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揭開生命的奧密
2018/10/12 00:05:43瀏覽232|回應0|推薦0

 


宇宙是所有次元世界的整合

意識乃是顯示物質與精神之間相互反轉的作用。
宇宙本身有心靈或物質來主導文化週期性變化;
有不同密度或次元的交替,意識透過精神投射,
透過覺醒回歸,一層次、一層次的學習與體驗,
一步一腳印的進化,如此過程就是輪迴的本質。
 
我們的靈魂是精神體投射降低頻率後的自性體,
其本質超越時空。但靈魂一進到線性時間幻相,
由無限變成有限的意識崩跌,小我的認知出來,
活在線性時間軌道內,才出現過去世、現在世、
未來世的因果業力觀念。
 
靈魂存在真正的實境,所經歷各世均同時存在,
高我靈魂化身千萬分身,在各式低振頻時空下,
彼此溝通與學習,讓低頻振動逐漸進化到高頻,
我們的地球就正在面臨揚升高振頻的關鍵時刻。

生命線理論
經意識顯化而出的宇宙和分裂的生命並不簡單,
進行多層次的再分裂形成從高至低的層層世界,
稱為維度空間,並同樣具有相應層次的生命體。
 
靈性貫穿於所有層次的生命,具有整體的屬性,
靈性是一條生命線,無論那種生命由靈性媒介,
都包含有所有維度生命的成分,是無始無終的。
宇宙的時間線象徵永恆時間的輪迴。

根據人類基因圖譜,基因裡決定了我們的長相、
性格,甚至到什麼年齡發什麼病,都決定好了。
耶利米書 1:5: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
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

神是宇宙總和,無法分割、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神又是自我,激活神本體的一,具有獨立位格、
自由自在的生命,最初的分離是一次探險、體驗。
 
人生在生命長河中只是激活了有限的片段,
卻讓你在生命的體驗中回歸至本體的極致,
可以選擇創造後一代的智能,孰是孰非全在於你,
因你本身是獨立的靈魂,神早已賦予你自由意志。

宇宙還沒出現之前,它的結構、秩序、規律都已存在。
生命的體驗、回歸、創造完全是神刻意的計劃和安排,
從不存在偶然,一切發生都來自本來應該存在的機緣。 
 
生命全方位理論則是根據宇宙全息論或廣義相對論,
以及維度空間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任何一個生命,
所佔有的空間都包含宇宙的全部維度空間,就是說,
在每個維度空間都有一個相同的你。
 
生命顯像取決於其激活的生命線形體片段。
不管那一段變化,同時變動所有維度生命,
但低維度不足以影響高維度變化。其背後,
始終有相對不變的靈體存有,
和來自源頭的整體發生關聯。

人的精神永不死,其經歷遠超過一輩子的時間;
人性本善,能力無限,拯救靈魂取決於他本身、
同伴,及與宇宙的和諧關係。生命全方位理論,
即揭開生命線,對生命的認識帶來巨大的變化:

一,生命除了被激活的形體外,還是多維生命的綜合體。
就像一條頭尾銜接的生命輪迴線。 

二,宇宙所有維度空間是重疊的,每個生命都是全方位,
在三維是物質人,在九維觀察就是佛!生命層次的高低,
在於被激活的能量大小,即生命觀察者的修行層次。
 
人死只是物質形體換件衣服,靈體或所有維度生命都存在,
所以不死才是生命真相。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蘭扎教授聲稱,
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在某時間多重空間的某空間中發生,
死亡不可能存在。在人死後,生命就變成一朵多年生的花,
在多重空間中重新開花。 

三,每個人同時是生命意識的創造者,根據意識變現理論,
人看石頭是石頭,看汽車就是汽車,能量層次升到神位時,
再看石頭就不是石頭,再看汽車就是超高速的 UFO 了。
 
要改變世界的方法,不是改變外在世界是提高內在意識。
外面世界的模樣取決於觀察者意識層次,這是科學認知。

四,生命層次高低實際體現的就是能量大小,高層次生命能量大,
投射的時空也不同,會向下兼容所有生命層次。在物質時空條件,
只看到當下的變化,高層次生命可看到人的一生甚至多次輪迴身。

五,根據生命線理論,生命存在雙向運動。可回歸至源頭極致,
也可選擇進一步分化,創造後一代智能,全在你個人的意志,
因為你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上帝的分身! 

六,選擇生命向上回歸是正道,但生命真正的意義不是到源頭,
那只是方向的精神境界。源頭意味全部溶解為無,即個性毀滅,
所有生命體徹底消失。涅槃就是輪迴!就是追求相對性的解脫。
 
相對解脫的至高生命境界是佛、基督,在源頭門前不入源頭。
就是達到佛陀境界的生命既不住在輪迴中,也不住在涅槃中,
兩者都為極端。不在輪迴中即不受永無休止再生的業力支配。
因為他對繼續受苦的人無限同情,也不停留在涅槃的安寧中。
這可能是佛法中倡導多佛世界的真正用意。 

儘管人只是低境界的物質生命體,仍擁有全方位生命的選擇。
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珍惜生命,更發現有往高層次進化大道!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11766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