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質能源作物種植與全球暖化
2007/10/03 06:02:54瀏覽1758|回應0|推薦5

生質能源作物種植與全球暖化

有鑑於歐美國家政府近些年來大力推展生質燃料,台灣當局有樣學樣,農委會自2006年推動「建立能源作物產銷體系」計畫,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等縣為示範推廣地區,輔導栽培大豆、油菜及向日葵三種能源作物,供生質柴油製造廠使用,積極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有鑑於當前國內仍有20多萬公頃休耕田地,未來生質柴油產業在台灣的確有發展的空間。

在上週我們提到生質燃料的大量使用不僅無助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會造成供應民眾食用糧食作物的短缺,但較不為人知的是,大量栽種生質能源作物,同樣會促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2006年元月號的《科學》(Science)期刊中,Alexander E. Farrell等6位學者在「生質酒精得將有助於達成能源與環境目標」(Ethanol Can Contribute to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Goals)一文即使仍站在支持生質酒精的立場,但也明確指出利用穀物製成的燃料酒精,其中仍包含74%至95%石化能源的投入,這是因為在煉製過程中,燃燒時含碳量最高的煤仍然是最頻繁使用的燃料。換言之,即使就表面上生質酒精可以省下些微的石化能源,但無法忽略煉製過程本身卻是消耗大量石化能源。

除二氧化碳外,造成全球暖化「元兇」尚有「沼氣」與「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N2O)。根據「史登報告」(Stern Review),燃燒石化燃料造成大約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3,另外1/3可分為兩個部分,農業部門(14%)以及森林的砍伐(18%)。也就是說,因為生質能源帶來的農地擴張,對第三世界國家而言,將無可避免地造成森林過度砍伐,直接摧毀森林此一重要的吸碳庫。不僅如此,摧毀之後的林地往往流於單一生質能源作物的種植,在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下,無可避免的將使用大量的化肥與殺蟲劑,農藥會產生大量的氧化亞氮,而先前的可恢復性的生態體系也將一去不復返,這又以亞馬遜雨林為最,亞洲亦不落人後,熱帶雨林每天都被焚燬作為農地。除農藥外,種植豆科植物(像是黃豆)以及分解有機殘留物等過程也證明會排出氧化亞氮。

硝酸鹽類化肥的大量使用,同樣也會對生態體系造成不可忽視的危機。經過熱帶豪雨沖刷土壤,這些肥料往往隨著地下水、地表水匯入河川、海洋,「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UNEP)早已警告,因為硝酸鹽類化肥的排放,海洋中缺氧的死亡區域正迅速擴大中,屬於淡水的湖川生態系也因為磷、氮等化肥污染導致藻類急速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氣,導致魚類大量缺氧而死亡。

讓我們再回到全球暖化。瑞典藉的Hakan Rydin教授所進行的研究指出,在泥炭層所包含的碳相當於大氣中碳含量的40%至50%,構成泥炭層最重要的植物是一種生活在泥沼中的苔癬(bog mosses),只要空氣中的含氮量衝高,這些苔癬便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直接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這些都還只是初步的研究,因為現在對於土壤如何在大量的化肥下排放氧化亞氮的狀況還瞭解仍十分有限。即使如此,根據「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研究估計,從天然植被轉化到作物種植,土壤的碳排放量每公頃會多3公噸,只要更多的天然植被被摧毀用做耕地,溫室氣體的排放或許將更雪上加霜。

支持生質能源的論者認為,推廣能源作物種植,可大幅提高農業「綠色產值」,而且具有經濟效益及市場化基礎,可創造能源、農業、環保「三贏」。但這些經濟學人,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何當前環運界一直主張建立有機的農業生態體系,不僅在於有機,而在於多樣,利用自然界物物相剋相生的原理,促進潔淨、可再生農業的發展。單一作物種植區或許符合經濟計算上的效益,但對地力耗損、甚至反促成溫室氣體排放,完全沒「算」進去,更何況「種樹」往往才是吸碳的正途。

最後建議農委會,休耕地還是多種樹,如否,「建立能源作物產銷體系」計畫至少應在下述的限制下進行:一、國際性對土壤排碳的研究已漸次展開,該計畫應該同時進行能源作物土壤排碳調查,並定時公布調查程序與結果;二、切莫因此屬非食用級作物而放任化肥大量、超量使用;三、同時需顧及種源安全性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杜絕基因改造作物栽種。http://publish.lihpao.com/Editorial/2007/10/02/0802/index.html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orgenee&aid=12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