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消/失/的/聚/落/---小/粗/坑
2017/02/02 11:45:12瀏覽1599|回應0|推薦43

消失聚落---小粗坑

我們跨越基隆河的老橋老橋旁的拱型新橋即將完工正在作最後的整理工作,這座雄偉的鋼骨大橋和臺灣其他的鋼骨大橋,在造形上極為相似,但卻與周邊的煤鄉地景極不協調,名為「介壽橋」正對面,豎立一座具有文史價值的紀念1920年(大正9年)侯硐火車站設立及通車後,為方便九芎橋及侯硐兩庄居民進出火車站,於基隆河上架設簡易鐵製橋樑,後因礦業迅速發展交通需求,由國民政府及瑞三公司合資改建水泥橋,民國5010月省主席周至柔建橋時設置「介壽橋紀念參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不屑一條街屋兩樣的風情......................

左轉侯硐路,街旁舊有的石頭厝,已經改建為停車場,「侯硐」石柱門內的侯硐街路段社區,是屬於侯硐社區,以光復初期建築物瑞三宿舍、福利餐廳、侯硐街屋,以及更早時期的承德宮,形成一個「煤鄉」聚落,近十年起了些許的變化。接續就是九芎橋路,九芎橋路段是屬於弓橋社區,距離猴硐侯硐車站較遠,斷垣殘壁的住屋內已是雜草叢生,仍然保留著煤鄉聚落原貌。

尖叫小粗坑古道南口出發......................

路過新北市瑞芳區猴硐國民小學不遠,就是小粗坑古道入口處入口處有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設立小粗坑古道路線圖」,根據路線圖與實際登山的親身體驗,「小粗坑古道」自登山口到頌德公園,全長2.5公里,應分為三個路段(圖),登山口到小粗坑聚落聚落到小粗坑山鞍部鞍部到頌德公園,三個登山路段有不同的體驗

從小粗坑古道入口處到登山口,還有一小段柏油路,抵達登山口的空地後,見周邊的大、小粗坑圍繞,心理捉摸 : 將面臨近400公尺高的石階步道。跨越兩座鐵橋轉往小 路(圖),便是1929年(昭和4年)日治時期興建的福德宮小粗坑古道連接九份與侯硐,採金礦的先民們為感念土地公保佑,興建這座具有精緻雕塑的福德宮,供奉石雕土地公神像(註一),祈求能夠早日挖到金礦

尷尬小粗坑聚落斷垣殘壁......................

重新整建過的石階步道盤旋向上層層的步道是經過鑿刻的石塊鋪成,為防止登山時不小心滑倒,由登山口到小粗坑聚落,全850公尺石階步道,面臨挑戰反而是長滿青苔的石塊。小粗坑聚落受到三面環山的護佑,躲避來自東北季風的侵襲,但免不了潮濕的空氣,促使樹幹與磚石均佈滿青苔鼎盛時期小粗坑住民曾多達兩百餘人,現今除兩棟完整的石頭厝外(圖),其他的厝屋僅剩埋藏在綠色山林之中的斷垣殘壁。

害羞藏身在樹林裡的教室......................

日治到光復初期,侯硐國民小學小粗坑分班始終與小粗坑聚落共存,簡單的石牆內,尚留有一座教室、升旗桿基座教室內留有陰刻「德至寶堪求」的一塊石碑,在校門口發現古早時期學童在石階上刻畫的棋盤,這可能是唯二保存的文化史蹟(圖)重新整建過的小粗坑古道工程,僅僅在狹小的校園內設立解說牌及座椅,屋頂塌落的教室早已埋藏在茂密的樹林裡。

1940年日治時期成立大粗坑小粗坑、三貂角、瑞三國語講習所,名為硐國民公學校,位於大粗坑溪口興建校舍、舉行開學典禮。小粗坑講習所原為鐵皮覆蓋的平房,也是村民的集會所,臺灣光復後,民國38年正式成立大山分校小粗坑分班,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奉命改制為猴硐國民小學(參閱猴硐國小校史);隨著金礦枯竭緣故大、小粗坑居民為相繼離去謀生路 67年侯硐國民小學裁廢大粗坑大山分校及小粗坑分班,期間大約培育了十二屆的畢業生。

啜泣小粗坑古道最艱難處........................

離開小粗坑聚落遺址,便是垂直向上的步道為了防止石階濕滑,以木板圍石子的方式設置為台階(圖)台階步道的至高處是「山神廟」,相對於福德宮精緻程度,山神廟顯的十分簡樸些,廟身的兩側刻著「山貯黃金歸大德,神留至寶濟群黎」對聯(圖),成為這段「黃金古道」最佳的歷史見證。

解說牌更說明當時的歷史背景 :「日本當局自1895接收臺灣後,為遂行其殖民統治,除陸陸續續興建神社外,並嚴格禁止臺人供奉傳統神明,但為適應礦區的特殊需求,讓礦工在高危險的地下礦坑安心工作,對與其國既有的山神崇拜相近的龍神、土地公信仰,則採取較為寬鬆的政策

懷疑關於頌德公園的故事........................

從「山神廟」到達小粗坑山鞍部步道,位於接近山頂的周邊步道邊的岩壁設有拉繩,可以用手抓牢,防止滑倒(圖),從林木之間,俯覽北迴鐵路與基隆河谷,走完不到百公尺的繩索步道,抵達小粗坑山鞍部,眼前出現雲霧飄渺中的基隆山(圖),從鞍部到達九份輕便路,大多是木棧步道;位於輕便路上的頌德公園」,是1917顏家管理階層與文人為顏雲年所立的頌德碑顏家曾是臺灣近代五大家族之一(註二)顏家與九份地區開採煤金歷史更是息相

顏雲年1874~1923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生於基隆堡瑞芳(今新北市瑞芳區),1897年與日本人的良好關係的顏雲年,向臺灣總督府申請採礦權,1914年獲自藤田組取得礦山經營權後,實行開放採礦,與包租者分享利潤,並照顧礦工生活,贏得人們的尊敬。

1918年顏家與藤田組合資成立臺北炭礦株式會社,1920年顏家與其他合夥人將臺北炭礦株式會社改組為臺陽礦業株式會社,光復後改組為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臺陽公司在經年的虧損之下,終於宣告停止採礦,結束黑金(煤)與黃金(金礦)的開採歲月(詳見相關網頁)。

………………………………………………………………………註一 : 2012926 日聯合報刊載瑞芳土地公被偷,中秋節無神可拜瑞芳區小粗坑古道上的山神廟和福德宮,相繼傳出供奉的石雕土地公神像遭竊912 日村民發現小粗坑古道上,供奉的石雕土地公像不翼而飛,村民報警處理

註二 : 臺灣近代有五大家族,即是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高雄陳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其中林與陳家興於清代的拓墾與製糖等事業,辜家與顏家興起於日治時期的鹽務與礦務等事業,均與當時的政府保持良好的政商關係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pc88888&aid=907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