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你終於明白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時,便是自我負責的時刻到了!
2017/04/25 13:49:46瀏覽27396|回應0|推薦5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大四的阿胡(化名)因為一再地情緒失控,伴隨著爆怒與衝動行為,把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終於在幾位高中好友的勸說下,去掛了醫院精神科,被醫師轉介心理諮商。

在心理諮商中,諮商心理師帶著阿胡自我探索,並學習安頓情緒的方式。幾週後,阿胡覺得自己穩定多了,也漸漸恢復能量。同時,阿胡開始對自己長期以來的行為模式感到好奇,究竟是受到什麼影響,而成為現在的自己?

在諮商心理師的建議之下,阿胡自行自費參加一場坊間兼具治療性與成長性的心理課程。


重新審視那些不想再面對的童年時光

課程中有很大部分在探討家庭互動議題,講師運用幾個技巧幫助學員自我探索。突然間,阿胡內在湧現了強烈的情緒,一股悲憤、沮喪、無奈與無力交織的複雜感受,卡在胸膛與喉嚨,難以釋放。

「告訴我,你現在有什麼感覺?」講師似乎發現阿胡的狀況,前來關切。

「我覺得很不舒服。我感到很生氣,又有著無力感,我很想哭。」阿胡邊說,眼淚邊掉了出來。

「好,深呼吸,放輕鬆。告訴我,你的腦海中浮現了什麼影像?是否看到什麼畫面?」講師繼續引導阿胡探索著。

「很昏暗、很昏暗……,我看到我的父親…..」。阿胡停了一下,講師溫暖地鼓勵著阿胡繼續說:「還有,我母親在哭……

「我看到我父親夜晚喝醉酒,回到家,毆打我的母親,我和我母親抱在一起痛哭……」阿胡邊說邊發抖。

阿胡描述的是國小時家中時常上演的場景。做生意失敗的父親,有嚴重的酒癮,每晚總是醉醺醺地回到家,並不時對母親拳腳相向。生為獨子的阿胡想要保護母親,卻總是無能為力。只能在父親施暴停歇後,抱著母親,安慰受了傷且淚流滿面的母親。

國中之後,父親過世了。阿胡與母親相依為命,家裡倒也平靜了一陣子。然而,阿胡卻發現母親極度缺乏安全感。尤其對於阿胡,大小事情都要一再過問,一再確認。阿胡的未來發展,母親也干涉頗多。阿胡雖然覺得壓力很大,與母親偶有爭執,但也總是順著母親,盡可能讓母親放心。


真相大白—發現問題來自於原生家庭

這一次探索原生家庭的經驗,令阿胡相當震驚。一直以來,自己時常沒來由的情緒失控,與一再循環的自我挫敗模式,似乎慢慢找到原因了。

原來,自己一直透過當個乖孩子,扮演著照顧母親的角色。總是盡可能滿足母親的需求,而犧牲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總是試圖表現得讓母親放心,而壓抑自己的喜好、興趣與冒險心情。

原來,自己一再失控的爆怒情緒與衝動個性,是不自覺地複製了父親在因應挫敗時的行為模式。而在每次情緒失控後便感到懊惱不已,自責之下又累加了更多憤怒,接著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

原來,自己面對未來與挑戰時的無力感,來自於總是無法真正做自己。長期以來,母親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透過各種情緒勒索的形式隱隱地控制著自己,而自己又對母親有著深深的愧疚與不捨,做什麼決定總要顧慮著母親。

原來,那些不被接受的自我放逐與自我破壞,來自於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內心深處的自我否定,讓自己在期待未能滿足、目標未能達成時,便自我放棄,用擺爛、退縮、拒絕面對、放棄學習與沈迷網路等方式,去驗證內心裡最不想面對的真相——我是一文不值的。


因為懂了,所以無需再自責

看懂了這一切,阿胡感到較為釋懷。他知道,他不再需要自我責備,因為錯不在自己,是原生家庭的紛紛擾擾,而使他成了現在的模樣。

心理課程結束後,阿胡回到南部的家一趟,把長久以來的委屈與怨恨,一股腦兒地發洩給母親。在與母親的口角爭執中,阿胡對著母親怒吼:「我現在會這樣,都是你們害的!」又說:「我真的很倒楣,生在這樣的家庭中!」從那天起,每當阿胡生活不順遂、心情不佳時,便會在心裡告訴自己:「是我的家庭害我變成這樣的,不是我的錯。」

往後,阿胡便很少回家,也很少與母親聯繫。阿胡的失序行為雖有改善,但卻仍然每天渾渾噩噩,面為未來的態度消極,但也不願意多想……

阿胡的例子,並不少見。


找個可以怪罪對象,因為還無法為自己負責

心理課程中的探索成功地幫助阿胡看清楚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些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的來源,在恍然大悟之後,終於不再需要自我責備。然而,阿胡也順理成章地把童年的家庭經驗當作自己的生活始終不如意的藉口。

常常,當我們遭遇挫折困頓時,若有個怪罪的對象,便不需要為自己負責。心裡雖然會好過一些,但是情況仍然沒有改善。

我們確實都受到過去的影響。小時候,我們沒得選擇,只能無力地在家庭風暴中載浮載沈。長大了,當我們有能力脫離家庭的束縛,開始過著嶄新的人生時,許多人卻還把自己困在一個自己為自己打造的牢籠中,並且不斷地說:「都是你們害我走不出來的!」。

看看生活周遭,有許多人,總是抱怨自己的身世坎坷、遇人不淑,把自己放到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上,弄到身旁的人受不了這股「負能量」而紛紛離去。也有許多人,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尋求心理協助,情緒獲得短暫的釋放後,問題依舊,就是不願意透過行動在生活中做出改變。

他們難道沒看懂自己究竟怎麼了嗎?其實都懂。然而,「看懂」只是個開端,問題是,他們還沒有為自己負起責任呀!


人生是你自己的,只有自己能負責

任何形式的心理療癒,常能幫助人們看清自己的困擾與行為模式的來源。深度的覺察有助於人們脫離未知的焦慮,增加對自己行為的掌控感。然而,如果只是把造成困擾的原因做為人生卡關的藉口,而有個持續怪罪的對象,就可惜了這份覺察的意義,你的人生仍然在原地打轉。

是的,阿胡的改變才剛要開始。阿胡需要體認的是,人生而有其價值,儘管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或肯定,仍然可以由自己肯定自己。

阿胡或許該好好地去欣賞自己,究竟,自己是如何有力量度過那段恐懼不安的慘澹歲月?自己是如何在百般不願下,仍然體貼地照顧母親?自己是如何在狀況最糟時,願意面對問題而幫助自己接受協助?

當他能見證自己身上有著不平凡的資源,同時轉化與運用這些資源時,他將更有力量繼續往前走。

面對家人,阿胡需要的,是深度理解父母的局限—父母也有自己難以言喻的故事;試著理解與體會,即使自己身在一個紛擾不斷的家庭中,仍然有著來自家人的愛。

阿胡需要的不是把家人當作怪罪的對象,而是思考如何與家人和解;不是期待家人改變,而是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人生活好;不是與原生家庭失去連結,而是找到連結得更舒服、自在的方式。

--

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得了你。任何形式的心理協助都是幫助一個人開啟自助的過程,你終究得靠你自己,為自己負起責任,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不是別人的。

(本文撰寫於2017年4月25日,文中案例為虛構)


作者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

演講/課程/工作坊邀約申請連結:https://goo.gl/FxHc7i

E-mail:heng711@hotmail.com

FB粉絲專頁:陳志恆 / 陪孩子走一段學習路(https://www.facebook.com/ALguidance

最新力作《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新書上市中!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ng711&aid=10139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