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大乘起信論引起的思索
2006/02/18 09:55:29瀏覽992|回應0|推薦5

梵門經藏海雲深,錯綜脈流難究真。

大乘心燈憑起信,慈悲喜捨入紅塵。 

無論是「中論」、「大智度論」或「大乘起信論」,在佛教都是很重要的經典,稍微涉獵佛學,都會知道。 

依日本「大正藏」第三十二卷記載,「大乘起信論」有兩個譯本,一是真諦譯,一是實叉難陀譯。無論那個譯本,都記載是馬鳴菩薩所造。這在中國和日本的學術界引起很大的爭論。很多學者都認為那不是馬鳴所造,而是大乘佛教傳至中國後的中國人所造,只是用馬鳴的名字。 

有人懷疑,既然有兩個譯本,可見是譯自印度,而不是中國人所造。然而馬鳴是在龍樹之前的印度著名佛教論師,在公元一二世紀時的人物,而觀大乘起信論雖只有一萬多字,然而卻包羅萬象,不僅有大般若經的理論,而且也有唯識和如來藏的理論。其中包含著勝鬘經、楞伽經、涅槃經的理論。而唯識和如來藏理論,都是在龍樹以後在發展成熟的理論。依平彰川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勝鬘經和涅槃經,是在龍樹的大智度論時期出現的,楞伽經成立的時期更晚。由此而見,此經非馬鳴所造。而且此經還調和中國魏晉南北朝的若干如來藏理論的爭論,可見極可能是中國人所作。 

不過本來佛教的經典,無論經律論,都是集體完成的。佛陀只是一個名字,任何的論師也都只是名字,何人完成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乘起信論啟示到,何以中國儒家、道家的經典,沒有像中論,或大乘起信論那樣充滿辯証,而具有集思想大乘的論著,而多只是思想的註解而已? 

「中論」把大般若經和阿含經的空的精義抽出,成組織一個辯証系統,而大乘起信論中的思想,幾乎包含了所有大乘經精典思想的精華,而且善加調和,使其能成一家之言。這在中國的儒、道二家,似未見到。 

又龍樹係公元一五○至二五○年的印度論師,其所著「大智度論」,雖是在註解大般若經,然而包羅萬象,就深度和廣度論信,較中國同時期的漢朝諸學者,如劉安、賈誼、董仲舒、王充、鄭玄等均有過之。印度人長於抽象理論之思索。然而,蔽於天不知人,能言不能行,惜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otius6033&aid=18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