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00311 賽鴿肌肉類型的研究與應用介紹
2020/03/11 23:16:41瀏覽1089|回應0|推薦0

20200311賽鴿肌肉類型的研究與應用介紹

依據有關理論探討和賽鴿實際競翔的結果,賽鴿骨骼肌中白肌纖維與紅肌纖維組合的比率,直接影響賽鴿的飛行速度和持續飛行的能力發揮。由於賽鴿骨骼紅肌與白肌纖維的組合類型更多是受先天遺傳因素的制約,為我們學習、了解賽鴿的遺傳特性在選種、選配及繁殖更有價值的後代鴿方面的運用,提供了更加科學的理論依據。賽鴿骨骼肌紅肌與白肌纖維組合的比率不盡相同。白肌纖維的橫斷面積較大,收縮力量大、速度快,充分體現出肌肉的爆發力。但是白肌纖維收縮運動的能量代謝過程中能產生更多的代謝產物——乳酸,由於能量代謝產物乳酸量的不斷增加,堆積在肌肉和身體內部的乳酸,短時間內導致賽鴿肌肉和肌體疲勞症狀的發展。
因此,科學研究證明了白肌纖維具有爆發力和不能持久運動的生理特性。紅肌纖維的橫斷面積較小,細胞色素較多,纖維收縮相對較慢。肌肉的爆發力不強和持久耐勞的特性是紅肌纖維組合比率較高的典型表現。正因為如此,賽鴿由先天遺傳獲得的肌肉類型具有較大的差異。根據賽鴿異地競翔回歸的能力來看,有的賽鴿在300公里以下的短距離競翔中,表現出較快的飛行速度,並能獲得前位名次。但是不能適應中距離以上級別(即500公里以上)的競翔。實際競翔的結果或是名落孫山或者一去不復返。有的賽鴿在600公里左右的中距離競翔中充分顯示出優勢,高速飛行並能保持數小時或十幾小時的運動能力,使它們在600公里左右的距離外當日回歸,如果遇到順風天氣條件時,它們能夠勝任的空中距離還可能更遠。隨著賽鴿年齡的增長和競翔經歷的豐富,還有一些賽鴿在1500公里以上級別的競翔中有上佳的表現。例如2012年上海市第一屆市民運動會信鴿比賽,賽鴿競翔1500公里外的甘肅天水,6月有14日早晨6:15分開籠放出,6月16日下午5時左右,15分鐘內前三名歸巢報到。從賽鴿放出到回歸的時間來看,賽鴿三日平均每天必須完成500公里的飛行。這對它們的肌肉類型的特性來說,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為此,我們根據賽鴿肌肉類型理論指導對賽鴿適應性特性及種鴿的選擇與選配,後代鴿的留用與淘汰等進行相關的探討。
1.賽鴿肌肉類型的判斷

一般愛好者認為判斷賽鴿肌肉類型適應競翔距離和飛行速度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實際訓練和競翔中檢驗和淘汰。事實上這種做法說明愛好者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即缺乏判別的能力,更缺乏判斷的自信心。根據賽鴿肌肉類型白肌纖維與紅肌纖維結構及生理特性的相關理論,可在實踐中評估肌肉的發展和測試肌肉耐力。評估的具體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其一是幼鴿出殼一個月左右,胸大肌肌肉發展的評估。依據紅肌纖維和白肌纖維生長發育特性的理論來看,紅肌纖維細胞色素較多,肌原纖維較少,肌纖維中蛋白質的儲存發展緩慢,且不可達到白肌纖維蛋白質儲存發展的水平,因此,幼鴿出殼一個月左右,肌肉群中紅肌纖維比率較高的個體,胸大肌明顯不發達(排除因病導致的生長發育不良)。而幼鴿白肌纖維比率較高時,肌肉生長發育水平明顯不同,由於白肌纖維橫斷面積較粗,肌纖維蛋白儲存量的水平明顯多於紅肌纖維。因此,胸大肌群容易發達粗壯。根據紅白肌纖維的這種生理特性,容易判別一個月左右幼鴿肌肉類型的基本特徵。一般而言,幼鴿胸大肌發達粗壯,厚實而缺乏彈性,加之性格爆躁的幼鴿,肌肉類型應是白肌纖維占優勢。因而在中長距離的競翔中處於劣勢。如果幼鴿胸大肌並不發達,隨著肌肉重量的相對較少和肌體內脂肪量較少的特點,鴿子的體重明顯輕於肌肉發達粗壯的個體。這類賽鴿的肌肉群中紅肌纖維的比率較多,更能適應長時間的肌肉運動的需要。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驗性研究的對比,完全證明了這種觀點與實際競翔表現的一致性。由此不難看出,何種肌肉類型表現的幼鴿該留用,何種肌肉類型的幼鴿該淘汰,相信鴿友會根據當地比賽的需要來判斷並作出取捨。

其二是從幼鴿適應性家飛訓練的表現來判別。我們經過對不同省、市、縣鴿舍的調查分析和實際家飛訓練的觀察,凡是在當地競翔水平較高的鴿舍,他們飼養鴿群家飛訓練的「整體水平」普遍較高。這與賽鴿整體健康水平有關,更與賽鴿的肌肉類型有關。賽鴿整體耐力水平較高的鴿舍,他們培育和飼養的鴿群經過家飛訓練的鍛鍊,整體持續家飛訓練的時間一般在兩個小時以上,並且通過家飛訓練的表現,敢於及時淘汰病鴿和懶飛的鴿子,繼而使鴿群家飛訓練的能力達到三個小時以上。事實上賽鴿家飛訓練過程中,不同肌肉類型的表現有明顯對比的是在「公棚」賽鴿的家飛訓練中顯現,善於飛翔和耐力水平素質較高的賽鴿,自發組成數量大小不等的群體,清晨出棚家飛活動的持續時間在兩小時左右,如果遇到微風晴朗的天氣條件時,賽鴿集群飛翔的時間能夠超過三個小時以上。
試想一下,優秀賽鴿家飛訓練水平能夠超過三個小時左右,一但在異地競翔活動中運動機能潛力得到激發,在500公里決賽中能夠使優秀賽鴿肌肉力量、速度和耐力品質得到充分發揮,通過賽鴿家飛訓練的表現,能夠判斷賽鴿肌肉類型。然,有些鴿友飼養鴿群家飛訓練水平普遍不高。仍然能夠湧現個別優秀的名次鴿。這就需要鴿友總結經驗,重點培育優良品種的後代,當優秀品種的後代占據群體優勢時,高水平家飛訓練的表現就會充分顯現出來。

其三是賽鴿異地放飛訓練或競翔比賽歸巢後的疲勞程度及體能恢復效果的判斷。由於賽鴿肌肉類型的個體差異,白肌纖維占優勢的賽鴿在飛行過程中的能量代謝會產生更多的乳酸,當賽鴿持續飛行時間達到一定程度時,肌肉和體內堆積的乳酸導致賽鴿運動性疲勞加劇,有的賽鴿雖然表現出高速回歸的飛行能力,但歸巢後運動性疲勞症狀持續數日不能得到緩解,體能恢復或超量恢復的時間明顯延長,繼而直接影響賽鴿繼續下一次更遠距離的訓練和競翔。這種典型的疲勞症狀還可能與賽鴿的健康狀態有關,更與賽鴿白肌纖維占優勢比率的生理特性有關。紅肌纖維占優勢比率的賽鴿在異地放飛訓練和競翔中也可能表現出高速飛行的能力,也可能飛行速度稍慢,其中一個原因與賽鴿的定向能力和形成的「定向條件反射」的速度有關。

賽鴿紅肌纖維占優勢的肌肉類型在能量代謝過程中,不會產生過量的乳酸,其中大部分能量代謝產物二氧化碳和水能夠及時排出體外。雖然賽鴿訓練或競翔歸巢時已經很疲勞,由於體內乳酸量較少,經過短時間的休息和能量物質的補充,疲勞症狀很快得到緩解,有的賽鴿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第二日清晨又能隨鴿群家飛活動,糞便很快轉為正常。本人發現,當地500公里競翔當日歸巢的前20名賽鴿,於當晚驗鴿時糞便幾乎都成小球形顆粒狀。這說明了賽鴿疲勞緩解的速度很快,也說明了賽鴿的肌肉類型能量代謝產物更多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從而有利於緩解運動疲勞症狀,加快體能恢復的速度。

賽鴿紅肌纖維占絕對優勢比率的個體,在放飛訓練和競翔中也可能表現出高速回歸的能力。因為紅肌纖維可分為慢縮紅肌和快縮紅肌。雖然紅肌纖維的收縮力量和速度較白肌纖維小,但仍然能夠使賽鴿的飛行達到較高的水平。例如,上海市2012年第一屆市民運動會信鴿比賽1500公里超遠程競翔,前三名信鴿用三天時間完成了空距1500公里的競翔比賽,平均每日飛行超過500公里。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賽鴿當日卻不能從500公里競翔回歸。因此,謹從上海市1500公里競翔前三名的賽鴿而言,它們的肌肉類型肯定是以紅肌纖維占據絕對優勢,並且顯現出兩個十分重要的特點。

第一是它們的日飛行距離平均能夠達到500公里以上,如果我們培育的賽鴿遇到適宜的天氣條件卻不能從500公里級別競翔中當日回歸,它就無法在三日內從1500公里級別競翔中回歸。第二是賽鴿的肌肉類型能夠適應連續多日保持高速和長時間運動的能力。換言之,賽鴿在前一日的飛行過程中,肌肉收縮運動的能量代謝中乳酸生成的比值較低,更多代謝產物二氧化碳和水能夠排出體外。經過一夜的露宿休息(前提條件是不能進入陌生鴿舍),疲勞症狀得到及時緩解或者消除,第二日清晨又能繼續返巢的飛行運動中,最終從千里之外返回故里。凡是在遠程和超遠程賽鴿競翔中親眼見到當時的歸巢鴿時,雖然體內儲存的能量物質大量消耗,甚至有的歸巢鴿骨瘦如柴,但它的精神狀態仍然很好,絕對不是疲憊不堪的狀態。這就是賽鴿特殊的肌肉類型適應競翔需要的具體表現。
2.羽毛結構與肌肉類型最佳組合

我們經過賽鴿競翔飛行羽毛結構特徵的比較研究發現,賽鴿雙翼主副飛行羽毛的長短、寬窄及整體排列的緊密程度,在適應順風天氣條件或逆風天氣條件下,分別顯現出羽毛結構特徵的優勢。有關這方面的論述我們在賽鴿競翔雙翼飛行羽毛的結構特徵適應不同風向條件的文章中有詳細論述。不僅羽毛的結構在不同風向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優勢,不同的肌肉類型在不同風向條件下,也顯現出不同的優勢。

其一是適應逆風飛行的肌肉類型,我們根據有關影像拍攝資料見到,集群賽鴿競翔途中遇到較強逆風天氣條件時,鴿群的飛行高度很低,在平坦的地勢條件下似乎離開地面的高度不會超過兩米。鴿群雙翼上抬與下撲的動作很快。在我們見到攝影圖像中賽鴿雙翼撲動的頻率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分析認為,逆風天氣條件下賽鴿的肌肉類型必須適應逆風飛行動作,即雙翼保持不停歇的撲翅動作,並且肌肉收縮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質很高。賽鴿的肌肉類型只有具備上述生理特性,才有可能在逆風飛行過程中表現出高速回歸的競翔能力。

其二是適應順風天氣條件飛行的肌肉類型。賽鴿在競翔距離基本相同的條件時,遇到強勁的順風天的天氣條件和適應順風飛行的羽毛結構(即主副飛行羽毛單羽較寬,主飛行羽毛相對較長,雙翼展開的幅度較大等)。賽鴿會充分藉助風勢,並且充分提高飛行的高度。我們觀察發現,強勁順風天氣條件,歸巢賽鴿藉助風勢,後掠雙翼,從一兩百米的空中俯衝下來。分析認為,賽鴿遇強勁順風天氣時,風力大小在空氣流動過程中經常變化,當風力強勁時,雙翼相對固定,上抬與下撲動作幅度較小,能夠節省體能的消耗。賽鴿在順風天氣條件下競翔,適應順風飛行的羽毛結構特徵能有效提高飛行速度,減少歸巢所需的時間,降低體能消耗。

我們經過多年的比較研究認為:賽鴿肌肉類型先天素質的發展,受到雙翼飛行羽毛結構特徵的影響,由於賽鴿在遇到不同風向天氣條件下的訓練或競翔,賽鴿雙翼飛行羽毛的特殊結構和整體排列的特性,能夠制約和促進賽鴿肌肉類型的發展。為此,我們通過對500公里級別高位名次鴿的飛行羽毛觀察,在最多季節性逆風天氣條件下獲得高位名次的賽鴿,其飛行羽毛充分顯現出適應逆風飛行的結構特徵,而肌肉類型的力量、速度和耐力水平遠遠超過順風飛行的賽鴿。賽鴿在最多季節性順風天氣件下,獲得高位名次的賽鴿則完全不同,其飛行羽毛的結構及整體排列充分顯現出適應順風飛行的特徵。

如果遇到強勁的順風,賽鴿的飛行速度能夠達到或超過每分鐘1600米以上。而肌肉持續運動的時間顯然少了許多。由於肌肉耐力水平的差異,受順風飛行的羽毛結構和肌肉類型發展的制約,它們很難在逆風天氣條件下表現出高速回歸的飛行能力。正因為如此,某些特殊的競翔路線受季節性風向的影響,每年春夏秋冬的季節性風向完全不同,有選擇性的培育適應不同風向的賽鴿,值得廣大愛好者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3.發達的氣囊結構與肌肉類型的最佳組合

優秀賽鴿必須具備發達的氣囊結構。賽鴿身體內共有9個氣囊,賽鴿經過數代競翔選擇和基因的遺傳,發達氣囊的結構和功能得到不斷進化,使得優秀賽鴿的身體內氣囊的充氣量水平更能適應競翔飛行活動的需要。有研究證明賽鴿發達氣囊的充氣量水平,能有效提高賽鴿空中飛行運動的浮力作用,並且能給肌肉收縮運動提供更加充足的氧氣。假如兩羽賽鴿的肌肉類型基本類似,而具有發達氣囊的賽鴿持續飛行的時間更加持久。

優秀賽鴿的發達氣囊和它們的肌肉類型在實際競翔返巢過程中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觀摩和手感體驗到。

普遍認為,賽鴿發達的氣囊結構及功能水平憑藉手感可以感覺出明顯的不同,當賽鴿的氣囊充滿大量空氣時,身體皮膚下有明顯的氣體澎漲的感覺,並且感覺身體的重量較輕。而氣囊結構及功能水平較低的鴿子則不同,肉厚體重的感覺十分明顯。根據賽鴿的競翔比賽的表現,不同競翔距離的優秀賽鴿都具有發達的氣囊結構,由於氣囊結構具有「第二呼吸」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不僅在競翔中的飛行速度和耐力方面表現來出,也可以在家飛訓練的耐力素質上表現出來,還可以通過手感觸摸感覺出來。由於發達氣囊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氣囊成為與賽鴿肌肉類型的最佳組合。

4.肌肉類型的選種、選配及後代繁殖運用

我們已經知道賽鴿的肌肉類型在適應不同競翔距離的個體差異,也知道了賽鴿飛行羽毛的結構特徵與整體排列形態在適應逆風和順風天氣條件下的不同優勢,還知道了發達的氣囊結構及功能水平是肌肉類型的生理基礎。繼而成為判斷賽鴿肌肉類型特徵適應天氣和複雜地形條件的最佳組合。不僅如此,種鴿的性格特徵也能反映出賽鴿的肌肉類型。因此,在選種選配過程中也可以作為參考的因素。根據賽鴿選種經驗來看,仍然有許多種鴿本身並沒有優異的競翔經歷,但是愛好者憑藉它們優良血統關係所特有的性能,經過最佳配對繁育的後代,獲得了十分優異的競翔成績和名次。為此,本文從以下幾點探討實際運用。

5.選種與選配的運用

賽鴿的選種必很清楚自己的培育目標,我們僅以500公里級別競翔為例,了解和掌握競翔路線,預決賽時間段季節性風向特點,以及地形條件等自然條件的特點。已經很清楚賽鴿羽毛結構特徵與適應風向條件,直接反映出賽鴿的肌肉類型。因此,有許多愛好者採取了一種最簡便的辦法,即愛好者準備參與某公棚的競賽活動,於是花重金從某公棚購入500公里決賽前名次賽鴿,從中挑選認為合配的父母鴿。培育出來的後代再送入公棚檢驗,雖然有些後代鴿表現並不理想,但仍然有許多成功的例證,而且有部分種鴿繁育的後代,連續多年在該公棚獲得前100名以內的名次。雖然這種選種與選配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充分顯示出它的必然性:

首先是該公棚獲得的種鴿來源,它們的肌肉類型、飛行羽毛結構、發達的氣囊結構等,在公棚競翔中得到驗證(公棚出現弄虛作假現象除外),從而減少了主觀判斷失誤的機率。正因為如此,許多愛好者認識到當地賽線競翔的特殊性,不惜重金引入多羽優秀賽鴿,特別是經過多代培育的當地表現優秀的品種,採取一雌配多雄,或者一雄配多雌的辦法,絕大多數愛好者都有一定的收穫,甚至出現沒養幾年賽鴿的新手,成績遠遠超過競翔老手。

其次是性格特徵與肌肉類型的選種與選配,性格急燥的賽鴿,肌肉白肌纖維比率高,適合順風天氣條件競翔,而性格溫和的賽鴿,肌肉紅肌纖維比率高,適合逆風天氣條件。由於兩種不同性格的賽鴿在實際競翔效果上的差異表現,仍然會出現溫和性格的肌肉類型返巢的速度快,名次靠前的結果。因此,在選種與選配過程中,一般採取的方式是:急性格的肌肉類型與溫和性格的肌肉類型配對,特別是母鴿的性格肌肉類型,最好選擇性格溫和的。

最後是根據競翔路線季節性風向和地勢條件,賽鴿實際競翔飛行所需要的時間。判斷賽鴿適應順風或逆風飛行的羽毛結構,發達的氣囊結構,肌肉類型的速度與耐力素質。例如賽鴿500公里競翔,遇一般性順風天氣,歸巢飛行的速度在每分鐘1200米-1400米之間,持續飛行時間在6-7小時以上的運動能力。而賽鴿在逆風天氣條件下,歸巢的飛行速度在每分鐘1000米-1200米之間,持續飛行時間在6-8小時以上,因此,賽鴿肌肉類型的速度與耐力水平必須是達到或超過8小時以上持續飛行的能力。從以上肌肉類型的速度與耐力素質不難看出,選種與選配的遺傳素質就是能將優秀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

任何選種與選配都有兩種可能性,即成功與失敗。甚至出現種鴿本身非常優秀,因選配不恰當導致後代鴿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因此,前輩們提出了一雌配多雄和一雄配多雌的選配方法。例如,某鴿友一羽賽績非常優異的母鴿,前後配過三羽雄鴿,繁殖的後代鴿經過三年的試驗,沒有出現一羽有競翔能力的賽鴿,既使500公里歸巢,大多都在第二日返回。這位鴿友經過分析和總結經驗,第四次選擇了另一羽雄鴿配對,繁育的子一代鴿中,有三羽獲得500公里冠軍,這就是選種與選配過程中,根據繁育效果不斷地改進的最好例證。

6.後代鴿的觀察、留用與淘汰

賽鴿競翔比賽本身就是一個淘汰的過程,這種淘汰似乎來得晚了一些。因為在飼養管理、家飛訓練、異地放飛訓練和競翔比賽過程中,鴿友必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錢。等到競翔淘汰後才覺醒過來,這簡直就是一種浪費。事實上,許許多多愛好者在競翔過程中丟失的鴿子數遠遠超過了歸巢的鴿子數量,而有價值留種的鴿子有一兩羽就非常不錯了。正因為如此,凡是有多年飼養經驗的愛好者,通過細心觀察,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完全可以判斷出哪些幼鴿可以暫時留用,哪些幼鴿應該淘汰,這裡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對賽鴿選種選配之後,後代鴿獲得遺傳的問題。我相信每一位愛好者都希望種鴿的選配一次成功。事實上一對父母鴿本身具有名貴的血緣,或者本身的競翔能力超強,但是兩羽種鴿的基因在聚合產生子代鴿的過程中,許多與遺傳有關的現象表現出來。例如,子代鴿的羽毛結構及羽色等與父母鴿完全不相同,甚至出現的子一代鴿完全不能與其父母的競翔表現相提並論。這就是種鴿遺傳基因組合所遇到的問題。

第二是子代鴿獲得遺傳優勢。雖然有些種鴿繁育的後代不盡如意,但有可能在子代中出現某一個體,其競翔能力可能達到或超過父母代的水平。這就是遺傳優勢在個體中的表現。因此,這種優秀個體又經過繼續競翔或多年的鍛練,然後作為種鴿培育下一代。並且挑選其它更加優秀的外來品種,與這隻留種賽鴿雜交,繁殖和培育後代鴿。

第三是子代鴿的淘汰與留用。由於種鴿遺傳基因組合的不確定性,幼鴿的肌肉類型很可能出現退化。根據肌肉遺傳科學研究表明,賽鴿肌肉退化的遺傳表現有三個典型的內容:其一是肌肉的生長發育與肉用鴿表現類似,即肉厚體重。這種肌肉結構特徵,完全不能適應競翔運動的需要。其二是肌肉僵硬,缺乏耐久性。用手觸摸胸肌能明顯感到肌肉的條紋狀結構。其三是肌肉鬆馳而缺乏力度和彈性。用手展開幼鴿雙翼的翅膀時,能明顯感覺到肌肉鬆馳,翅膀回收無力。
以上三點是幼鴿肌肉退化的典型表現,應及時淘汰。幼鴿雙翼飛行的羽毛結構不適應競翔路線風向條件和地勢條件的,也應該列入淘汰的名單,生長發育不良或有病的應予以及時淘汰。幼鴿懶飛的表現直接影響「氣囊功能水平」的發展,也是肌肉類型不能適應速度與耐力需要的具體表現。根據賽鴿家飛訓練整體水平的表現來看,鴿群出棚家飛一次持續時間能超過兩小時以上,隨著家飛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能有效提高賽鴿氣囊的功能水平和肌肉的速度與耐力素質,並且能在500公里左右的競翔中獲得好的成績和名次。當然,賽鴿異地放飛訓練或競翔比賽,更能淘汰不良個體。從而選擇和留下有價值的賽鴿培育後代。

以上轉載至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將立即刪除處理。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luchu&aid=13200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