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澳門自由行8--議事亭前地
2013/11/24 11:46:02瀏覽754|回應0|推薦9

從民政總署大樓對望過去即是議事亭前地

2013.4.2

走出民政總署大樓後,對面就是廣場也是著名的澳門歷史城區帶-議事亭前地,地面積為3700平方米,整個廣場路面由碎石子舖就,組成波浪形的圖案。沿著地上的波浪碎石路線走,可以發現成這前寬後窄漏斗形前地裡,兩側建築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議事亭前地因地處議事亭(澳門市政廳前身)而命名,上世紀70 年代,廣場中央新建一座噴水池,本地居民就俗稱“噴水池”。至今仍就是澳門的市中心,許多節日慶祝活動都在此舉行。


議事亭前地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也就是你同時可以選擇逛古蹟或者是逛名牌商店從事吃喝玩樂之事亦可。實在很難想像兩者之間的並存事實,在台灣要不拆掉成百貨大樓豪宅,要不就讓古蹟晾著傾頹,很少有類像議事亭前地可以讓人傻傻分不清究竟是古蹟還是商業用途的建築。另外一個想法是不是因為屬葡式的歐陸建築風格的異國色彩才讓以古蹟保留下來呢?還是因為是政府機關中心所在地才得以倖存呢?

碎石路一直延伸到板樟堂前地


如何逛議事亭前地,若在新馬站下後,可以先逛民政總署大樓(但圖書館下午1點才開),再來逛議事亭前地及兩旁建築,旅遊局、郵政局和仁慈堂,再沿著碎石路一直延伸到板樟堂前地聖母玫瑰堂和大三巴牌坊前區,不過因為盤算錯誤,沒想到在大三巴牌坊幾個歷史區竟然讓我回不去了,甚至差點搭不到公車。


議事亭前地


噴水池、天球儀

目前前地可看到的就是噴水池、天球儀,聽說之前為美士基打銅像、牌樓(看著維基描述的政治八卦實在有趣〔1〕),在維基讀到關於噴水池週邊描述,當時前地是有汽車通行,而池只是路中央的分隔島之類,而且噴水池造型也長得不太一樣〔2,3〕


80年代末在前地設立數個大型植物水泥躉,內種熱帶植物,四邊設有橫椅以分隔噴水池前後,因當時只有噴水池周邊小部分地區屬不准行車之地,從噴水池至郵政總局門前仍需過馬路。至90年代之前,該處仍是人力三輪車的其中一個認可停泊處;在1993年年中起前地進行半年之重整,格局成現在的面貌。


圓形地凹陷處有數個同心圓石階,噴水池中央放置一個正立之天球儀(代表葡人航海遠征之象徵),其上標有黃道赤道銅環,而秋分點正對著市政廳大樓。噴水池池底置有數十個白燈泡,晚上亮燈,以不同燈光向上噴水表演。整個前地舖設成波浪型葡國石,與板樟堂、賣草地連成一體。只在郵政總局旁設立花槽與休憩台階供遊人乘涼與對面設立木椅


噴水池、天球儀後面建築為旅遊局

再來是週邊建築體,可看郵政局、旅遊局和仁慈堂建築,屬典型的歐陸建築風格,充滿異國風情。廣場上的碎石路一直延伸到聖母玫瑰堂和大三巴牌坊前。右側主要建有具西方古典主義特色的郵政局大樓,新古典主義的仁慈堂大樓;左側是一列三層高帶有行人走廊的新古典主義樓宇,建築色彩多樣,窗式各有不同,鮮艷的文物建築,互相輝映,使前地一帶顯出濃濃的南歐風情。


仁慈堂大樓(葡萄牙語: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位於議事亭前地旁邊的磚石建築物,為澳門慈善機構仁慈堂的物業。2002年獲澳門政府授予仁愛功績勳章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仁慈堂大樓的地下是澳門政府部門公證署的辦公室,二樓則為仁慈堂博物館。


初入仁慈堂大樓,當場傻眼,疑!辦公地,一群民眾坐著等候叫號,我一直以為是法庭,原來是政府部門的公證署,繞了一圈出來,奇怪博物館在哪?原來要從旁邊小巷內進,有道小門寫著仁慈堂博物館上二樓,我並沒有逛因為要付錢,而且志在澳門博物館,不想深陷於此,不過聽說有「澳門仁慈堂章程」手抄本及賈尼勞主教的頭顱遺骨,備註作為下一次造訪記錄。

仁慈堂大樓

旁邊小巷內進,有道小門寫著仁慈堂博物館上二樓

小巷盡頭為賈尼主教塑像

這張塑像應該是在門口拍的吧!

賣手信的商店澳門郵政總局大樓正面/側面

至於澳門郵政總局4〕完全沒進去,旅遊局則是繞進去拿了歷史城區地圖後就走人,其實在議事亭前地逛時就已經開始下雨,而且愈下愈大,雨傘嫌重又剛好被我棄置在飯店,在屋下躲雨研究著地圖路線,又要沿路忙著找藥局治我的腹瀉,肉體加情緒的不適是有點受到影響,所以完全只想趕快躲到澳門博物館,可惜貪婪的心完全不顧身體的耗弱,我又繞入迷走於三街會館(關帝廟)。

賣手信的商店

這天正好遇到雨

原以為探查澳門三街會館會是什麼龐大會所之類的建築,結果找了很久才發現在一棟龐大建築旁的小巷弄內,入內看似廟宇,資料上寫著原為明末會館,清代則為商人議事場所,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清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不過會館功能消失後,就只有廟宇功能,為關帝廟。


不知在葡治體系下的澳門信仰是否有著東西方的差異衝突性?不過我倒是發覺,屬於西方的天主聖母信仰的教堂建築遠遠大過於在巷弄間的東方小廟,如關帝廟、女媧廟、哪吒廟,即使海邊的是媽閣也遠遠不如聖母的殿堂舒適。這或許也是今日澳門得以申請龐大的歷史城區為世界遺產的重要因子之一吧。

看著古老的會館內斑駁的牆面及木柱,嬝嬝煙香,也是古色古香。


澳門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Pagode Sam Cai Vu Cun)(又名關帝廟),是位於議事亭前地旁邊的廟宇,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會館在明代末年已經出現,至清代粵海開關以後始定名為「三街會館」。「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三街會館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佈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

三街會館的建築已無從考證,經數次大修而成為現今的面貌。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而後來三街會館功能消失,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

三街會館為一二進三間的中式建築,屋頂為硬山式。建築體量不大,高度不高,由青磚砌成,兩邊開間立面上有中式壁畫,墀頭上有磚雕。正屋脊上有灰雕裝飾,側牆身有簡單草尾點綴。建築結構為抬樑式。柱子一般為木柱,靠天井的柱子為方形花崗石柱。5〕

會館建築非常古老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liu1516&aid=960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