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芷」字的音義(三)
2019/11/24 08:52:07瀏覽1234|回應0|推薦62

      「芷」字的音義(三)

三、《楚辭》以外先秦典籍裡的「芷」字

        先秦典籍是古代典籍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楚辭》只是其中的一家;

    但是就「芷」字而言,使用五次一半,數量最多,所以我們特別分出介紹;

    其它的《文子》、《列子》、《荀子》就合在一起說明。

    《文子》一書又名《通玄真經》,相傳其著作者是辛文子(應該是姓辛;名文,號計然,「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雖然其生年、卒年都不可考,但是班固(32-92A.D.)在《漢書·藝文志》道家裡記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551―479B.C.)同時。」《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昔越王勾踐(?-464B.C.)困於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如果太史公與班固之言可信,則文子應該是西元前五世紀的人。《文子》裡的「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句,出於〈上德〉篇,其文為:「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慍,性之有也。」意思是說:佩蘭與白芷不會因為沒人用它就不香,船隻浮在江海之上不會因為沒人搭乘就沉沒,君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會因為沒人瞭解就怨恨,因為這些是本性上是這樣的。「服」解釋為「用」是《說文》的本義,香氣是用來「嗅」的,所以說成「不會因為沒人嗅它就不香」也行。這段文義與《淮南子·說山訓》:「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類似,兩相比較,《淮南子》的文句簡潔明白而流暢;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互相參考不得而知,如果是互相參考,不知是從《文子》的文句演化了三個世紀而修改成《淮南子》簡明的文句,還是「偽造」《文子》的人故意增添文字以混淆耳目,我們更不得而知。這些問題留給專家去論證,我們只說《文子》裡「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這一句,句中的「蘭芷」,與〈離騷〉裡「蘭芷變而不芳兮」的「蘭芷」一樣,都是指「佩蘭」與「白芷」兩種香草;用二物並舉的構詞方式組成複音詞,讀作「ㄌㄢˊㄓˇlánzhǐ」。

 

    《列子》一書又名《沖虛經》或《沖虛真經》。因為春秋時代鄭國有個道家的列禦寇(?450—375B.C.),論道主張貴虛,成為道家的一個學派;後世道家裡服膺列禦寇主張貴虛者,所著述篇章都假託列禦寇之名,所以劉向校訂整理宮廷和官府藏書後看到這些假託列禦寇之名的篇章;就命名為《列子》;我們可以把《列子》一書視為道家列禦寇一脈學者的集體創作。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記載《列子》八篇,屬於道家。張心澂(1896-1969A.D.)卻在《偽書通考》裡直接判定為「偽書」--否定《列子》是列禦寇所著作的。書裡用許多寓言故事來說明道家的思想;我們把它當作故事書看,則先秦人寫的故事與魏晉人寫的故事,對我們而言都是古人的著作。《列子》裡「雜芷若以滿之」是〈周穆王〉篇裡的一句話,整段記載的是周穆王(?992-922B.C.)與幻化者(魔術師)的故事,原文說:「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簡鄭衛之處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澤,正蛾眉,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雜芷若以滿之,奏《承雲》、《六瑩》、《九韶》、《晨露》以樂之。」故事裡說:周穆王的時候,從最西方的國家來了一個擅長幻化的魔術師,他能進入水火之中、穿過金屬岩石,也能翻倒山河、移動城市,更能懸在空中不會墜落、碰到實物不被阻礙;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穆王對他像天神一樣的尊敬,像國君一樣的侍奉。從鄭國和衛國挑選最美麗而苗條的少女,身上灑了香水、修飾了娥眉,戴著首飾耳環、穿上東阿細布的新衣、繫著齊國絹綢的長腰帶,塗脂抹粉、描眉畫唇,佩珠玉、戴手鐲,再摻雜攜帶著白芷、杜若各種香草使香氣充滿整座樓臺,演奏《承雲》、《六瑩》、《九韶》、《晨露》等動聽的樂曲來取悅於他。「雜芷若」是「攙雜著白芷與杜若」,「芷若」是並列關係讀作「ㄓˇㄖㄨㄛˋzhǐruò」。

 

    劉向(77-6B.C.)整理漢朝宮廷和官府藏書後上奏的敘錄說:「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言:所校讎中《孫卿書》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複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記載:「孫卿子三十三篇」,順序排在「孟子十一篇」之後,在是「儒五十三家」裡的第12家。《隋書·經籍志》收錄「《孫卿子》十二卷。楚蘭陵令荀況撰」。可見《孫卿書》、《孫卿子》之名一直沿用到隋唐。直到唐憲宗年間(805—820A.D.)楊倞(弘農楊汝士之子,生卒年不詳)著《荀子注》一書,才改名《荀子》。全書共九萬多字,在先秦諸子中屬於「大部頭」的書。書中出現的「芷」字有三處,分別是:「蘭槐之根是為芷」、「側載睪芷以養鼻」、「載睪芷,所以養鼻也」。

    《荀子》的作者荀子(313-238B.C.)名況,是戰國末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遊學於齊國,在稷下學宮「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其主張性惡與孟子性善說針鋒相對。「蘭槐之根是為芷」出自〈勸學〉篇,前後文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意思是說:蓬草長在種麻的田地,不用扶持也長得挺直;白沙混在黑土裡,就會變得與黑土一樣的黑;蘭槐的根就是白芷,一但浸入污臭的水裡以後,君王不再接近它,庶民不會佩帶它。不是白芷的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得變臭了。

    「蘭、槐、芷」是三種植物。

    植物學裡「蘭」是大家族,據維基百科報導:蘭科約有28,000個物種,只有中華大地原生種就有上千種蘭。古人有細分為「蘭、蕙、蕳」的,現在有人分蘭草與蘭花的,我沒有研究,都算是「蘭」了。「蘭」是草本的芳香植物,常用來形容「芳香」的東西;例如前一篇所說《楚辭•九歌•湘夫人》裡「桂棟兮蘭橑」的「蘭」是「木蘭」,「木蘭」的「蘭」就是形容詞,形容「木蘭」的「芳香」。「木蘭」又名「木蘭花、辛夷花、木蓮花、杜蘭、林蘭」,是一種木蘭科的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樹皮似桂而香,花、葉都芳香怡人,所以用「蘭」來形容其香,取名「木蘭」;聽說新北市淡水楓樹湖古道有樹齡四十年的木蘭,每年二、三月間開花,都很香很美。

    我們常見的「玉蘭花」的花名,可以分析為「似玉的蘭花」,「玉」是形容其形色,「蘭」是形容其芳香。「玉蘭花」並不是一種「蘭花」,它除了本省通稱的「玉蘭花」以外,還有:「香花、白蘭、白緬花、木筆、白玉蘭、望春花、迎春花、木花樹」等別名,是木蘭科落葉喬木所開的花。

    還有許多人喜歡栽植在庭院裡的「樹蘭」,是楝科樹蘭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花朵細碎如粟米而得「米蘭、米碎蘭、珠蘭」等稱呼,它的別名很多,還有「樹蘭花、珍珠蘭、茶蘭、秋蘭、紅柴、暹羅花、魚子蘭、木珠蘭、夜蘭、千里香、米仔蘭、碎米蘭、山胡椒」,總共16種,其「蘭」字也是用作「芳香」的形容詞。

在「蘭槐之根是為芷」句子裡的「蘭」是「芳香」的草本蘭草或蘭花,那麼「槐」又是什麼呢?「槐」是「槐樹」,是一種豆科槐屬的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以上;樹榦皮暗灰色或黑褐色,有塊狀皴裂;小枝綠色,有明顯的黃褐色皮孔。小葉7~15枚,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公分到6公分,寬1公分至3公分;蝶形花黃白色,有短梗;莢果念珠狀,果皮肉質不裂;種子1至6枚,腎形,黑褐色。一般在七八月開花。由於生態環境不同,或人工選育改良品種,產生許多變種和變型;各地之異名有「槐、槐樹、守宮槐、槐花木、槐花樹、豆槐、金藥樹、國槐、白槐、細葉槐、金葉槐、護房樹、櫰、九連登、天豆、笨槐、刺槐、家槐、五葉槐、龍爪槐、堇花槐、毛葉槐、平安槐」等等,有些顯然是不同變種的分別名稱。

《荀子》書裡說「蘭槐之根是為芷(蘭槐的根就是白芷)」,反過來也可以說「白芷的枝葉就是蘭槐」;既然「蘭、槐、芷」是三種不同的植物,那麼「蘭槐之根是為芷」的「蘭槐」不是「蘭草、槐樹」二物並舉的雙音節語詞,而是兩字合稱一物的雙音節語詞,因為在荀子以前的典籍沒有「蘭槐」一詞,所以「蘭槐」可能是荀子自創的;可能是「白芷開的花顏色像槐樹的黃白色花,白芷枝葉部分的氣味像蘭草一樣芳香」,所以取名「「蘭槐」」。「蘭、槐」雖然還是並列關係,但是都不再是名詞,已經作形容詞,用來形容白芷地上部分的植株。唐代楊倞《荀子注》「蘭槐,香草;其根是為芷也。」把「蘭槐」視為一種「香草」的名字,但是「蘭槐」是怎樣的香草?我始終查不到;希望有格友能告訴我。我只知道「蘭槐」就是「白芷」地上部分的植株,所以把荀子的這句「蘭槐之根是為芷」轉成繞口令,作:

        我說一物真奇怪,芳香似蘭不是蘭,花色似槐不是槐;

        非蘭非槐根為芷,我就叫它是蘭槐。

「蘭槐之根是為芷」的「芷」是「白芷」,讀作「ㄓˇzhǐ」。

 

    《荀子·正論》「側載睪芷以養鼻」的前文說:「天子者埶(勢)至重而形至佚(逸),心至愉而志無所詘(屈),而形不為勞,尊無上矣。…衣被則…食飲則…居則…出門…乘大路(輅)趨越席以養安,側載睪芷以養鼻,…」說的是天子無故不出門,出門就有好大的陣仗。〈禮論〉篇說「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的前後文是:「天子大路(輅)越席,所以養體也;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所以養耳也;龍旗九斿,所以養信也;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也是說天子出門的「禮儀」、「規矩」,因為「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就是「側載睪芷以養鼻」,所以我們合併說明。

「側載睪芷以養鼻」就是:旁邊放著睪芷來調養鼻子。「載睪芷,所以養鼻也」就是說:大車上放著睪芷,是用來調養鼻子的。我們只談「睪芷」,至於《荀子》內容的全段、甚至整篇,可以上格友「臺灣道家(羅信)部落格http://blog.udn.com/twm168/72928232#ixzz64yJRKCs5」參觀拜讀,他曾介紹了整部《荀子》,〈正論〉〈禮論〉兩篇都在2016/09/03,〈勸學〉發表早一些,在2015/12/26。

    「側載睪芷以養鼻」楊倞《荀子注》:「睪芷,香草也。」這是從「養鼻」推論應該是香草,就把「睪芷」解釋為「香草也」,這樣推論得到的解釋不能告訴我們究竟是什麼香草;接著說:「已解上,於車上旁側載之,用以養鼻也。」這正是〈禮論〉篇所說「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而「已解上」所指的是〈正論〉篇「代睪而食」的注以解釋「睪」自了,「代睪而食」其下注文怎樣解釋「睪」呢?注文說:「睪未詳,蓋香草也。」

這是解釋「睪」,「睪」怎麼會是香草呢?下面提出兩種解釋。第一種說:「或曰睪讀為藳,即所謂蘭茝本也。」意思是說:第一種說法:「睪」就是「藳」的假借。這就是「蘭茝本也」。接著說:「或曰當為澤,澤蘭也。…睪傳寫誤,遺其水耳。」意思是說:第二種說法:「睪」是應該是「澤」,就是「澤蘭」…「睪」寫錯了,遺漏了「澤」旁邊的「水」。

第一種說法:「睪讀為藳」是經過「睪」是「皋」寫錯了,據王先謙(1842-1917A.D.)《荀子集解》的版本「代睪而食」下楊倞注文作「皋未詳,蓋香草也」,王先謙又引盧文弨(1717-1796A.D.)的說法說:「案正文睪本作皋,故注一云皋未詳,再云:皋當為藳,即所謂蘭茝藳本也。三云:當為澤,俗書澤字作水傍,皋傳寫誤,遺其水耳。」

看不懂古人寫的書就說「寫錯了」,然後改字;這是「大學者」的特權嗎?好,就算「睪」真的是「皋」寫錯了,然後「皋」是「藳」的假借;那麼「所謂蘭茝藳本也」要怎麼講?我只在張揖(字稚讓,三國時代魏國清河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在227年前後編寫的《博雅.釋草》找到「山茝,蔚香、藁本也」的記載,不知道「蘭茝藳本也」出自何處,怎麼一句「所謂蘭茝藳本也」就確定「藳」就是「藳本」,而張揖說「山茝」是「藳本」,也沒有說「藳本」是「蘭」,「藳本」是目前仍有人使用的藥材,與「蘭」無關;所以第一種說法:「『睪』就是『藳』的假借。這就是『蘭茝本也』」要證明「睪芷」就是「蘭芷」,我持保留的態度。

    第二種說法:「睪」是應該是「澤」,就是「澤蘭」的前半段「『睪』是應該是『澤』是對的,《說文解字》:「澤:光潤也。从水,睪聲」,形聲字「澤」以聲符「睪」為「初文」是可能的。後半段「『澤』就是『澤蘭』」似乎是把「澤蘭」簡稱「澤」;我們姑且認同「澤蘭」可以簡稱「澤」,但是「澤蘭」不是「蘭」,「澤蘭」是菊科(Asteraceae)澤蘭屬(Eupatorium)的藥用植物,何況「澤蘭」不能夠簡稱「澤」;第二種說法也不能證明「睪芷」就是「蘭芷」。

    既然楊倞的《荀子注》、王先謙的《荀子集解》所解釋的「睪芷」都不對,那麼「睪芷」是什麼?「睪芷」的「睪」又是什麼意思?「睪芷」的「睪」就是「澤」的初文,也是「澤」的假借字。「睪芷」就是「澤芷」;有些像《楚辭.離騷》的「辟芷」。

    應劭(153—196A.D.)在《風俗通義‧山澤》篇的「澤」自下引《詩.陳風.澤陂》的〈傳〉說:「《詩》云:『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傳》曰:『水草交厝,名之為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應劭於漢靈帝年間(168—189A.D.)擔任泰山太守,這本書大約完成於獻帝初年(?189—192A.D.),以考證歷代名物制度、風俗、傳聞為主。本條所引「毛詩」的「傳」不見於今本《詩經》,應該不是毛亨的《毛詩故訓傳》,對於「澤」的解釋,講得比《說文解字》好。解釋分兩段:第一段是本義「水草交厝,名之為澤」。第一段是引申義「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說文解字》「澤:光潤也」之下,段玉裁注「又水艸交厝曰澤」。不知是段玉裁與應劭所引《詩‧傳》作者靈犀相通,還是參考了《風俗通》,如果是後者則段玉裁引錄不完全。《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也都錄有「水草交雜」之本義。許慎在《說文解字》說「光潤也」其實是物品受水「澤」而發光的現像。「澤」解釋作「水草交雜」的地方以後,「澤芷」就可以說是「長在水草交雜之處的白芷」。

    憑什麼說白芷要長在水草交雜之處呢?《神農本草經》說:「白芷:味辛溫。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一名芳香。生川谷。」《神農本草經》雖然只收錄365種藥物,卻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典籍,成書於秦漢時期,應該是精心挑選過的,所以會收得不多不少的365種。因為古時候的藥草除了有心人特意栽培的以外,很多都是從大地現採現用的;所以本草經在說明藥性及用處以後,順便記載藥草生長的環境,以便需要者循著線索可以覓得藥物;「生川谷」就是「生長在河谷」,「河谷」是「下濕之地」,是「水艸交雜」的地方,就是「澤」,可見白芷可以在水艸交雜的河谷找到。

    宋朝羅願(1136-1184A.D.)的《爾雅翼》在「茝」條下說:「蓋茝今香白芷也,一物而多名:茝也、芷也、芳也、葯也、虈也、《説文》曰:『楚謂之蘺,晉謂之虈,齊謂之茝。』故離騷有辟芷、有芳芷、有白芷、有白茝、有芬香、有葯、有芳…芷出近道下濕地,處處有之。」因為羅願對植物頗有研究,對古書上白芷的異名也知道得很多,所以順便引錄以供參考;主要是「芷出近道下濕地,處處有之。」一句,說明白芷生在地勢「低下」土壤「潮濕」的道路邊,因為「下濕地」容易長草就變成「水艸交厝」,所以就是「澤」;我是根古人的記載說白芷會長在水草交雜之處的,所以荀子把它命名為「睪芷」。我們的格友「臺灣道家(羅信)部落格」把〈禮論〉的「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譯作「放置的各種香草,是滿足嗅覺需要的」是遵循楊倞的《荀子注》,而〈正論〉的「側載睪芷以養鼻」譯成「旁邊放置湖岸上生長的香草來調養鼻子」,就說得比楊倞、盧文弨、王先謙明確,「睪芷」是「岸上生長的香草」,讀作「ㄗㄜˊㄓˇzézhǐ」。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3105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