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武帝見達摩,石頭破涕笑
2012/07/14 10:17:20瀏覽4787|回應23|推薦43

──〈禪宗公案之1

 

《碧巖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本奇書,素有「禪宗第一書」之稱。

 

但這本輯錄唐代雪竇重顯禪師《頌古百則》,再由宋代圜悟克勤老和尚評唱的佛教經典,開宗明義的第一宗公案〈達摩廓然〉,迎頭卻和實際的歷史際遇撞個火花迸開,頭破血流。

 

比方講,胡適這位大學者,以及證嚴法師的師父印順導師,就認為這兩個人實在不可能見過面。這是因為據考證達摩從印度乘船來華的時間,絕對晚不過公元479年。而彼時正值南朝的劉宋順帝在位,必須再經過23年,蕭衍才有辦法推翻南齊,建立梁朝。

 

不單如此,咱們中國這位一生活得精采絕倫的皇帝,還得在西元502年登基執政18年之後,才開始改信佛教。

 

以是,胡適、印順等提出疑問,若按照《景德傳燈錄》和《碧巖集》的講法,達摩如何可能在來華三年後,就能和梁武帝見得上面?

 

當然,有提出疑慮的,自然就會有人以之反駁。

 

最著名的學者有馮友蘭、孫述析等根據《續高僧傳》、《洛陽伽藍記》的記載,考據中國禪宗這位第一代祖師,不可能在西元479年就來到中國;實際來華的時間更應是西元526年之後,這就吻合了梁武帝篤信佛教之後,大量「起寺度僧」的時期。

 

結果這兩派之爭,到頭來誰贏了呢?

 

西元2007年,也就是五年前,大陸的考古人員在南京浦口山的獅子峰,赫然挖掘出這位「佛心天子」當年所建「定山寺」的遺跡,其中有一塊石碑,名之曰「一葦渡江碑」。

 

以此,答案就很明顯了,倘若胡適之先生猶仍在世,只怕非得把他所寫的〈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這兩篇文章,聲明作廢不可。至於印順導師,恐怕更得修訂自己的《中國禪宗史》了。畢竟事實再明顯不過,達摩的渡江而去,至少已獲確定是在梁武帝之時。

 

可平心而論,近代中國之所以會產生這場爭議,一部分的原因固然出自歷代紀元干支的誤抄和誤讀,但主要還是來自疑古派學者的疑神疑鬼使然。

 

再進而言之,就佛法的觀點來講,胡適和印順等人所患的過失,正是佛陀早在2500年前所指出的,依語不依義,三世佛都要喊冤。

 

然則,適之先生也就罷了,做為一個學者,他從來不怕犯錯,也從來過則改之。但印順導師又平白去惹這番葛藤,幹什麼?無端白壁之瑕,豈不冤哉枉哉?

 

但這就是學佛和佛學的最大差異之處,出發點一生「分別心」,搞後者的即便知識再豐富,也和佛法對面不相識。

 

當知學佛者,是一種學習覺悟的生活態度。但佛學,則是把佛教當成一門學問,一輩子只能躲在學院象牙塔猛鑽牛角尖,實在和佛陀的教導了不相干。

 

而梁武帝也正是犯了這個毛病,豈能不連連碰上菩提達摩三個好大的釘子?

 

「朕起寺度僧,還有功德否?」

達摩云:「無功德。」

 

請注意,佛法是一種人生的教育,最注重「信、解、行、證」這四項修學次第。前邊,我講的是「信」,如何才是「正信」。現在呢,要不要「解」,又如何來加以「解說、解明、解釋」?

 

如果我們去查考北宋高僧道原所寫的《景德傳燈錄》,在〈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中,自然輕易可以找到「何以無功德」的答案。但書中所講的,只是道原的個人體會,終究不是我們自己的。

 

你相信書上所講的,沒有經過實際生活的考驗和驗證,就不是真學問,更非活智慧。

 

說到底,不僅胡適是條影子,印順所言何嘗不是虛幻中的虛幻,乃至梁武帝和達摩共同演出的這第一幕戲,能不是以手指月的那隻食指?

 

因此,請讓我們捫心自問,梁武帝確實是照著佛陀的教導,不管起寺或度僧,能不是《金剛經》所說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嗎?

 

何以無功德可言?

 

答案,我已經講了,正是在標題上。今天適逢周末,有興趣的,請自問自的問上七天,我們下個周末續談。但請別相信我,因為我絕對有放屁之嫌。

 

沒興趣的,就當成我在講禪宗鬼故事,亦自不妨。

 

最後,當知台灣民主社會之所以淪落成今天的一筆大爛帳,歸根究柢,正是在於缺乏對於民主的正確信念。

 

讓我們一起從最根本的「信任」這門學問做起,先恢復自信心再說。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6624604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2 21:27 【udn】 購買前先比價!態度 生命 當下 達摩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同人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若有四相即非菩薩
2012/07/16 11:18

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所以是誰在布施度僧呢?執著於「我」的觀念,三輪不空使人執迷,又如何生福慧的功德呢?


同人,天與火,君子以類族辨物。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6 12:20 回覆:
謝謝。

right o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後來才知道硬體太好軟體跟不上操壞了雙通道其中的一條4G記憶體
2012/07/15 13:34
太攏統了,這軟體“指的是什麼?

重殼蝸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連媒體人 也拿陳啟祥100萬
2012/07/15 11:49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1534/112012071500130.html

真是犯賤的該死媒體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聊天
2012/07/15 08:57

那麽,銀老在澄清一些禪公案的難解吧?也從佛理談現實的應對態度吧?

不過,我頗慕能在柴米油鹽之間騰出禪味的生活情趣,像享一份生活藝術似的,例如安靜的茶道間安憩(不須過份禮儀那種),聽淨室中彈琴(什麼琴都可以),好友會心靜中談笑,呆看自然山景煙雲,呆看河溪海水流動,賞花賞月賞雲---,一切在寧謐不急之中進行---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5 09:32 回覆:
不能刻意的。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禪"的印象,是不是
2012/07/15 07:12

從前我在閱讀文字的談論裡得知一些"禪"的印象,卻未有機會接觸到生活上的禪者。

印象裡,"禪"的源由是西來佛理東傳中國之後,受些老莊思維和生命態度的薰染,形成中華文化特色的禪思,後來傳到日本,近代歐美也有因而嚮往的人衆。

禪思看透/洞察生命和世界有苦樂變化和限制的不能免,起生一份平常心和悅活當下的對待態度。以無分別對待心對待所有生命,從一切相對看相生和互補融合的可能,於是有豁朗的温和仁慈,真純的自然自在,和在簡單化的生活裡感受自由。所以禪思看重簡單,並以簡化複雜;中觀而不偏執,總放得下;覺察性醒悟性強,善直觀而棄分析;實踐性而不重學理論理的。從迎接一切事物鍛鍊思慮澄明。那是一份頗靜態的心思,善於靜心靜慮的心。

世人常被生活的繁難和速度需要纏繞,幾人能真正放下又放得下?能持禪的生命態度和生活的,總是禪師,退休者,老者和人生環境較可簡單的人吧。不過,"禪"是提醒,是應嚮往的,是可敬的,是今日亂紛紛世界之中一份清明憩息,是不是?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5 08:27 回覆:
大姐以為我在講禪?不是的,我說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功德與福德不同,作而不作,應無所住,心清淨無著,方能稱合自性理體,是為有功!
2012/07/14 20:05
楞嚴經文句:
妙三摩提者,即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為妙,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飾莊嚴也,以功德智慧莊嚴法身,則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與菩薩羅漢心精[泳-永+曶]湛也.
金剛經:
第十四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五分: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 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第十六分: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八分: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慧能大師無相頌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勿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4 20:10 回覆:

謝謝安心兄,辛苦了。


施大亨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梁武帝提倡佛教素食
2012/07/14 19:27

提倡素食原本不是外道提婆達多的主張,還被佛陀駁斥過嗎?

佛陀主張可食三淨肉,好像也沒有強調要吃素食,之前看過一個淨空法師的開示說過學佛不必一定要吃素,慈悲心長了自然就會不吃,所以規範學佛者要吃素好像違反了佛陀的本意。

況且人類必須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吃肉維持生命、提供生長應該跟獅子老虎等肉食動物必須吃肉是自然而然的?

不知銀老對佛教吃素的看法是什麼?

------------------------

昨天跟一個基督教的朋友聊天,大略得知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觀念,後學感覺聖父、聖子、聖靈的概念跟佛、法、僧極像,不過在基督教中似乎不能成為跟上帝一樣的境界,但佛教能夠通過修行而成佛,這是我不太能理解基督教的地方。

那位朋友的師母告訴過她一個奇怪的觀念,基督教跟佛教的差別在於:
佛教: 當你越成為成佛的時候,是隱世的。
基督教: 當你越認識神,你會想進入人群當中,讓更多人認識他。

我說她師母是錯的,修行佛教有大成就的人是會傳揚佛法的,這種說法真是誤會大了!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4 19:44 回覆:

關於吃素問題,我個人看法,淨空法師是如法的。什麼事都不可勉強,因為勉強都來自於意念的執著,這也是一種殺生。

至於基督教和佛教,您看我從不批評誰高誰低,這是因為各有各的文化背景,都必須尊重。問題在於錯解《聖經》的基督徒,和錯解《佛經》的佛教徒一樣,都沒做到「四依法」︰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frank060606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computer..................
2012/07/14 19:24

蘇兄

1.你的電腦應該沒壞,可能只是灰塵太多,你可嘗試把Cpu風扇與電源風扇擦乾淨

再把原材料裝回去,如果原材料給店主了,那你可能虧大了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4 19:36 回覆:

熱心助人,這就是了。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謝
2012/07/14 19:20
有機會我該多讀佛經的。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4 19:34 回覆:

我倒是建議草山兄從克里須納穆提的書先入手,這是機緣。台灣方智出版公司有他的一系列書籍。

至於佛經,不急。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版主:不過隨緣布施,頂多只有福報。
2012/07/14 18:18
正因如此,梁武帝不該停留在“起寺度僧”,而該進一步的「信、解、行、證」,我想達摩祖師說“無功德”,這是原因之一吧?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7-14 18:34 回覆:

他急於宣揚國威,會不會是原因之一?

請草山兄留心,蓋我們的大腦,乃至大腦細胞的DNA,存藏無數記憶。這些記憶,包括我們前生帶來的、這輩子學習到的各種知識和經驗。以是當我們憑記憶講出答案時,這在西方謂之Mind,是意志能力的發輝,但不是Heart,不是心靈的感悟。

 因此,上世紀印度有位被西方學者尊為「彌勒菩薩轉世」的克里須那穆提,畢生就在教人認清腦與心的分別,他的教學方法實在是唯識,但用觀音法門入手。

而大腦的記憶是在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呢,即是分別識。

所以當您看到我的問題,眼所見者眼識,意念所觸者為意識,於是產生依它起緣之分別作用,謂之分別末那識。

凡出諸於此的答案,都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

以上,請草山兄參考。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