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宜蘭蘇澳】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參訪
2014/12/22 15:39:57瀏覽3022|回應0|推薦19

從事土木工程到現在剛滿26年,雖說主要是以工程測量為主,然而測量為工程之始,了解工程的內容與細節,才能讓測量在土木工程發揮最大的效果。

蘇花公路的歷史可追溯至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之後,滿清政府開始注意到台灣的戰略位置重要性,對台灣的治理轉趨積極。為了安撫台灣東部原住民以及鞏固邊防,欽差大臣沈葆楨派台灣道夏獻綸以及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開闢蘇澳到花蓮的道路,號稱「北路」,也就是現在所稱的蘇花古道。北路修築完成後,因為首尾難以兼顧,政府開山撫蕃與原住民勢必有不少衝突,蘇花古道的管理就慢慢的荒廢。直到1916年,日本人開設臨海道路,1925年更拓寬道路讓車輛通行,這條臨海道路也就是蘇花公路的前身。由於這段路最窄的地方只有3.5公尺,道路曲率半徑最小處僅有15公尺,1980年之後開始逐步拓寬,1990年之後雙向通車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之後簡稱蘇花改)一直是受到相當高度重視與關切的公共工程,1990年拓寬為雙向通車之後,由於地形的關係,蘇花公路時常遇到崩塌、坍方的狀況,蘇花公路面臨另一波改善的計畫。一開始是要將這段路納入環島高速網,並稱之為蘇花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必須構築大量的長隧道,地質狀況與環境影響評估又與國道5號的雪山隧道類似,環保團體對此頗多質疑。但同時花東地區民眾認為,花蓮以北應該要有一條讓民眾安全回家的道路,兩方頗有僵持。

然而蘇花公路的亟需改善是事實,交通部為回應花東民眾「安全回家的路」的訴求,以社會正義的觀點切入,同時兼顧「環境保護」的理念,將蘇花改分為三個路段進行改善工程。

  1. 蘇澳至東澳段,因道路線形不佳容易肇事而納入改善路段,也稱為A段,共分為3個標,計有白米景觀橋、永樂高架橋、東澳北溪河川橋、蘇澳隧道、東澳隧道、東岳隧道等主體工程,合計約9.7公里。
  2. 南澳至和平段,因落石坍方阻斷頻繁而納入改善路段,也稱為B段,分為4個標,計有南澳北溪橋、武塔橋、南澳南溪橋、鼓音橋、漢本高架橋、和平溪橋、武塔隧道、觀音隧道、谷風隧道等主體工程,合計約20公里。其中觀音隧道長約7.9公里,谷風隧道長約4.6公里,兩者僅有60公尺長的鼓音橋銜接,總長度接近雪山隧道,屬於施工難度較高的區域。
  3. 和中至大清水段,因路基狹窄且常有落石坍方而納入改善路段,也稱為C段,分為2個標,計有和中橋、清水溪橋、中仁隧道、仁水隧道等主體工程,合計約9.1公里。

至於東澳至南澳段,部分路段已經截彎取直,且部分改善工程仍在進行,和平到和中段的路段平順,且已有短隧道銜接,不納入蘇花改的範圍。蘇花改的改善長度約38.8公里,其中隧道段就有23.8公里,施工難度高,也是蘇花改能否順利完工的重要因素。

此行的工程參訪,是以A段的A-1標與A-2標為主。A-1標的參訪重點為白米景觀橋,兼顧河川治理、橋樑施工技術以及在地人文與景觀訴求,採用白米造型雙橋塔、外雙索面、波形鋼腹鈑之脊背橋,單一主跨距150公尺,兩端跨距各95公尺,合計340公尺,雙塔高則有56公尺,詳見中興工程顧問社台9線蘇花公路白米景觀橋論文。

A-2標路線北端銜接永樂高架橋(A-1標),於臺鐵永樂車站南側以東澳隧道貫穿東澳嶺(標高820.7公尺),南端於東澳北溪支流左岸(北側)出露銜接東澳北溪河川橋(A-3標)。東澳隧道長約3.4公里,採雙孔單車道配置,通過之地層岩性主要為板岩、變質砂岩、片岩、夾部分大理岩及角閃岩。東澳隧道採南北口同時施工,北口地質較為破碎,採破碎機具挖掘進行。南口地質相對堅硬,採取鑽炸法施工。由於經過密集剪裂帶以及斷層,雖然3.4公里的隧道長度在蘇花改工程並不算特別長,然而施工難度高,是蘇花改能否如期通車的要徑。東澳隧道預計2016年完工,通車後由蘇澳到東澳,可由現行的30分鐘縮短為10分鐘。

1.不確定是否為東澳的空軍雷達站。

2.工程車輛離開工地必須經過清洗才不會污染路面,是說用全自動感應,不知道的人不慎誤入,當場就可以好好洗個澡了。

3.白米景觀橋的下半部結構。

4.東澳隧道北口。

5.工程簡報。我個人對於隧道比較有興趣,大概只有這裡聽得最專心。

6.其實我還蠻想進去隧道裡面看看,最好是能夠直接跟現場工作人員交換心得,可惜安排參訪的時間有限,就拍張到此一遊照吧。有高工同學在這個工地,有機會再找同學帶路。

7.右方構築中的是永樂高架橋。

工地的參訪結束之後,我們回到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先到多媒體視聽室看一段介紹蘇花改的影片介紹,接著到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展示館。這個展示館做得很用心,底下先看一段影片。

多媒體視聽室裡面有三個大螢幕,配置在中間與兩旁。一般的影片介紹只會使用中間的螢幕,動態的介紹則以中間的螢幕當做我們開車時正前方的視角,兩旁的螢幕則是車窗外的視野,相當具有動態感。

8.多媒體視聽室。

9.動態展示。

10.模擬蘇花改通車後的緊急狀況模擬。

11.慢速快門拍起來還真有動態感。

至於蘇花改工程展示館大致上分為A、B兩大區塊,兩大區塊各有三個主題。A區的主題為大地的生態、大地的子民、蘇花公路:回顧過去,B區的主題為模範工程執行策略、新時代的工程技術、自然永續:環境生態保育及永續工程。

12.展示館一景。

12.前面說的白米景觀橋,相片右上方就是完工後大致上的樣貌。

13.介紹蘇花地區的生態以及蘇花公路改善計畫的緣起,展示館有導覽員解說。

14.文字牆表現訴求,此外也有一些居民與環團人士的現身說法。

15.非常炫的3D立體模型,山脈稜線與海洋的色彩是由上方多部投影機投射下來,相當逼真。

16.橋樑工程模型,這一段主要是白米景觀橋所使用的部份。

17.這一區專門介紹橋樑工程。

18.隧道完成的斷面,有兩個重點可看。由於蘇花改的隧道因為地質的關係沒有設置通風豎井,所以設計複合型點排式通風系統,未來每350公尺開一處四米乘六米通風口,可迅速由隧道上方排煙,熱釋放率是雪山隧道的三倍多,隧道模型上方就是作為排風使用。另一個重點是下方,蘇花改完工之後,每邊仍然只設一條主線車道,以配合完工後與原有蘇花公路的車流。

19.由北往南看的模型。

20.蘇花改終點,清水斷崖附近。

21.工程解說。

22.工程進度的即時影像系統。

23.以往人員進出隧道是在入口處翻轉名牌,蘇花改利用RFID技術掃描進入隧道工作人員的感應器,隧道內每500公尺設置一個RFID訊號發射器,透過電腦很快就能知道目前進入隧道的工作人員有哪些,還有這些工作人員所在的隧道區間。

24.整個3D模型是由上方的投影機打上影像,展示區有各式自導解說電腦,比方說需要知道某條隧道的位置,就可以由這些自導式設備的投影機,將隧道位置投影在模型上,可以更清楚了解工程概要。

25.漢本遺址與武塔遺址。儘管有文獻指出,蘇花改工區沿線有清朝的營盤址、清水遺址、武塔遺址、東澳遺址等等,從我們所知道的南島語系,到清朝官兵行軍的古道,這裡有著千年來的歷史遺跡。蘇花改探勘之初,並沒有發現到漢本遺址。漢本遺址的重要性有兩項,一個是沒有想到這個遺址是在山坡地而非谷地,在這個一邊是海岸一邊是高山的地形,原本以為應該少人居住,卻沒想到在這裡發現了三公尺深的文化層,因此漢本遺址確定了東海岸北部南島語系族群遷徙路線。另一個重要性則是因為工程的關係,這裡只能進行遺址搶救,無法現地保存。還好蘇花改當下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立即停工,主動保護文化遺址,讓文化資產上的損失降到最低。

26.自然生態保育展示區。

27.為降低蘇花改造成的生態衝擊,設置了生物通道、蝙蝠居、鳥巢箱等等。

無論從施工技術與障礙克服、文化遺址的搶救,以及兼顧降低生態衝擊,蘇花改可堪稱是國內公共工程的典範,經過這次參訪,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用心。

要參訪蘇花改工程展示館,目前接受10-30人團體預約,且可接受7-60天的線上預約。蘇花改預計2018年全線通車,當中有相當豐富的資訊,相當值得前來。

蘇花改展示館參訪預約連結,請點我

需仁.2014/12/22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c3158&aid=19768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