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人才並未斷層! 整體產業未提昇,才是最大危機!
2010/01/31 22:51:25瀏覽1904|回應5|推薦5

參考文章值得鼓勵的社論:產創條例減稅優惠應全面撤除

產創條例中的人才培訓租稅減免,是治標不治本,無助台灣整體產業的提昇...

>>>>>>

台灣人才並未斷層!  整體產業未提昇,才是最大危機!

人才並未斷層,也非台灣最大危機! 但有一堆高階人才外移學非所用的果!


台灣最大危機,是整體產業未提昇。
整體產業未提昇是因,整體平均薪資比別人低是果。
整體產業未提昇是因,高階人才需求低薪資較低、不少高階人才外移等也是果。
台灣一堆高階人才,如果把博士加進來,因台灣整體產業未提昇,多少人是學非所用;台灣科技產業鏈有斷層,有未擁有核心國際競爭力的斷層,因此必須向外購買別人產生的高精密設備,用別人的核心技術,做一堆代工、用別人技術的科技運用。

政府力推六大新興產業,推動大部份是國內的科技運用和整體創新價值不高的創新,因此產業也無法真正提昇。

政府科技政策,諸如雲端運算、綠色能源技術、科技化服務等等政策,同樣有老問題,大部份是科技運用但缺乏擁有自有核心技術等國際競爭力。

幕僚提供給馬英九總統,馬英九喊的「全球創新走廊」政策,老問題更惡化更嚴重。

如果把台灣整體產業未提昇當做果,國家科技等政策錯誤是因。
如果再把錯誤的國家科技等政策當做果,政府整體政策的產生過程有嚴重利益無法迴避問題是因。

本人一堆文章包括以下的文章,是幫忙政府尋問題的因...
【與您無關嗎?】 新的科技部 利益無法迴避網絡中的一個點?
http://blog.udn.com/glee/3713442

台灣需要「利益迴避制度」的科技部
http://blog.udn.com/glee/3482703

想要改革完成,關鍵在於領導者及督促政府的媒體「公路俠客」製造領導者選票及權力的壓力...

如果不知道...
新的科技部可能只是,利益無法迴避網絡中的一個點?
如同現在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也只是利益無法迴避網絡中的一個點?

最後仍是夢一場...
數年後、或十年後再看這篇文章,可能一切盡在無言中...

>>>>>>
數年後、或十年後 可能還是會有人喊: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
朱敬一: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聯合報╱朱敬一】 2010.01.25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385360.shtml

今年元月,中央研究院某所要延聘一位美國新畢業的博士回所任助研究員。依現行俸給規定,博士助研究員起薪乘上十三點五個月,外加雜七雜八的加給,一年約不到九十萬台幣,以人民幣計算約為每年十九萬。

北京清華 薪水是台灣兩倍

這位博士同時也拿到北京清華大學的要約,要約內容是白紙黑字,寫著:年薪卅二萬(人民幣)、安家費十萬、住房補貼三年合計廿五萬、科研費十萬、單程機票一張、學校宿舍補貼等。單單計算前三項可以放進口袋的經費,每年平均為四十三萬六千,大約是中研院薪給的二點三倍。看到這樣的數字對比、看到國家最高研究機關延攬人才如此困難,我內心真是無比沉痛。

數十年來,台灣真正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才。論美國專利數,二○○八年台灣全世界排第五。以「每人平均專利數」而言,同年台灣更是傲居世界第一。正是因為這一批卓越科研人才的卓越表現,台灣才有今日ICT產業的優勢、才有生技產業的發展潛能、才有一大塊竹科與南科的高科技產業。一旦人才斷層,台灣將一無所有。聽清楚:一無所有。

人才斷層 台灣最大危機

台灣人才有沒有可能斷層呢?當然有可能。以前述台灣延攬人才之劣勢,這斷層危機大概在十年之內就會呈現。二點三倍的薪水差異,還沒有納入物價的計算。如果將北京較低的生活物價也納入考量,那麼台北與北京的實質所得差別,恐怕有三倍之譜。這麼大的落差,除非當事人愛台灣愛到幾近瘋狂,否則人才一定是會往其他地方流走的。

要怎麼樣留住人才、保持台灣的競爭優勢呢?政治穩定、社會平和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經濟實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當國家經濟實力不夠時,就很難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水,以吸引人才。但此中又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邏輯:當薪水不足以吸引科技人才時,在知識經濟時代,台灣的經濟實力就不可能好轉。

彈性薪給 務必如期推動

我認為,雖然此中有互為因果的邏輯,但台灣當今的困境,還是要靠科研人員的薪給調整著手,以在人才競爭的賽局中先行止血。在當今環境下,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所有的科研人才全面加薪,但對於新進人員、國際需求特別強的特殊領域人才,一定要打開給薪的彈性,將他們搶到台灣來。一旦我們將目標鎖定在若干領域的新進人才,則支出額度相對就小,預算的壓力也就不會太大,推動可能性也就大增。

前一陣子,教育部與國科會都提到,將在下學年度推動「彈薪」專案,我要為這個計畫鼓掌叫好,希望它務必能妥善規劃、審慎實施。推動此事也許會有民粹反彈,需要好好化解;但若不予推動,則會是台灣整體的災難。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1/25 聯合報】
 

引用文章朱敬一: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739141
 引用者清單(3)  
2012/10/12 20:44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政府 花 5000萬元 免費「創意設計實務學程」很有意義嗎?
2012/10/02 09:10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從產業自擁技術程度 與 勞工技術程度需求 關係 看國家錯誤政策
2010/04/07 13:17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台灣薪水低,別怪錯人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才培育】 台灣走往錯誤方向!
2012/08/25 19:45

【人才培育】 台灣走往錯誤方向!

***************

搶人才 韓敢衝 陸敢給 台灣… 【聯合晚報】2012.08.25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319238.shtml

「新加坡和大陸搶人才,『很敢』,我們都『不太敢』。」負責推動彈性薪資方案的教育部參事何卓飛指出,新加坡和南韓都提升到最高政府行政機構來處理人才問題,韓國更推出自由經濟特區,讓國外大學能在特區設立,效果已經顯現;而台灣少子化、高等教育也達飽和,台灣高教如果過度保護主義,對我們發展是否有利?值得考慮。

何卓飛上午在政大主辦的「大學彈性薪資與人才培育、延攬暨留任」論壇,報告教育部彈薪制實施狀況時指出,韓國高等教育的胃納量早就飽和,但仍擔心如果沒有繼續突破發展,在人才競爭會落後於星、港和大陸,因此推出自由經濟特區,讓國外大學在特區可自由設立,效果已經顯現。

他表示,彈薪方案是人才培育的重要措施,各國人才競爭已到白熱化,但「台灣的腳步很慢」。他的親人10年前被挖到大陸產業界服務,當時年薪就逾500萬元,還配給屋子、司機、佣人、子女的教育費,配偶也可在大陸工作,整體照顧非常周到;相對的,台灣延攬人才整體誘因仍不足。

何卓飛舉例說,台大曾多次向教育部反映,外籍教授沒有健康檢查費,也沒有意外保險費,希望政策能鬆綁,無奈人事行政局仍然不准,而且外籍教授配偶也不能在台就業,這都會影響國際人才來台的意願。

他表示,各國對人才都有禮遇措施,新加坡用國家的力量來推動,相當有成效,大陸和南韓也急起直追,台灣腳步應該加快,尤其人才延攬平台必須跨部會,用國家整體力量來做。

【2012/08/25 聯合晚報】

**********



李深耕(glee) 於 2012-08-25 19:46 回覆:

大學教授薪資 台星差3.6倍 【聯合晚報】2012.08.25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319237.shtml

即使教育部推出大學教授彈薪制度,各大學仍認為國內大學薪資偏低,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今天在一場人才培育論壇中質疑,「朱經武就是到台灣,又能如何?」他指出,台灣不是沒有千里馬和雄鷹,但是雄鷹被關在動物園,他們的大草原在哪裡?

台科大校長陳希舜也提出各國大學教師薪資比較,星、港、日、韓的大學教授薪水是台灣的2到3.6倍。他建議,大學校長也要採彈性薪資,增加大學教師分級制度,並放寬外籍教師可領月退俸。

陳希舜說,技職教育成本高,但是預算少,企業這麼關心技職,能不能來幫助學校,也盡一份心力?企業挑戰學校培育人才不符企業所用,如果符合企業所用時,企業是否也要回饋學校?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應該坐下來談如何做。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則為私校叫屈,私校教師沒有月退俸,「固本」都很困難,遑論挖角。世新這幾年有16老師被國立大學挖角,國立大學可以靠政府,私校以當前學雜費的管控,沒有充裕子彈高薪對外挖角。

教育部參事何卓飛分析99年度教授彈薪制的實施情況,發現新聘人才比率偏低,共有7465人獲得彈薪獎勵,但只有64人、不到1%的比率是新聘人才,青年人才也偏低,只占17.2%。

此外,高達82%、有6125人每月平均加薪額度只有1到5萬元,平均一個月只加薪幾千元,這種小額獎勵、點綴式的加薪,能否達到獎勵效果令人懷疑。

他也發現,各大學提報彈性薪資的規範,都要經校務會議通過,然而校務會務講究「民主」和「公平」,往往會跟「卓越」相互拉扯。

【2012/08/25 聯合晚報】

李深耕(glee) 於 2012-08-25 19:48 回覆:

人才培育 請產官學專家獻策 【聯合報】2012.08.25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318784.shtml

為解決台灣人才危機,教育部制定國家人才培育白皮書,預定明年五月公布,白皮書指導委員會成員昨天出爐,廿二位委員除來自國內外學界,如中研院院士劉兆漢、曾志朗,還有企業界重量級人士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等人。

教育部長蔣偉寧指出,台灣受到全球化、少子化以及人才斷層等相關挑戰,人才培育刻不容緩,這一次希望透過產官學三方合作,將人才培育與國家發展、產業脈動相互聯結,各司處也會跟委員會建立有機互動平台,挹注預算經費。

他強調,提出的白皮書就是行動方案 (action plan),「不只是報告,也不是說了不做,或有錢再做」「就是要做。」

教育部制定白皮書,找來廿二位學者專家組成指導委員會,三位召集人包括劉兆漢、曾志朗及施振榮,清華大學教授彭宗平擔任執行長,將針對「國民基本教育(K-12)」、「大學教育」、「技職教育」、「國際交流及全球人才布局」四大主軸研議。

彭宗平說,培養的人才要讓社會用的上,因此要借重產業界人士的經驗及人脈。

國外學者包括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中研院院士朱經武;企業界有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及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等;社會賢達包括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等人。

彭宗平指出,指導委員會委員分成四組,各組召集人還會再去找各該領域的委員,例如國教組,可能會找中小學校長等。各小組將經常性開會,也將不定期召開公聽會,徵詢各界的意見。

教育部表示,擬訂於十二月提出初步人才培育白皮書的發展方向,白皮書則將在明年五月公布。

【2012/08/25 聯合報】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見我思-如此教育 人才如何不荒 2012-08-14 中國時報 【單厚之】
2012/08/14 12:06

我見我思-如此教育 人才如何不荒

2012-08-14 01:21 中國時報 【單厚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81400500.html

 上周一,大學聯考放榜,指考錄取率八成八,創下八年「新低」。馬英九總統隔天和宗教領袖座談時說,世界少有的高入學率,顯示台灣「很幸運」,但也點出一些問題。至於是什麼「問題」,馬總統沒有說!馬英九講話的同一天,行政院督導人才培育的政務委員管中閔卻語出驚人,指台灣已經沒有人才資源,現在就是二流國家,再不解決人才斷層,就會變成三流國家!

 我想是我中文程度不好,怎麼樣也無法理解,為何一個「很幸運」、幾乎全民都都可以念大學的社會,居然會沒有人才?居然會變成三流國家?

 更令人訝異的是,在政務委員開炮之後,教育部居然一句話都沒有吭,彷彿人才荒和教育部一點關係都沒有;管中閔引用林則徐的「國日衰、民日弱,不旋踵之間,國家無可用之人!」,也絕對不是在罵教育部。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軍閥練籃球隊」的故事。某個軍閥看到籃球隊訓練,十個人搶一個球,打得滿頭大汗,就叫副官一人發一顆球,人人都有得打,誰也不用搶這豈不正是今天台灣教育的寫照!

 台灣民眾何其有幸,總統、教育主管官員何其體恤莘莘學子,發給每人一顆球!這樣訓練球隊,球技如何可能提升!這樣辦教育,人才又如何不荒?長期以來,國人生育率持續下滑,私校近年招生逐漸出現困難,教育部開始要求私校「退場」。但此同時,又不斷的讓公立學校「增肥」前段公立大學的系所、學生數有增無減。球員分到的球,不僅沒有減少,還越來越高檔,變成了鍍金、包銀、鑲鑽的名牌貨。

 為了提振教育,教育部近年提出各項計畫,不斷重金鼓勵名校,反而使得名校情結、學歷貶值的情況更加嚴重。今年台大地理錄取分數超越交大電子,直逼成大電機,考生的台大情結、名牌心態越來越重,「寧為牛後、不為雞首」。球員不管球好不好使、順不順手,反而更在乎球好不好看!在這種心態下,怎麼不鬧人才荒?

 三流的教練,自然只能訓練出三流的球隊。二流的教育官員,自然不可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國家。

 錯誤的政策,比貪汙還可怕!在教育問題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政府如果真的有心要解決人才斷層問題,至少先換個教練收幾顆籃球回來吧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缺人才,缺(高官)清廉及真研發
2012/08/06 14:41

【聯合晚報╱社論 不懂】不缺博士及人才,缺(高官)清廉及真研發

台灣人才並未斷層! 整體產業未提昇,才是最大危機!

http://blog.udn.com/glee/3739141

政府高官侮辱了「研發」二字!?

http://blog.udn.com/glee/4145207


李深耕(glee) 於 2012-08-06 14:42 回覆:

***************

不缺博士缺人才【聯合晚報╱社論】2012.08.06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275641.shtml

前不久,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對國內人才問題提出建言。這兩天,國科會的「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也關心人才問題。的確,國內大學資深教授和高級研究員,近年來被其他華人地區大量挖角,國科會和教育部因而祭出了「彈性薪資」方案,希望以高薪留人。這都說明了,在這一波人才戰中,台灣已處於不利地位。 可是,台灣到底欠缺什麼樣的人才?應該怎樣培育、怎樣留住、怎樣吸引人才?在這些關心人才流失的論述中,似乎也沒把問題說清楚,甚至只是基於一些簡單的數據在著急。例如從馬總統到國科會主委都關心台灣留學生人數漸減,且早在兩年多前的「全國人才培育會議」,當時還是行政院長的吳敦義就提過構想,擬每年選出各領域300名優秀人才,送往國外一流大學深造。 然而,台灣每年出國留學人數雖然銳減,但即便是國外名校回來的博士,一樣難覓工作。過去有「流浪教師」之說,現在還傳出「流浪博士」的說法。再者,台灣有一百多所大學,四萬多名教授,加上為數眾多尚未找到教職、每年將近四千名國內訓練畢業的博士…。很顯然,問題關鍵是「博士太多,人才太少」。 話說早年出國留學的人才,有很多留在美國工作,國內當年也曾感嘆人才無法回國效力。但當台灣經濟起飛,兩岸緊張情勢也較緩和,大批的歸國學人成為國內人才主力,多年來政府甚至以「博士內閣」著稱。 而現今的情況,國內人才出走,是問題之一端;大批「土博士」和「洋博士」找不到工作,是問題的另一端。這是單純的人才供需落差,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嗎?或者,台灣的大環境惡化,內部既有「推」的力量把人才推出去,又缺乏「吸」的因素把海外人才吸引進來?國內的「流浪博士」現象,一方面顯示高等教育失敗,另方面也凸顯經濟發展失靈。相當程度上,二十多年來的「博士內閣」,把台灣領導到今天的景象,也該覺得慚愧了! 人才問題千頭萬緒,台灣現在面臨的不但是人才短缺,還有整體經濟環境的問題,才是最大隱憂。 【2012/08/06 聯合晚報】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社論:博士班該減招,還是該廢除2011-9-08 台灣立報
2011/09/09 14:20

社論:博士班該減招,還是該廢除2011-9-08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661

近日報導,國內博士每年量產3千7百名,和1995年相比,已經有逾2倍的增長。趨勢發展至今,博士的出路問題已經不容忽視。

國科會的資料顯示,國內博士出路艱辛,產業根本無法吸收這股人力,只能靠政府部門提供博士後研究的名額,讓國內博士暫時有個「中途之家」。

教育部再次重申,未來將依學校的研究、教學屬性,嚴控博士班招生,希望從供給面下手,減少國內博士的「盛產跌價」問題。

減招、禁招博士班,不失為供給面的管控手段。但除了量的問題外,品質認可也是另一值得探討的面向。

學歷的供給,攸關人力的品質認可。在碩、博士階段,檢驗的標準包括學分與論文兩個關卡。但不得不承認,台灣的研究所發展至今,這兩大機制早就形式化了。學分取得變成修課儀式,論文口試亦然,師生彼此心照不宣。

學歷輕質重量,與其獨責學院,倒不如說是台灣總體現象的一角。在製造業,台灣專精代工,量產能力遠遠優於研發;而所謂文化產業,「參考」「模仿」無所不在,原著創意寥寥無幾。舉國上下,談升級、說創新,但實際上,膽敢嘗試者少之又少。

從這個角度來講,台灣的高等教育並未如外界所講的與產業出現脫鉤,而是剛好相反,直到大學擴張後,高等教育才與台灣專精量產的業態接軌。早期那種慢工出細活、不計時間代價進行研究的學術手工坊已經關門大吉了,現在是學術生產線的產能全開時代。

台灣的高等教育人力供給一增,就業壓力陡升,最大的癥結在於,台灣的產業代工部門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博士學歷。既然產業技術沒有根本的升級,為何高學歷人力要跟著升級?

於是乎,博士學歷變成兩頭空。想進學院任職,但當量產大門一開後,竟發現要跨過品質門檻愈來愈難;想到業界謀生,則又面臨「高學歷低就」現象。但不管哪一種結果,我們都能看到台灣最典型的現象:「低度就業」。台灣失業率看似不高,但絕大多數都是以「大材小用」的將就方式予以掩蓋,這也是為何台灣的工程師耐操又便宜,國科會的博士後一年比一年多的原因。

恕我們直言,一味遷就產業需求,並不能斧底抽薪解決博士就業問題。更重要的配套,是如何優化台灣的產業結構,擺脫抄捷徑的量產代工思維。否則我們真正該面對的問題將不是博士班是否該減招的討論,而是博士班是否該存在的討論。


李深耕(glee) 於 2011-09-10 08:08 回覆:

高科技人才流失 八成去大陸
2011-09-10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71706/112011091000462.html
     編按:前年底,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院士朱敬一、台大校長李嗣涔連袂向行政院和馬英九總統簡報「延攬人才困境突破的做法」後,教育部雖在去年推出「彈薪方案」力挽狂瀾,卻不見成效。去年十月,馬總統決定把人才流失問題提升到國安層級,成立專案小組研議對策。 但是,我國人才流動依舊「入不敷出」,促使十八位產學研媒領袖日前共同發表「人才宣言」,呼籲朝野正視我國正面臨空前的人才失衡危機。本報特別策畫【人才流失、搶救國力】系列報導,今日起分別從待遇篇、法令篇、肥貓篇、競爭篇及對策篇等五大層面,為台灣人才赤字危機進行把脈與尋找對策。

     台灣三十年來累積科技人才,目前半導體、IC設計等產業,遭星馬與韓國企業挖腳,面板與LED與太陽能產業,則面臨大陸挖角。台灣獵人頭公司估計,台灣高科技人才八成「輸出」中國大陸,而陸資企業手段兇狠,不僅「大小通吃」、「全面開挖」,就連中階主管都可能開出「新台幣」直接兌換「人民幣」水準,等於薪資調幅達四倍以上。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高階獵頭協理林一芬說,目前高科技挖角以手機設計、晶片設計、電玩軟體、雲端運算等人才最熱門,而擁有半導體、LED專業技術的人才,也是陸資企業競相挖角對象。 目前挖角薪資行情,基本配備包括年薪一.五至二倍起跳。以副理、經理職來說,年薪從原本新台幣一百三十萬元至一百五十萬元調升兩百萬至三百萬元間,年齡多介三十至四十歲,而掌握關鍵技術的工程師,陸資企業挖角也不手軟,若是一級主管,年薪至少是千萬元;個人配車與享有卅坪宿舍(含打掃服務)則是最基本的。

     據獵人頭公司初估,台灣輸出大陸的高科技人才,最多分布於上海、蘇州、杭州等華東城市,其次是北京、天津、廣州、深圳等;目前大陸挖角已不僅限於企業,工研院多名經理也被大

     陸企業挖角,年薪約一百五十萬元人民幣。

     台灣指標性企業,如台積電、聯發科等,也不是省油的燈。面對強勁對手挖角「反將一軍」,對被挖角者開出更高價碼,要求該名員工拿錢走人,五年內不要在高科技公司工作,雖然公司損失一名大將,卻可削弱競爭對手提升戰力的機會。

     針對韓國三星網羅前台積電研發處資深處長梁孟松,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處長孫又文說,梁孟松是離開台積電幾年後加入三星,台積電尊重梁個人選擇,「但整個事件,不是台積電與三星搶人才」。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戴豪君表示,大陸近年為招攬海外人才,祭出所謂「千人計畫」,延攬人才手法愈來愈細緻,不僅祭出高薪,還懂得先取得挖角對象妻子的首肯,因從事理工研究的學者,生活上多靠妻子打理一切。

     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晉麗明則提醒,即使享有高薪,高科技人才赴陸資企業工作,生命周期僅有二到五年,甚至更短僅有一年,這也是台灣人才外流時必須想清楚之處。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核心問題旁徘徊的看法?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2010/01/31 23:55

又一個在核心問題旁徘徊的看法?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李深耕(glee) 於 2010-02-01 09:29 回覆:

參考 學而優則仕: 若眷戀退路,會只拼命往前衝嗎?

引用文章佼兔有三窟,仕途一遊!? 

http://blog.udn.com/glee/3240567

掌握財經關鍵 台灣需要更好的為官環境
2010-02-01 中國時報 【朱敬一】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202754+112010020100111,00.html

     若干年前,那一句「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已經成為台灣政壇經典。官場國會中各類白兔總是來去匆匆,也是媒體評論的焦點。久而久之,人們都已經將叢林中的虎嘯狼嗥視為當然。白兔進場了笑牠是肉腳;負傷遁逃時叫牠好膽嘜走。台灣官場之可怖,已是這般。

     治理高手 競相走入民間

     假若某甲是金融高手,請他在國營金控董座與私營金控總經理之間二選一,你猜他會選哪一個工作?前者要公布財產、生活起居都受到檢視、每年還得到立法院備詢。後者不必公布財產、豪宅名車是理所當然,更不必出入叢林涉險。當然,這兩個工作環境都得面臨淘汰壓力:私人公司業績不如人就得走人,而官場叢林未必重視業績,卻有更深沉陰暗的篩選邏輯。若以優勝劣敗的鬥爭情境來看,商場其實是比官場更為殘酷的叢林。但是,官場與商場哪一個環境比較能吸引人才呢?許多人大概都會同意:是商場。

     對於想替台灣做些事的人而言,經濟與政治大環境已是如此之不利,但不只如此,為官從政的薪給待遇更是低得離譜。堂堂一位台灣部長,每個月薪水區區十九萬元,與外商金控的經理相比可能不及五分之一,甚至不如身兼兩三個獨立董事的大學教授。一位高層官員對我說,行政院要找一位官股董事,待遇又低又要申報財產,所以只好找台大某學院院長來做,因為「其他不兼行政的教授,都有待遇肥厚的獨董可幹;院長是唯一的瘦貓,只有他願意接」。官股董事都如此難找,整天要面對政治凌遲的官員們,當然更是難尋。

     善者不來 環境嚇跑人才

     實質面的薪水待遇低、精神面的折磨摧殘大,這絕對是會使人才卻步的環境。全世界民主國家多少都有「不願為官」的傾向,但台灣似乎是扭曲的更為嚴重。人才望而卻步用白話文描述,這就叫做「善者不來」。邏輯上「善者不來」的否逆命題則是「來者不善」。這樣的描述對於矢志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家當然不公平,但全世界許多國家人民對政客的普遍不信任,似乎也反映大眾對從政群類的一般見解:既然是來者常屬不善,當然要投以懷疑的眼光。

     有一位台灣頂尖的企業家告訴我,他絕不會從政,也絕不碰沾染政治的生意。任何商業機會只要官員插手他就縮手,所有的涉外談判都不求政府幫忙。政府說戒急用忍他就戒急用忍,就算浪費資源精力也不敢違逆。政府說有效管理他也絕對服從,絕不冒犯頂撞。這一類企業家視官府如野獸,防之避之唯恐不及。

     經濟轉型 亟待一流首長

     前述企業家已是頂尖民間人士,也願意根留台灣,但就是不願意與政治及政客攪和。政客有問題私下請教,他一定會去;但若是公開活動,他絕對迴避。台灣的企業需要轉型。但台灣的政治環境被大企業家看成這樣,是不是更該轉型呢?如果許多一流人才不願做財經首長,那麼台灣又怎會有一流經濟呢?

     包括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先生在內的許多企業家,都感念孫運璿李國鼎等人當年對台灣開創新局的努力。卅年前,台灣沒有什麼成就顯赫的大企業家,卻有為企業斬荊披棘的朝廷人才。卅年後,台灣企業年營收逾千億者已有上打,但企業界的朋友對我說,他們卻看不到為下一波產業前景開創新局的政府大員,還是一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