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過了青春無少年 - 追憶因《有一種喜歡》而起
2018/04/20 13:58:42瀏覽1600|回應0|推薦1

作者:朱玉昌(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台灣前輩導演徐進良與林清介於七○年代末、八○年代初分別拍攝出《拒絕聯考的小子》和《一個問題學生》之後,描繪高中生成長階段的題材就不曾中斷過,這類電影外層包裹著高中校園生活的點滴,實則深入挖掘青少年轉型為青年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隨著時代推演,九○年代初由香港導演陳嘉上編導,周星馳領銜演出的《逃學威龍》,劇情雖以追查槍枝流入校園為基底,呈現的卻是誇張的喜劇魅力,結果贏得台港觀眾喜愛,兩地皆開出亮眼票房成績,在台灣原先作為發現問題並啟迪社會教育功能的校園電影,也逐漸被滲入的商業娛樂所改變。

少男少女十五六七八,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回憶。千禧年代國片景氣不見明朗,但並不意味著校園話題跟著需求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電視綜藝型的談話性節目,在商業娛樂驅使下的校園追憶,似乎變成一則則「逃學威龍」式的滑稽搞笑神話。

那些日子裡,觀眾看出身藝校的藝人趣談校園生活是件樂事,但多數觀眾仍能分辨節目是為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而刻意演繹出來的誇飾效果。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或許藝人訴說的故事參雜著真實案例,但青少年叛逆放諸四海皆準,哪個地方少見過?他們口中的荒誕不經,絕非哪所學校的專利,何況學校終須符合正規教育的範疇,如同基本必修課綱,唯一不同的是學習專業不同而已。細心的觀眾仍可在每一部校園電影的橋段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青春年少。

經過這一陣藝校故事洗禮,台灣校園電影開啟了另一波追憶里程,二○一一年九把刀推出半自傳性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四年後陳玉珊又執導出《我的少女時代》,劇裡彷彿都有拾回過往校園電影裡那分既反應「戲」也反映「人生」的影子,只是淹沒在趣味的商業套路而成為逗人開心的電影。

無論過去的正經八百,或者現在的無釐頭搞怪,這些校園電影都有個共通性,那就是藉助「愛情」來溫潤劇情結構,畢竟高中青年在這個階段,身心發展正處於一種對異性追求的渴望。

藝校科班出身的導演王郁惠首部作品《有一種喜歡》,故事就設定在少女的情竇初開,但鏡頭下刻畫的愛情卻細膩得符合如常人生,淡化掉討巧的趣味套路,用寫實來緬懷青春,除忠實平反藝校點滴不帶浮誇,直接讓青澀歲月的純真友誼與愛情自然說話,再透過流暢的速度避開枯燥而使得質地昇華,影片所帶來的一切,恰如男二主畢書盡所散發的書卷靦腆與深情唱出的那首〈從來不知道〉,輕輕地卻擲地有聲地讓人陶醉。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guang&aid=11158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