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字的音讀 (十三)
2019/08/23 22:00:46瀏覽390|回應4|推薦35

    字的音讀 (十三)

十一、「解」假借為「澥」音「ㄒ〡ㄝˋxiè」。

  《說文解字》「澥:郣澥,海之別也。从水,解聲。一說澥即澥谷也。」

   就《說文解字》的資料看,「澥」只作專有名詞,一個是本義「郣澥」,一個是假借義「澥谷」。不過目前都已不用,只有很少數讀古書的人會碰到它。

   「郣澥」是今日渤海的古名;在《漢書》裡所錄揚雄〈解謿〉就寫作「郣

    揚雄(53B.C.18A.D.)雖然口吃,卻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其《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打破主客問答的賦體而自成一格。又模仿《論語》作《法語》,仿照《周易》作《太玄》,以「玄」為宇宙萬物之根源。雖然這是他研究儒學的成果,可是《太玄》真的太玄了,沒人看也幾乎沒人看得懂,有人笑他淨寫些沒有用的東西,於是他寫了一篇〈解嘲〉作辯解。他說大漢盛世,人才濟濟,有「當塗者入青雲,失路者委溝渠,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譬若江湖之雀,勃解之鳥,乘雁集不為之多,雙鳧飛不為之少。」意思是說:現在是人才濟濟的盛世,當權的人,即青雲直上,而落拓的人,則棄於溝渠。早上掌權就能成為卿相,晚上失勢就會變成匹夫。就像江湖上的雀群,也像渤海上的鳥隻,四隻大雁加入不會覺察增多,兩隻野鴨飛走也看不出減少。我們取證的是「勃解」的「」,這是根據《漢書‧揚雄傳》所錄〈解謿〉之文;有些版本則作「江湖之崖,渤澥之島」,古書有傳鈔、翻刻的問題,其是非曲直很難論斷,很難說清楚,我們要說的只是《漢書》的〈揚雄傳〉裡用假借字的勃解」讀作「ㄅㄛˊㄒ〡ㄝˋ xiè」,至於作「澥」或「渤澥」的也都讀作「ㄅㄛˊㄒ〡ㄝˋ xiè」。

    司馬相如(?179117B.C.)的〈子虛賦〉有「且齊東陼巨海,南有瑯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浮勃澥,游孟諸,邪與肅慎為鄰,右以湯谷為界,秋田乎青丘,傍偟乎海外,吞若雲夢者八九,其於胸中曾不蔕芥。」用的是「勃澥」,《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所錄〈子虛賦〉也是「勃澥」,有人說「可能是後人傳鈔翻刻改字」,但是古書傳鈔、翻刻的問題太難論斷了,除非有更多的證據,否則也不能否定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裡本來就作「勃澥」。

    既然《說文解字》有「澥」字,則西元一世紀「」字已出現是可以肯定的;至於甚麼時候出現「澥」字,是一個可以寫成專文的嚴肅題材,留待有心人去論證吧!

    《說文解字》「澥」字有「澥谷」之義,這能是:未造「嶰、澥」以前,「澥谷」寫作「解谷」;有了「澥」字以後,因為「、澥」兩字同音,所以又有人把「嶰谷」的「」假借作「澥」字寫作「澥」。至於何為「嶰谷」?我們在「」字裡說。

    現今北平方言「加水使糊狀物變稀」的「」字與渤海古名的」是「造字重形」,兩字字形相同純屬巧合;彼此的音、義毫無關係,只有字形、字音恰巧相同而已。

十二、「解」假借為「嶰」音「ㄒ〡ㄝˋxiè」。

  「嶰」字《說文》不錄。

    始見於《龍龕手鑑》作「加買反(今讀ㄐ〡ㄝˇjiě),谷名」。按「谷名」就是指「嶰谷」的專名,《龍龕手鑑》讀作「ㄐ〡ㄝˇㄍㄨˇjiě

  《玉篇》作「胡買切(今讀ㄒ〡ㄝˋxiè),山不相連也」。按「山不相連也」就是指山與山的中間,是「山谷、山澗」,沒有指明那個山谷或山澗,可以視為通名;例如:范曄398445B.C.的《後漢書.卷60上.馬融列傳》:「冒<木猒>柘,槎棘枳,窮浚谷,底幽嶰,暴斥虎,搏狂兕,獄<制齒>熊,抾封狶。」唐李賢(即章懷太子654684B.C.)等注:「嶰:謂山澗也。」「幽嶰」就是「幽深的山谷」,把「嶰」視作普通名詞。

    《廣韻》作「山澗間,又嶰谷名;案漢書只作解谷。胡買切(今讀ㄒ〡ㄝˋxiè)」。《廣韻》把《玉篇》的通名與《龍龕手鑑》的專名併為一音。

    《集韻》收兩音兩義,「上聲.十二蟹.下買切(今讀ㄒ〡ㄝˋxiè)」作「山澗」;「去聲.十五卦.居隘切(今讀ㄐ〡ㄝˋjiè)」作「山名」。《集韻》的兩音兩義是保留《玉篇》、《廣韻》的通名「下買切,山澗」,另收新音義「居隘切,山名」。我查不到「嶰山」或「嶰※山」、「※嶰山」在哪裡,總不能隨便替一個小山丘取名「嶰山」就說「嶰」是山名吧!如果根據《文選》劉良注,那就必須仔細考慮了。前面我們在「解」字的音讀(十三)引證過左思的<吳都賦>,「解署棊布」之下注的「劉曰」是李善注所引用的「西晉劉逵」並不是唐人劉良,而唐人劉良注說:「嶰谷,山名,生美竹。」我找不到「嶰谷山」,所以《集韻》根據「从山者必為山名」的條例解釋「嶰」作山名以後《類篇》鈔《集韻》「嶰,山名。」《康熙字典》說小山別大山曰嶰」、《漢語大字典》引《集韻》「山名」,都有待商榷。 我們會碰到「嶰」字的人很少,萬一碰到就接受《廣韻》的音注把通名與專名併為一音都讀作「ㄒ〡ㄝˋxiè」。

    嶰谷」在哪裡?根據記載是在「崑崙之陰」,我不知道崑崙山的北麓還有沒有「嶰谷」或「澥谷」?古時候那裏產竹子,現在還有竹子嗎為什麼所產的竹子中空部分長得厚薄均勻?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是我現在卻要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不如有各地的好格友」,希望到過崑崙山的朋友,或是住在崑崙山下的塔里木盆地或柴達木盆地的朋友,提供我們有關「嶰谷」的訊息。

    班固(3292A.D.)的《漢書‧律曆志》有一段記載黃帝取竹於「嶰谷」的傳說:「黃帝使泠綸,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解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漢書》是正史,資料應該可靠,可是「取竹之解谷生」實在難解。而應劭(?153—196A.D.)的《風俗通義‧聲音序》則謂:「皇帝使伶倫自大廈之西,崑崙之陰,取竹於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而吹之,以為黃鐘之管。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風俗通義》是學術著作,應該有足夠的可信度,但是「生其竅厚均者」亦不可解。不得已找到劉向(776B.C.)的《說苑·脩文》說:「黃帝詔伶倫作為音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崑崙之陰,取竹於嶰谷,以生竅厚薄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九寸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雖然取竹的人有「泠綸、伶倫」的不同,取竹的路線有「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大廈之西崑崙之陰、大夏之西崑崙之陰」的不同,取竹的地點有「解谷、嶰谷」的不同;但是終於把黃帝取竹的故事搞清楚了(我讀古書就是這樣讀:這本看不懂找別本)。我們找這段故事的目的在證明「解」假借為「嶰」,最早的劉向《說苑》作「嶰谷」,班固的《漢書》作「解谷」,最晚的應劭《風俗通義》作「嶰谷」,根據《說文》不錄「嶰」字判斷,《漢書》、《風俗通義》都合理,劉向《說苑》的「嶰谷」可能被改字了;但是要說西元一世紀沒有「嶰」字,只有《漢書》沒有「嶰」假借作「解谷」、《說文》未收「嶰」字兩個證據仍嫌不夠。

    以目前的資料,我們只能說:「嶰谷」的「嶰」最早用假借字「解」,寫作「解谷」;西元一世紀「澥」字出現以後,有人用「澥」作「嶰谷」的假借字寫作「澥谷」,見錄於《說文解字》。「解谷、澥谷、嶰谷」三種不同的寫法都讀作「ㄒ〡ㄝˋㄍㄨˇxiè gǔ」。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28754304

 回應文章

月光邊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28 10:20

先生平安

幫您問了

無論是新疆或者崑崙山

現在情況都不適合生長竹子

非女(jangjnan) 於 2019-08-28 21:09 回覆:

謝謝你!

黃帝是傳說中遠古時期的人物

距離今天約五千年了,

他取竹於「嶰穀」的傳說,

可能是靠不住的。

謝謝你提供寶貴的資料!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25 09:54
我想,如今是電子時代,網站時代。網路用途奧妙無窮,僅僅是將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電子化,放到網上,任人查閱,雖然方便無比、功德無量,然似非盡善盡美。如先生所言,書中難免有錯。將原文放到網上,未加更正,則錯誤一直延續不斷,非所宜。最好是建個類似維基的網站,一字一頁,先將古今所有關於該字的注釋列出,再列出已知之錯誤,最後列出更正,這才是現代字典該有的氣魄。
非女(jangjnan) 於 2019-08-25 11:40 回覆:

您的高見真正高,

如果有那樣的網站,

我願獻此餘生為馬前卒;

如果沒有那樣的網站,

我也會繼續默默的耕耘。

謝謝一再給我鼓勵,

由衷的感謝!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8/24 10:49
一個解字足以寫一篇論文。閤下學識之淵博,令人佩服不己。
非女(jangjnan) 於 2019-08-24 14:01 回覆:

謝謝光臨!

「解」字涉及的資料太多,

《集韻》《康熙字典》都有錯,

真讓人耽心以訛傳訛的惡果!

恐怕必須全面寫出草稿再重整,

才有深入淺出的可能了。

這過程要感謝大家的不嫌棄,

使我有足夠的力氣繼續下去。

初步的草稿快完成了。

謝謝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