;《廣韻》在「暴:蒲木切」下總共收錄12個字,其中「僕、樸」等字《國音常用字彙》音「ㄆㄨˊpú」,「暴、曝、瀑」等字《國音常用字彙》音「ㄆㄨˋpù」(電子檔漢字無法呈現者從略)。

    因為《廣韻》是官修的韻書,所以它正式收錄今「瀑」字的音義以後,使「瀑:瀑布。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為後世所傳承,而《玉篇》與《龍龕手鑑》都沒有這個新音義;那麼四世紀的孫綽、慧遠都用過「瀑布」一詞,五世紀的孔靈符更為它下過定義,唐詩中既有古「瀑」字也有今「瀑」字,這些比《廣韻》早的「瀑布」讀什麼音,我們將從《全唐詩》裡探討。

 

⑥《集韻》中的古「瀑」字

    《集韻》裡收了兩個古「瀑」字;第一個在〈去聲.三十七號.暴〉之下,「暴」音「薄報切」,說明作:「瀑(<氵日出丌米>):《說文》急雨也;一曰沬也,一曰暴霣也;引《詩》:『終風且瀑』。亦水名。」

「瀑:《說文》急雨也;一曰沬也,一曰暴霣也;引《詩》:『終風且瀑』」是引錄《說文解字》以說明字義。「急雨也」是《說文》的本義,「一曰沬也,一曰暴霣也」是《說文》的兩種引申義,「引《詩》:『終風且瀑』」是取《說文》所引錄的《詩》以說明字義。其字形作<氵日出丌米>(詳見書影)已失當,應作<氵日出共米>為是。

「亦水名」是「瀑」在當時的另一字義。「瀑河」發源於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東麓,屬於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其幹流建有瀑河水庫。在《水經注》裡稱作「南易水」,遼代因兩岸有「陷泉(從凹陷的地方湧出泉水)」而名「陷河」,其異名還有「寬河、豹河、鮑河、雹河」;《集韻》既然說「瀑:亦水名」,「瀑河」之名應該在宋朝就有了。

「瀑」與「暴」同音作「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與《廣韻》、《唐韻》相同,都是「效攝開口一等去聲号韻並母字」。

    《集韻》裡的第二個古「瀑」字在〈入聲.四覺.雹〉之下,「雹」音「弼角切」,說明作:「瀑<氵謈>:薃瀑:水沸聲,或从謈。」

「瀑<氵謈>:或从謈」是說明字形。正字寫成「瀑」,俗字也可以寫成「<氵謈>」。《集韻》有收錄異體字的體例。

「瀑:薃瀑:水沸聲」是說明字義。意思是說:「瀑」就是「薃瀑」,而「薃瀑」就是「水沸聲」。可是在一般經史詩文裡沒有「薃瀑」的語詞,只有「滈瀑」音「ㄒㄩㄝˋㄅㄠˋxuèbào」,是「水沸湧貌」,也許是傳抄致誤。

 

    ⑦《集韻》中的今「瀑」字

《集韻》裡的今「瀑」字在〈入聲.一屋.僕〉之下,「僕」音「步木切」,說明作:「瀑:縣水」。

「瀑:縣水」是說明字義。據《說文解字》「縣:繫也」,徐鉉說:「『縣』本是『縣挂』之『縣』,借為『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别作『懸』,義無所取。」可見《集韻》的「縣水」就是《水經注·泗水》「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的「懸水」,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瀑布」。

《集韻》〈入聲.一屋〉的「僕」音「步木切」,與《廣韻》的「蒲木切」同為「並母通攝開口一等入聲屋韻」,今讀可以作「ㄆㄨˊpú」、「ㄆㄨˋpù」兩音;「僕」下收23字是包括各字的異體字,實際上音同意異者只有16字,其中「僕、樸、匍」等字《國音常用字彙》讀作「ㄆㄨˊpú」,「瞨、穙」2字《異體字字典》及《新華字典》收錄也作「ㄆㄨˊpú」音,「暴、曝、瀑」等字《國音常用字彙》讀作「ㄆㄨˋpù」(電子檔漢字無法呈現者從略)。

 

    早期韻書裡,《玉篇零卷》、《龍龕手鑑》、《大廣益會玉篇》都只有从夲部得聲的古「瀑」字,所錄字義本義為「疾風也」、引申義有「霣也、沫也」,讀作「蒲到反」、「蒲報反」,都是「並母效攝開口一等去聲号韻」,相當於《廣韻》的「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到了宋人編的《廣韻》、《集韻》裡,除了从夲部暴得聲的古「瀑」字以外,也開始出現从日部暴得聲的新「瀑」字,為「瀑布」之義,讀「並母通攝開口一等入聲屋韻」的「步木切(今讀ㄆㄨˋpù)」。

 

   唐詩中韻腳「瀑」字的音、義

   我們在前一篇曾說「瀑布」一詞始見於四世紀孫綽(314—371A.D.)〈遊天台山賦〉的「瀑布飛流以界道」,繼其後有釋慧遠《廬山記》的「瀑布流焉」、孔靈符〈會稽記〉的「懸霤千仞謂之瀑布」,酈道元的《水經注》裡也出現字14次「瀑布」;而李白(701-762 A.D.)的〈望廬山瀑布〉更是傳誦千古的詩篇;這些「瀑布」的「瀑」當然是「从日部的暴得聲」新「瀑」字,在《廣韻》收錄「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以前怎麼讀?我們從900卷的《全唐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詩裡找到「楊炯的〈廣溪峽〉、權德輿(或皇甫曾)的〈遇風雨作〉、皮日休的〈吳中苦雨〉以及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四首以「瀑布」的「瀑」作韻腳的詩,分析其韻部,據以確認唐詩裡「瀑布」的「瀑」讀作「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還是「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

 

   ①楊炯的〈廣溪峽〉

    楊炯(650-?)字令明,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是「初唐四傑」之一,因恃才傲物、喜歡譏刺朝士而遭人忌恨,被貶到梓州(州城在今四川涪江沿岸的潼川鎮)擔任司法參軍(分管州級刑法的官吏);天授元年(690A.D.)轉婺州盈川令(今浙江衢州盈川村)。楊炯經過長江三峽赴任,沿途多有詩作;有傳說他直到萬歲通天元年(696A.D.)才到盈川,到任不久因大旱祈雨不得赴井而死,「是日忽降大雨,民稱其德,建祠奉祀」。因為楊炯的死充滿神話色彩,難於考證,所以有死於692A.D、693A.D兩種說法,又有696A.D.才到盈川之說。

《全唐詩.卷五○》所收錄的〈廣溪峽〉是一首五言古詩,前八句「廣溪三峽首,曠望兼川陸。山路遶羊腸,江城鎮魚腹。喬林百丈偃,飛水千尋瀑。驚浪回高天,盤渦轉深谷。」是描寫廣溪峽(即瞿塘峽)的詩句;意思是說:廣溪峽是三峽之首,曠野四望可以見到長江與山陸。兩岸的山路是羊腸小徑,江邊有魚腹縣的縣城鎮守著。既有百尺高的喬木低垂,又有千丈高的瀑布飛落。驚拍江岸的巨浪回勢高激到天空,灩澦堆形成的漩渦旋轉著到深谷裡。

這八句裡押韻的韻腳用字音讀分析列表如次:

      〈廣溪峽〉韻腳用字音讀分析表

     聲韻分析

韻腳字及今讀

 切語

發音部位及清濁、聲類

開合

韻等

韻目

韻攝

 

調類

陸(今讀ㄌㄨˋlù)

力竹切

半舌次濁來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腹(今讀ㄈㄨˋfù)

方六切

重唇全清幫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瀑(今讀ㄆㄨˋpù)

蒲木切

重唇全濁並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谷(今讀ㄍㄨˇgǔ)

古禄切

牙音全清見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從「〈廣溪峽〉韻腳音讀表」裡可以明確斷定:「飛水千尋瀑」的「瀑」是「瀑布」之義的新「瀑」字,必須讀入聲屋韻的「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押韻才能夠符合韻律(協韻)。

 

②權德輿(或皇甫曾)的〈遇風雨作〉

    〈遇風雨作〉的作者有兩說:《全唐詩.卷三二五》收錄作〈奉使宜春夜渡新淦江陸路至黃蘗館路上遇風雨作〉,作者是權德輿,而《全唐詩.卷二一○》所收錄的〈遇風雨作〉,作者是皇甫曾;兩首詩都是14韻140字,只有第八句「霔雨當山腹」的「霔雨」字有不同:權德輿的詩作「霔雨」註「霔一作霈」,皇甫曾的詩作「霑雨」無註。因為卷三二五權德輿的詩題記事比較詳盡,暫從卷三二五當作權德輿的作品。

    權德輿(759-818A.D)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東北)人,後徙居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貞元二年(786A.D)以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充任江西觀察使李兼的判官;貞元四年(788A.D)春奉派出使宜春(今江西宜春縣),〈遇風雨作〉及〈黃蘗館〉應該成於此時;貞元八年(792A.D)入朝為太常博士。

〈奉使宜春夜渡新淦江陸路至黃蘗館路上遇風雨作〉全詩是「草草理夜裝,涉江又登陸。望路殊未窮,指期今已促。傳呼戒徒御,振轡轉林麓。陰雲擁巖端,霈雨當山腹。震雷如在耳,飛電來照目。獸跡不敢窺,馬蹄唯務速。虔心若齊禮,濡體如沐浴。萬竅相怒號,百泉暗奔瀑。危梁慮足跌,峻坂憂車覆。問我何以然,前日受微祿。轉知人代事,纓組乃徽束。何若家居時,安枕春夢熟。遵途稍已近,候吏來相續。曉霽心始安,林端見初旭。」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大意說他以曾經受人微祿而連夜奔馳,半路遭遇風雨被淋得像沐浴一樣,直到天亮雨霽有人接續才得以心安。這首五言古詩押韻的韻腳用字音讀分析列表如次:

 〈奉使宜春夜渡新淦江陸路至黃蘗館路上遇風雨作〉韻腳用字音讀分析表

      聲韻分析

韻腳字及今讀

 切語

發音部位及清濁、聲類

開合

韻等

韻目

韻攝

 

調類

陸(今讀ㄌㄨˋlù)

力竹切

半舌次濁來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促(今讀ㄘㄨˋcù)

七玉切

齒頭次清清母

開口

三等

三燭

通攝

入聲

麓(今讀ㄌㄨˋlù)

盧谷切

半舌次濁來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腹(今讀ㄈㄨˋfù)

方六切

重唇全清幫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目(今讀ㄇㄨˋmù)

莫六切

重唇次濁明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速(今讀ㄙㄨˋsù)

桑谷切

齒頭全清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浴(今讀ㄩˋyù)

余蜀切

喉音次濁以母

開口

三等

三燭

通攝

入聲

瀑(今讀ㄆㄨˋpù)

蒲木切

重唇全濁並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覆(今讀ㄈㄨˋfù)

芳福切

重唇次清滂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祿(禄)(今讀ㄌㄨˋlù)

盧谷切

半舌次濁來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束(今讀ㄕㄨˋshù)

書玉切

正齒全清書母

開口

三等

三燭

通攝

入聲

熟(今讀ㄕㄨˊshú)

殊六切

正齒全濁常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續(今讀ㄒㄩˋxù)

似足切

齒頭全濁邪母

開口

三等

三燭

通攝

入聲

旭(今讀ㄒㄩˋxù)

許玉切

喉音全清曉母

開口

三等

三燭

通攝

入聲

 

因為無韻不成詩,所以編纂韻書以應作詩之需,但是韻書編成以後卻不只為了作詩填詞服務,它成為記載文字音義的工具書。字音既有古今之異,又有方土變革,因此作為記載文字音義的工具書,分韻務求細密;寫作詩詞用韻則切合實際語音而寬廣,因此《廣韻》雖分206韻,各韻之間另有通轉,例如「沃韻第二」下注「燭同用」,《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裡,入聲沒有「濁」韻而作「一屋、二沃、三覺」。因為文學上合轍押韻之美,在於韻腹和韻尾,所以論詩韻者只能說「沃古通屋」、「燭古通屋」,又說「沃韻半通屋、半通藥」,持論不一;所幸近世先賢精研「聲韻之學」告訴我們其中的關鍵:文學上既只要求韻腹和韻尾相同,則206韻可分為57組使用,這就是《四聲等子》併其聲調以後的16韻攝,同一聲調又同一韻攝就可以協韻。那麼因為〈奉使宜春夜渡新淦江陸路至黃蘗館路上遇風雨作〉韻腳用字都是「入聲、通攝」的字,所以能協韻必是入聲通攝的「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

 

   ③皮日休的〈吳中苦雨〉

    皮日休(834-883A.D.)襄陽竟陵(今屬湖北省天門市)人。咸通八年(867A.D.)進士及第,咸通十年(869A.D.)為蘇州刺史從事(擔任蘇州刺史的幕僚秘書)。他是晚唐的詩人,與陸龜蒙(字魯望,蘇州吳縣人)交好,時常在一起遊山玩水,飲酒吟詩,世稱「皮陸」。《全唐詩.卷六○九》收錄的這首〈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詩題中的「魯望」就是陸龜蒙,「一百韻」是說明此為百韻長詩,五言古詩每兩句押韻,所以百韻就是長達千字的五言古詩,「吳中苦雨」是作詩緣由,蘇州古稱吳中,當時皮日休擔任蘇州刺史從事住在蘇州。這首百韻長詩雖有出韻(押韻超出韻部)的「輦」字,但從詩中仍可判斷「瀑」字的音讀。該詩「瀑」字出現在第十四韻,前十六韻作:「全吳臨巨溟,百里到滬瀆:海物競駢羅,水怪爭滲漉。狂蜃吐其氣,千尋勃然蹙;一刷半天墨,架爲欹危屋。怒鯨瞪相向,吹浪山轂轂;倏忽腥杳冥,須臾坼崖谷。帝命有嚴程,慈物有潛伏;噓之爲玄雲,彌亙千萬幅。直拔倚天劒,又建橫海纛;化之爲暴雨,潨潨射平陸。如將月窟寫,似把天河撲;著樹勝戟支,中人過箭鏃。龍光倏閃照,虯角搊琤觸;此時一千里,平下天台瀑。雷公恣其志,<石韱>磹裂電目;蹋破霹靂車,折却三四輻。」「此時一千里,平下天台瀑」兩句是借天台山的瀑布形容吳中(蘇州)千里大雨滂沱。這十六個韻腳的字的聲韻分析列表如下:

〈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前十六個韻腳用字音讀分析表

 

       聲韻分析

韻腳字及今讀

 切語

發音部位及清濁、聲類

開合

韻等

韻目

韻攝

 

調類

瀆(今讀ㄉㄨˊdú)

徒谷切

舌頭全濁定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漉(今讀ㄌㄨˋlù)

盧谷切

半舌次濁來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蹙(今讀ㄘㄨˋcù)

子六切

齒頭全清精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屋(今讀ㄨwū)

烏谷切

喉音全清影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轂(今讀ㄍㄨˇgǔ)

古禄切

牙音全清見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谷(今讀ㄍㄨˇgǔ)

古禄切

牙音全清見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伏(今讀ㄈㄨˊfú)

房六切

重唇全濁並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幅(今讀ㄈㄨˊfú)

方六切

重唇全清幫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纛(今讀ㄉㄠˋdào又音ㄉㄨˊdú)

徒沃切

舌頭全濁定母

開口

一等

二沃

通攝

入聲

陸(今讀ㄌㄨˋlù)

力竹切

半舌次濁來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撲(今讀ㄆㄨpū)

普木切

重唇次清滂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鏃(今讀ㄗㄨˊzú)

作木切

齒頭全清精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觸(今讀ㄔㄨˋchù)

尺玉切

正齒次清昌母

開口

三等

三燭

通攝

入聲

瀑(今讀ㄆㄨˋpù)

蒲木切

重唇全濁並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目(今讀ㄇㄨˋmù)

莫六切

重唇次濁明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輻(今讀ㄈㄨˊfú)

方六切

重唇全清幫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 有謂「纛」字出韻,那是根據《玉篇》只收「徒到反」,屬於「去聲、效攝、開口、一等三十七号韻所」致;從《龍龕手鑑》收「毒、導」二音以後,《廣韻》、《集韻》都錄「徒沃切」於「入聲.二沃」,後世韻書也都收入聲二沃之音讀;既為「又音」當然可以算是協韻。

從〈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的前十六個韻腳用字音讀分析看來,都是「入聲、通攝」的字,因此第十四個韻腳字「瀑」必須讀入聲通攝的「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才能夠協韻,如果讀去聲效攝的「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則失律出韻。

 

   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

    司空圖(837-908A.D.)河中虞鄉(今山西運城永濟)人,不但是晚唐的名詩人,更是重要的詩論家。唐懿宗咸通十年(869A.D.年)進士及第,曾被召為殿中侍御史命、知制誥、中書舍人。後因世亂,歸隱於中條山王官谷的先人別墅。世稱其1152字的《二十四詩品》,對後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但也有人對其作者身份質疑;我們暫且據《全唐詩‧卷六三四》仍歸屬司空圖所作。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典雅」下說:「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這十二句四言韻語共計舉出六件事例以說明「典雅」之詩的風格,其韻腳用字的聲韻分析列表如下:

《二十四詩品》之「典雅」十二句韻語韻腳用字音讀分析表

      聲韻分析

韻腳字及今讀

 切語

發音部位及清濁、聲類

開合

韻等

韻目

韻攝

 

調類

屋(今讀ㄨwū)

烏谷切

喉音全清影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今讀ㄓㄨˊzhú)

張六切

舌上全清知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今讀ㄓㄨˊzhú)

直六切

舌上全濁澄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瀑(今讀ㄆㄨˋpù)

蒲木切

重唇全濁並母

開口

一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今讀ㄐㄩˊjú)

居六切

牙音全清見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讀(今讀ㄉㄨˊdú)

徒谷切

舌頭全濁定母

開口

三等

一屋

通攝

入聲

 

從《二十四詩品》之「典雅」十二句韻語韻腳用字音讀分析看來,都是「入聲、通攝」的字,因此第四個韻腳字「瀑」必須讀入聲通攝的「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才能夠協韻。

從唐詩押韻我們知道唐代(七世紀到十世紀)「瀑布」的「瀑」讀「通攝開口一等入聲屋韻」的「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但是《唐韻》沒有這個音讀,直到《廣韻》《集韻》才收錄从日部「暴」得聲的新「瀑」字,作為「瀑布」之義,讀「並母通攝開口一等入聲屋韻」讀作「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的「瀑」;可以想見《廣韻》既是根據《切韻》、《唐韻》修訂而成的韻書,則唐詩韻腳字根據《廣韻》朗誦不會錯;至於四世紀的孫綽、慧遠所用的「瀑布」一詞,五世紀的孔靈符為它下過定義的「瀑布」,手邊沒有可以研究的資料,暫時也假設讀作「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希望能拋磚引玉,有人更深入的研究它。就算最後證明我的假設是錯誤的,我也會很高興、很感謝。


 ⒌唐詩中非韻腳「瀑」字的音、義

  在900卷的《全唐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詩裡,可以搜尋到292筆「瀑」字的資料,分在289段落裡;前面〈廣溪峽〉、〈遇風雨作〉、〈吳中苦雨〉以及〈二十四詩品‧典雅〉的「瀑」字都用作韻腳,必須讀作「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才能夠協韻;其字義恰好都是「瀑布」之義的新「瀑」字;此外還有288筆「瀑」字的資料不是韻腳字要讀作「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還是「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呢?

    因為「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與「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都是「仄聲」,以詩律無法分辨是新「瀑」字還是古「瀑」字,只能從「字義」來分辨;而讀「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的古「瀑」字有「疾雨也(下得很急驟的雨、暴風雨)」的本義,也有「沫也(水流翻騰洶湧)」、「瀑霣也(雷雨交加的暴風雨)」等引申義;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的新「瀑」字只有「瀑布」之義;我們可以簡化作:「瀑布」之義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非「瀑布」之義讀「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

  底下我們找幾篇有代表性的詩篇作例子,最後再說明字音分辨原則的簡便用法。

   

    王維〈燕子龕禪師〉  《全唐詩.卷一百二十五》

  王維(701?—761A.D.)工詩善畫通音律,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字摩詰,篤信佛教,其字「摩詰」即取自《維摩詰經》。〈燕子龕禪師〉題下注「一本有『詠』字」,可見這是一首記載歌詠禪師遠居偏僻之地、修行勤苦之狀的五言古詩。「燕子龕」即位於重慶東部雲陽縣雙江鎮塘坊村長江岸邊的「下岩寺」;該寺始建於漢代,建在一塊凹進去的大岩石下,因為在形狀像燕子洞的凹石中開鑿佛龕,所以又名「燕子龕」。三峽蓄水以後,原寺淹沒江中,新寺遷建於龍脊嶺公園。開元末年王維游蜀過燕子龕,寫下這篇詩,全詩作:「山中燕子龕,路劇羊腸惡。裂地競盤屈,插天多峭崿。瀑泉吼而噴,怪石看欲落。伯禹訪未知,五丁愁不鑿。上人無生緣,生長居紫閣。六時自搥磬,一飲常帶索。種田燒白雲,斫漆響丹壑。行隨拾慄猿,歸對巢松鶴。時許山神請,偶逢洞仙博。救世多慈悲,即心無行作。周商倦積阻,蜀物多淹泊。巖腹乍旁穿,澗脣時外拓。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鳥道悉已平,龍宮爲之涸。跳波誰揭厲,絕壁免捫摸。山木日陰陰,結跏歸舊林。一向石門裏,任君春草深。」開頭八句描述「燕子龕」的遠景說:山上的燕子龕,道路艱險難行,所經過的小路曲折而崎嶇:沿途有的地方地面開裂,有的地方盤旋屈曲,陟峭的山崖就插天而立;噴涌的山泉一面噴著一面發出巨大的聲響,奇形怪狀的石塊看著像要落下來一樣:當年夏禹治水走遍各地不知到過沒有,五丁力士開鑿山道時都愁其艱難而不願意開鑿。

詩中「瀑泉吼而噴」的「瀑泉」是「噴涌的山泉」,不是「瀑布」之義,應讀「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因此〈燕子龕禪師〉裡的「瀑泉」讀作「ㄅㄠˋㄑㄩㄢˊbàoquán」。

 

    ②王維〈白黿渦 雜言走筆〉  《全唐詩.卷一百二十五》

    王維既是多才多藝的詩人,當有遊山玩水的雅興,有一次遊覽終南山下的白黿渦,對景寫生,走筆以騷體吟成〈白黿渦 雜言走筆〉;題下注記「雜言走筆」就是說明創作此詩的情境。全詩作:「南山之瀑水兮,激石滈瀑似雷驚。人相對兮,不聞語聲。翻渦跳沫兮蒼苔濕,蘚老且厚,春草為之不生。獸不敢驚動,鳥不敢飛鳴。白黿渦濤戲瀨兮,委身以縱橫。王人之仁兮,不網不釣,得遂性以生成。」意思是說:南山的瀑布啊,沖落在岩石上翻騰著,沸湧的聲音有如雷驚,使得對面的人說話卻聽不到聲音。翻騰的漩渦濺出了飛沫潤濕青苔,那常年受潤濕的苔蘚既古老又厚實,春草在這裡都無法生長。在瀑布聲浪的鎮懾下,野獸不敢驚動,鳥雀不敢飛鳴。看那漩渦的激流就像白黿在淺灘嬉戲,又像白黿把身子投入漩渦的激流裡。只要有仁民愛物的王道君主在位,不濫撒網,不亂垂釣,就讓白黿順其本性自由自在地生長吧!

    前面我們說,「瀑布」一詞始見於孫綽〈遊天台山賦〉的「瀑布飛流以界道」,天台山在浙江;再見於釋慧遠《廬山記》的「瀑布流焉」,廬山在江西;沒說過在「長安(今西安市)」附近的「瀑布」。其實終南山的瀑布也有很有名,在西安市往南44公里處的戶縣太平峪內,有一處「平森林公園」,就是一個峭壁林立、峰巒疊嶂、溝谷連綿的自然山水景點群,今日還有「彩虹瀑布」等「八瀑十八潭」,只是我尚不知道王維所遊覽的「白黿渦」現在還在不在?希望熟悉「平森林公園」瀑布群的朋友為我們解惑。

    詩裡的「瀑水」是「瀑布」讀作「ㄆㄨˋㄕㄨㄟˇpù shuǐ」;「滈瀑」是「湧動翻滾的水聲」不是「瀑布」讀作「ㄒㄩㄝˋㄅㄠˋxuè bào」。

 

    ③李白〈望廬山瀑布二首.二〉 《全唐詩.卷一百八十》

李白(701-762A.D.)於玄宗開元十四年(726A.D.)初登廬山以後,不只五次到臨,還曾在廬山的屏風疊隱居,寫了40多篇廬山的詩詞。這首《望廬山瀑布二首.二》,更被譽為千古絕唱,全詩作:「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意思是說:陽光照射下的香爐峯昇起了紫色的煙霞,我從很遠就看見那瀑布懸掛在山澗之前;那飛瀉的水流落從三千尺的高處直直的沖下,讓我以爲是銀河從九天之上瀉落到人間來。

詩題「望廬山瀑布」、詩句「遙看瀑布掛前川」的「瀑」都接「布」字成為雙音節詞「瀑布」,當然是「瀑布」之義的「瀑」,都讀作「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

 

    ④李白〈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 《全唐詩.卷一百八十三》

    這是一首李白向「崔山人」索取圖畫的詩,崔山人是一個姓崔而隱居在山中的人,擅長作畫;畫了一幅天台山百丈岩的瀑布圖。全詩作:「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潭中噴射,晝夜生風雷。但見瀑泉落,如潀(水流會合處,音ㄘㄨㄥˊcóng)雲漢來。聞君寫真圖,島嶼備縈回。石黛刷幽草,曾青澤古苔。幽緘倘相傳,何必向天台。」意思是說:那百丈高的瀑布像白絹撕裂了山崖,四面的丹霞峭壁因瀑布而開啟;龍潭裡噴射的流水,日日夜夜的發出風雷的巨響。看那飛落的瀑泉,就像會集雲漢天河的水流而來。聽說你為百丈崖的瀑布畫了一幅寫真圖,還有島嶼縈回盤繞著;以石黛粉描出幽深之地的草叢,以曾青銅潤澤出古老綠苔。你這幅密封珍藏的圖畫如果肯相送的話,我就不用老是想著去天臺山了。

    詩題「百丈崖瀑布圖」的「瀑」「布」字成為雙音節詞「瀑布」,是「瀑布」之義讀作「蒲木切(今讀ㄆㄨˋpù)」

「瀑泉」本來有「噴涌的泉水」與「瀑布」兩義,因為這首詩題目作〈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可知詩裡的「瀑泉」是「瀑布」,必須讀作「ㄆㄨˋㄑㄩㄢˊpùquán」。

 

    前面所舉的四首詩連題目共出現「瀑」字7次,有5次是「瀑布」之義的新「瀑」字讀作「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有兩次不是「瀑布」之義的古「瀑」字讀作「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

    《全唐詩》裡除了用在韻腳的4個「瀑」字讀作「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燕子龕禪師〉、〈白黿渦 雜言走筆〉、〈望廬山瀑布二首.二〉、〈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裡7個「瀑」字5次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兩次讀「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以外,還有兩百多個「瀑」字,我們都可以用「『瀑布』之義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非『瀑布』之義讀『「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的原則去分辨其讀音,但是如果不懂得「瀑」字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瀑布」之義,能不能有其它簡便的方法?

    因為大部分「瀑」字的雙音節詞是能分辨詞義的,所以對於不懂得詩裡「瀑」字的意思,我們也可以用「語詞」來辨別。

    《全唐詩》裡有129筆「瀑布」的資料,這129個「瀑」字都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有24筆「瀑水」的資料,這24個「瀑」字都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有6筆「瀑溜」的資料,這6個「瀑」字都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溜」音ㄌ〡ㄡˋliù)。有6筆「飛瀑」的資料,這6個「瀑」字都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有2筆「懸瀑」的資料,這2個「瀑」字都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這樣我們可以解決167個「瀑」字的音讀,還有一百多字未能解決。這只是簡便而非全面的方法;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讀得懂詩句的意思,然後根據「『瀑布』之義讀『蒲木切(今音ㄆㄨˋpù)』,非『瀑布』之義讀『「薄報切(今讀ㄅㄠˋbào)』」的原則分辨「瀑」字的音讀。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499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