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檳城喬治市冒險--6.9街道名
2017/10/24 12:01:10瀏覽2621|回應0|推薦25

2017.4.2

個人很喜歡澳門的以葡萄牙瓷磚畫(azulejos)藝術作為藍色和白色為主調的路牌,但更欣賞檳城喬治巿為街道的歷史沿革記錄的做法。

自己對喬治巿為街道沿革做了一點小功課,發現由街道命名這件小事,就可看出喬治市本身具備的融合性。

參看維基的喬治市街道名稱列表,雖然檳城曾成為英殖民時期的遠東貿易轉口港,而由殖民政府為新建街道命名,及在馬來西亞1963/67年國語法令下而被譯成國家政策官方馬來語外,喬治市街道名稱多與當時老百姓的生活起居和習慣、環境、人物、歷史事跡等息息相關,反映了城市的多元文化遺產。喬治市的街牌除馬來文之外,一般附有英文、中文或阿拉伯文譯名。

不過在limgs寫的喬治市中文路名的特色 - SlideShare,倒是可以簡易的看出喬治市路名的演變過程仍保有喬治市居民的集體記憶、集體情感,這是在殖民文化裡,政治勢力凌駕至上,卻還可以看到民間版的文化脈絡,確屬不易。

喬治市世界遺產地的中文路名的特色 :

1. 中文路名與官方的英文路名不相應對。

例:China Street大街 -- Malay Street刣牛後 -- Victoria Street海墘新路 -- Beach Street不是“海墘” -- Weld Quay 海墘。

2. 同一條街的不同段落有不同的名字。

: Beach Street • 土庫街 • 中街 • 港仔口 • 緞羅申街 • 打鐵街 • 社尾街

3. 是民間草根性的口頭約定,耳口相傳,一脈相承。 直到1900年才有由Lo Man Yuk整理的非官方文件記 錄。

4.是以方言(福建、廣東及潮州)來命名,而非 以華語來命名。

例 :Armenian Street 打銅仔街 (閩南話)-  Carnarvon Street 畓田仔 (閩南話) - Love Lane  孖水喉 (粵語)。

5.反映 200多年前該街上的商業活動或生活風情等。

例 :Acheen Street 打石街-  Beach Street 打鐵街 - Market Lane 二奶巷-  Church Street 義興街 

6. 雖沒有登錄官方檔案,但民間卻廣泛的應用,200 多年來不曾間斷過。

例:報紙、雜誌、特刊、書籍、書信、信箋等。

7. 喬治市居民的集體記憶、集體情感。

另外在《老檳城路志銘》書,作者杜忠全,藉由書中42條老街名,42個老故事,杜忠全打開連接喬治市過去與現在的老城門,重現老檳城生活面貌與街景,深入了解命名的緣由。(還沒買到書)


華蓋街(Farquhar Street)

從前:華蓋是當年英殖民地時代的檳島總督。他在世時,努力把荒蠻檳島變成一座充滿倫敦風味的城市。在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這一條馬路兩旁蓋設教堂、修道院、法庭及學校等文化建設。

現在:華蓋街古舊建築林立,例如:歌德式教堂,主教教堂、高等法庭、修道院,聖芳濟學校、博物館(當年的大英義學校)、E&O老爺酒店等古色古香建築保留完好。可以說,華蓋街是讓檳島成功申遺的一把重要鑰匙。()

椰腳街 (福建話: Iâ-kha-ke; 英語:Pitt Street):早期為椰林地帶,現有和諧之街之稱。

椰腳街(Pitt Street喬治市的市中心有一條街道,前後走完不過幾分鐘,卻可看到4種宗教聖殿和平共處,堪稱民族融和最佳典範。因為當年街上種滿椰子,般運工人平常就在椰子樹下休息等待工作上門,故而得名。

現在改為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分別代表街道、清真寺、領袖、印度回教徒,但觀光客因為看到4種宗教大融和彼此和諧相處,因此又暱稱為和諧街,感覺上更是十分貼切。從這裡也可看出檳城種族多元的包容性,因為一條街道就有3種名字。

指標說明為甲必丹吉宁清真寺 (Masjid Kapitan Keling)

甲必丹吉宁清真寺 (Masjid Kapitan Keling),這是在 1801 年時,由印度穆斯林商人所興建。原始結構是以印度石塊建造的基本小平房。經過幾次翻修,特別是在 1930 年代與 2003 年後,已建為今日所見令人嘆為觀止的結構。

杜忠全認為不同籍貫各有叫法民間路名不只一套喬治市住著不同籍貫的人他們分散在不同地區,因此他們也利用不同的視角詮釋路名這是非常有趣的事。

他舉例:「以前的人都不把Love Lane叫做愛情巷,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Love的意思。住在這一帶的多為廣東人,他們就把這條路分成兩段,上段叫十字架禮拜堂邊,下半段有兩個大水喉就叫孖水喉。

「相反的,福建人不住在這里,他們不知道這里有兩個大水喉,但他們每次看到外國人在路口的教堂進出,他們就把這里叫做色蘭乳巷。色蘭乳有混血的意思。」

蓮花路確實張弼士養蓮而起。

鄭永美說。據悉,張弼士1893年當上領事,蓮花河路名便應運而生。這條街上當時有許多英殖民時代高官和清朝官員,清朝駐檳第三任領事張春生的官邸就在張氏故居旁,既已拆粗的星檳日報舊址。鄭永美強調,蓮花河路馬來路名中的leith,並不是普通英官的姓氏。他的實際來頭是英駐檳第三任總督GEORGE LEITH。

查到google是用馬來文說明張弼士故居的歷史。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liu1516&aid=1088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