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新竹縣横山華嚴寺2018年3月14日(周三)住持聖境法師心靈早課 : (學佛的法益之110)
2018/03/14 08:09:07瀏覽199|回應0|推薦1

本師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2千5百60餘年前,是當時尼泊爾王的太子,佛陀覺悟到生命是一種永無窮盡的鬥爭與痛苦,於是放下捨棄皇宮的尊榮權貴,和一切天人的物質享受,全心全意追尋脱離娑婆世間的苦厄出離,讓所有的人民都能得到祥和幸福的真理。

佛陀經過了6年的雪山苦修,终於在菩提樹下,金剛寶座上,放下一切向心外追尋的思路,轉而向自己的内在去淨心覺照,才覺知領悟了「苦空無常」的生命實相。 至此,於是開始展開了人間救贖的工作,而奉獻了一生的生命,到處去宣揚「離苦得樂」與「眾生平等」的教義。

這一個時期的佛教,是以佛陀一生行化的身體行為、口語助人、和無私利他的意念,來弘法辦道,當時並没有任何組織、也沒有任何經典和律儀,完全以佛陀的行誼,為一切學習的準則,故稱之為「根本佛教」。

當佛陀圓寂入滅後,所有的各處弟子們,開始聚集記錄佛陀一生行化的言行,逐漸收集成文獻,而形成三藏12部經典,大家繼承佛陀的衣缽與大悲誓願,繼續弘揚佛陀的思想,也逐漸出現了團體與組織化的弘法辦道工作,更制定出團體的戒律守則,這個時期的佛教約在佛陀圓寂後一百多年之間,稱之為「原始佛教」。

後來佛教教團組織逐漸龐大,意識概念也開始產生紛歧,自然樹大分枝,分裂成許多的派別。於是又進行第二次的重整佛經,各宗各派皆獨立發展,這是在佛陀圓寂後3百年~7百年間的事,稱之為「部派佛教」,所有各宗各派教團完全進入組織化。 當時印度許多源於古吠陀文學的資料,也已被賦予新義,並以社會公益福利為傳教宗旨,並強調在幫助他人過程中,印証自己本自具足的成熟心性,以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去利濟眾生,讓自己與他人皆能清淨解脱、度一切苦厄,這個時期稱之為「大乘佛教」。(未完待續) (文圖 :終於完成綠竹區的整理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uayen&aid=11106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