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的政治亂象,其實有跡可循?
2017/12/18 16:00:06瀏覽5694|回應2|推薦6

讓我們先來以白話檢視成熟的政體需求。這不需要主觀重重的轉型正義,簡單來說,政體模式往往取決於相對的人文水平。

當人民的水準遠遠不足以參政的時候,政權越會集中在少數政治專門精英手上,最明顯的例子,也就是王室與皇族等。説到這裡,先解釋一下,這本是一種近乎族群本能的職業分配,嚴格說起來,這種分類本身沒有善惡,只有對應而來的權職是否濫用,這才會有所謂的道德高低。
 
而歷來當人民的生活水平,足以擺脫生存需求,開始邁向生活與藝文,這時候人們通常也開始想接觸所謂的政治與法律,簡單説起來,就通常是水平足以參加本是遙不可及的政治專業。

這種對人民自主的需求,往往是皇室統治無法滿足人民的觀念與眼界後,決定開始自主,而後有的爆發,則是建構在二個必然的項目上:人民智識水平高於統治階層,而人民的需求水平高於政治現狀能給予的。

接著進入民主制度。首先礙於硬體與人力限制,其實幾乎難以滿足真正的民主,也就是全民參政,另一個是,即使同樣來自人民之中,也有政治能力高低的差異,所以幾乎所有現有成熟的民主政治組織,都會採用代議制度,也就是選出特定人士,代表自己去進行政治行為。

説到這裡,應該可以很明白了,民主政治的代議,是一種選擇政治方面的專業人士、並給予相對信任的行為,被選擇者絕對不是什麼天選的王者,而是被認同專業的人。

接著反觀台灣,如今的民生經濟混亂不堪已經是事實,政治也不見得多平穩,為何會這樣?歷史的潮流其實難以歸咎在個人行為上,那就從違反事物的必然性上來思考。民主的必然性上面都講了,那來看看台灣哪些地方不符合。

首先,就是獲得民主政治時間點的問題。無可否認的,李登輝以前的台灣,確實是專制政治,這是客觀的事實,但相對於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台灣的民主需求是否來自:一、遠高於統治階層的人民水平;二、統治下的需求遠遠不滿足,這兩者所造成的爆發或革命?

答案均是否定的。也就是説,人民還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政治,也還不知道怎樣能更好的狀況下,就取得政治權。等於在米還沒煮熟之前,飯鍋就強制被開啟,等同於要還沒煮好的米,就決定盛飯。

這不是否定台灣於極權政治下喊著要民主自由革命者的動機,因為他們反抗的是集權下的極端行為,但如我先前説的,我們現在只是用一個大潮流去看時機而已,無關個人正義。即使有人追求當下民主,但僅予以道德上的尊重,實際上是遠不可能也不可行的:尤其是與中共政權對抗的當下,邱吉爾、羅斯福也會戒嚴,何況是在火線上的國民政府。

而在半生不熟的當下決定盛飯還只是一個因,即使材料先天不足,也有若干的方式可以調整:譬如新加坡政府則完全的走向民主的專制信任。

新加坡採用將政治完全專業化的評判,交給一個特定精英集團,完全以企業模式進行最專業的配置,但也如同企業股東般,把政權交付營運單位後,除非不得已,其他則給予完全信任。

另一個例子則是中共政權:雖然號稱是人民,但發現人民素質遠遠不足以參政與決議後,則毅然採用黨國統治,將資源優先集中在可能的統治階層上。聽起來很不正義,對吧?但卻是完全符合人文階段的做法,首先排除了特定王/皇權的產生,其二透過人民可參與政黨,也算是統治階層來自人民的共同競爭,第三可確保一定的政治品質,這對當下的中國,瞻前顧後之後,必須也必然的做法。

説到這,想必很多人心裏會不舒服吧?所謂成功例子,竟然與心目中的正義差這麼多。但政治本就只看結果,不看道德正義與否。

回過頭來,相較於新加坡的毅然決然,以及中共政權的見勢所趨,台灣政權則進入完全有別於政治需求的一個環節,也就是以道德正義來判斷政治。

相較於中、美與歐洲各國,台灣民主政權取得過於平淡,也缺乏所謂如革命的大義、正義與向心力,所以因此放大檢視任何一個相較於國際事件都偏小的事件,就成為政權替換後的當務之急,也就是自身執政的正當性。

想當然爾,當用放大鏡檢查自己衣領有沒有起毛球,就不會想到整體搭配;當急著想要換掉老鞋子給人新的印象,卻不會想過這雙老鞋子是否為環境所需。

但是,檢討起毛球,喊著換鞋子,相較於要注重整體搭配、要看路穿鞋,聽起來是會更讓人人都懂的事情。也因此,台灣進入了撿毛球跟換鞋子的時代。這個毛球越來越多,鞋子越換越不舒服,可以講的事情也越來越豐富。

本該是專業、就算少數人懂也不奇怪的政治,變成屬於雞毛蒜皮的知識,更由於網路世代與開放訊息來臨,過度強化所謂人民直接參政的正當性,過多的瞻前顧後,如同一個軍隊的速度,是看最慢一人的速度,也因此台灣政治生態變成拖泥帶水,雞毛蒜皮,然後大家認為自己都懂、人人一手。

想當初網路知識的來臨,是由某網路品牌發起的知識+,決定答案正確與否者,並非專業的學者,而是來自群眾的票選。多數人認為對的就是正確的,少數人即使專業人士的意見也被忽略或否定。

現在的網路風向簡單來說就是這樣風格的延伸,但卻成為台灣主政者、不分藍綠的重要依據:台灣人民不相信專業,只相信多數人認為對的事情。這在人民水平均高的地方還無妨,但在一個人文尚未十分成熟的地方,卻會變成類似於獵女巫的災難。

也就是如先前所舉例的,就像是未熟米已經先行盛飯,不考慮煮成粥,還馬上做成炒飯。這就是台灣的政治現況。

現在,政客參考網路、不專業的意見紛陳;鄉民正義勃發,任何看不順眼的東西有音量就能蓋過道理;專業知識與行政、法律等倍受質疑與否定,都是來自於不成熟的民主導致不成熟的專業,因為無法辨別差異;不成熟的專業導致不成熟的執政與執法,然後引發更多不成熟的言論。

講到這裡,真的無法改變了嗎?還是有機會的。無論知道自己的不成熟而選擇完全託付的新加坡,還是因為成熟而託付給特定人士的北歐諸國,他們都只需要做到一件事:

“視政治為一門自身能力外的專業,以其專業與能力為優先選擇,並給予十分的信賴。”

不用挖祖墳,不用看預言,如此而已。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devil0712&aid=109567911

 回應文章

Andylove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20 21:40

中时电子报现在非常讨厌, 翻页太费时间. 

中时电子报应该向凤凰网联合新闻网好好学习.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19 14:07
才幾歲的人呀,思想這麼成熟。崇拜

好樣的!
黑夜白月(godevil0712) 於 2017-12-19 23:50 回覆:

哈哈,前輩過獎。長期思考許多是與非,善與惡,發現其實無論哪種領域,其實最後需要判定的都差不多:第一個就是需求,其次是定位,第三是平衡,第四是模式。

串起來說,就是根據當下的需求,而設定一個對應當下標準的中心點,在中心點維持平衡與彈性,並且成為可行的運作模式。

經營如是,品牌,政體如是,其實人與社會結構都是如此。或許這道理很多人知道,但難在如何找到正確的需求與定位,也因此本篇才贅言累累,試圖抽絲剝繭,找到根本的解決方案。

當然,或許更可能是螞蟻撼柱,聊表心意罷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