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綠營和名嘴消費228的惡行
2012/02/29 10:09:19瀏覽4769|回應34|推薦76

〈我讀老子之12 

誰都知道人一死,不管死因如何,是老死、病死、戰死,抑或受難而死,除了極少數變成木乃伊之外,終究都會腐蝕成一堆白骨,再變成一撮灰燼,還原為你我平日都在呼吸的空氣,讓平日接觸的各種元素粒子,進入我們的體內,轉化成骨骼、肌肉、脂肪、血液等等。 

因此,近數十年來的科學界有句笑話,我們其實都是無數代死者的一部分。每個人的身上很難說不存在紂王的一隻耳朵、孔子的一根頭髮,乃至亞里斯多德的一雙眼睛。 

只有秦始皇不太可能變成大家身體的一部分,因為大陸考古學家至今還不敢發掘他的地宮。容或未來科學條件合適了,可以開挖了,也未必找得到這位史上最著名暴君的遺體。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這樣的科學發見,指出一樁斷無可疑的事實,人類是不朽的,萬物亦不朽。生命依然存在,只是轉化為不同的面貌。 

我們都來自於「無」,存在於「有」。 

而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首章所要表達的概念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必須知道的是,在我們探討老子的思想體系時,由於這本書的第一個讀者,是函谷關的關令尹喜。也因此,我們都得視自己為尹喜,我們都是尹喜。只有這樣,你才能察覺老子的初衷。 

至少,我們必須記得整本書的這一半《道經》,從第一章到第37章,都在道的範疇之內,既是道的本體,也是道的運作,更是道的無所不在為其功。 

以是讓我們再複述一次老子講的,這世上、這天地、這宇宙萬物的運行軌則,這個道,如果可以一言以蔽之,決計不是那個恆常存在的道,不可言詮,難以名之。你說它無,道卻可指涉出開天闢地的那一剎那。你說它有,道本來就是萬事萬物的悉從所生。 

以此讓我們問個問題,你是從哪裡來的?你從何所生?這其實是人類遠古先祖,突然懂得抬頭舉目望天時,所發出的大哉問。可如果你將之限縮、窄化成「自我與他者」、「台灣人與外來他者」的族群鬥爭議題,那你不過就是個活死人,一具行屍走肉,雖生亦死,你只能是歷史的鬼魅。 

讓我們這麼講吧,任何歷史災難的死亡人數都大有可疑,例如秦始皇到底有無坑儒,現在大陸考古出來的證據,卻指出他可能蒙受2000年之冤。再如發生在西元前260年的長平戰役結束,司馬遷在《史紀》中指證歷歷,秦將白起坑殺趙降卒40萬人,就遭到清聖祖康熙皇帝的駁斥。 

40萬人是多少,如果一個一個肩靠肩、手拉著站在一起,足足可從內蒙古,一路排到北京的紫禁城去。以是康熙發出千古之問,白起要挖多大的坑,才能活埋這40萬個趙國兵士? 

以此可知,歷史災難的死者人數,就算是出於無心的口耳相傳,也會自動膨脹,更何況出於政治立場的偏執、政治利害的需求。 

但這種現象又不獨中國使然,西方實在也不遑多讓。 

公元16世紀中葉以後,法國發生長達35年的宗教內戰,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發生在1572823日晚間的「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在這個本來要紀念基督耶穌十二位門人之一的節日前夕,當時的天主教派卻以巴黎各教堂同時間響起的鐘聲為號,大舉屠殺與之對立的胡格諾教派新教徒。

 光是這個晚上死於非命的人數,從最早的2000多人,在各種抄寫的文本內,逐漸增加為3000多人,逮至20世紀,又上升成5000多人。 

這種自動遞增的狀況,不能不讓人赫然發現,原來死者也有生育能力,特別是在歷史不幸事故中犧牲的,都可以在幽冥地府結婚生子,否則就不足以安慰日後的政治野心家、窮極無聊的八卦媒體,以及台灣的政論名嘴。 

另外,透過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的這個晚間,823日也,不也和發生在台灣的823砲戰是同一個日子嗎? 

這種歷史上的巧合,實在不是巧合,因為一年只有365天多一點,而人類歷史卻至少長達6000年、7000年之久。你是從哪裡來的,你從何所生,你真的非要每年的228這一天,消費這樁基於偶然而發生的歷史災難,那你就得從元旦開始披麻戴孝,一直咒爹罵娘的仇恨到1231日為止。不是這樣嗎? 

讓我們把話說白了吧,類如陳菊這種歧視外來族群、前科累累的綠營政客,類如黃創夏這種假民主之名,賺通告費維生的政論名嘴,其實都是在228的死者屍體上跳舞,是228的受益者,而非受難者。他們的眼淚,出自鱷魚的心性;他們口中的譴責,其實是魔鬼的詛咒。 

不信的話,請去問問在這四天連假中趕著到武陵農場賞櫻的群眾,問問那些在南北各都會百貨公司趕集的老少中青,以及去外面打牙祭,卻赫然發現每家餐廳都擠滿顧客的消費者,問問他們吧,還在乎228死多少人,誰該悔恨60年仍不夠嗎? 

答案其實是明顯的,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早就擺脫了228的夢魘,如今還想藉此挑撥族群仇恨的,都不是228的受難者,沒有一個不是受益者。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凡想任意以之扭曲的,絕對都是心懷不軌的奸詐小人。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6158607
 引用者清單(1)  
2012/02/29 11:38 【蓮華園 - 麥芽糖 myata 的家】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麥芽糖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旁觀者清
2012/02/29 11:42
這一天, 誰在戳大傷口? 誰在盡力修補?

相信大家都眼睛明亮, 看得清楚!

古老的中山堂, 在廣場角落, 找到這個聽說許久的"紀念碑".

靜靜地觀察這個作品, 心靈卻沒有感受到太多的訊息.

與印象中的照片與介紹比較, 是有很大的差別:
設計中, 有噴泉流水.
眼前所見, 卻是泥土草皮.

稍微探索 彷彿依稀感受到:
那流水, 宛如血液的流動.
如今的草皮, 如同血液乾涸, 成為的黑痂.

猛然省悟:
這是一個傷口, 一道深刻的創傷!

在此雕刻的人, 把這傷口給割開, 顯示出幾十年前的衝突與痛苦. 他們引水, 表現血流成河的悲劇.

放上草皮的人, 則是在止血: 讓血液凝固, 成為傷口上面的痂子. 把傷口, 血液與皮膚下面的身體, 與空氣與細菌隔絕.

希望:
這些痂子, 停止感染, 給予皮膚下面的細胞, 痊癒康復的機會.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2-29 11:50 回覆:

好文!

謝謝老丐兄。


璇子姑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28對我們來說,只是多了一個假期而已
2012/02/29 11:42

昨天是228連假的最後一天,我跑台北玩就是為了要去看士林官邸的玫瑰展。本來我是想說天氣那麼冷而且又下雨想說去參觀的人應不會很多吧,結果我一走出士林捷運站的1號出口,就看到不少人打著傘,還有人不但撐著傘身上還背了一堆的攝影器材往士林官邸走去,後來快要走到士林官邸之前,我又看到一車車的遊覽車往士林官邸的停車場停進去。其實,這些看玫瑰展的人,只是單純的想利用假期的最後一天,好好的來賞個花就這麼單純而已,根本不會去想什麼228死了多少台灣人或是死多少外省人的問題,好不好。

所以就讓我想到昨天在中央社的粉絲團上面,有個網友說的好,228對我來說只是多了一個可以讓我好好的休息、及出去玩的一個假期而已。所以從昨天去士林官邸的賞花人潮及在花博爭艷館參觀2012花現台北及在市府轉運站跟阪及百貨都是滿滿人潮看來,表示絕大部份的台灣民眾已經走出了228陰影了。只有這些綠營及這些所謂的「政論名嘴」們,還在活在過去的世界裡面,不肯走出來,還真是有夠可悲的!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2-29 11:49 回覆:
說得好,謝謝分享。

shour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紀念228的本質是政治鬥爭
2012/02/29 10:44
目的是剝奪外省族群和他們的子子孫孫的參政權.
民進黨, 說穿了不過是台灣的納粹黨. 理想和正義都是假的, 只有爭權奪利是真的.
消滅台灣的納粹黨-民進黨!
通過族群平等法,強制解散民進黨!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2-29 10:46 回覆:
沒錯,但可惡的是某名嘴,顯然可以被收買,然後和綠營一搭一唱。

筱 蒨-Lucif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打著言論自由的綠營政客還想阻擋別人的言論自由
2012/02/29 10:39

按照政府以戶口普查及李敖加以確認的結果,228死亡及失蹤人口是856人,結果不斷膨脹變成10幾萬人,現在民進黨政客還想立法,如果我們對228調查不敬,就是犯法要判刑,敬不敬的標準由他們定,死亡失蹤數字太少,對他們來說就是對死者不敬,「淡化」事實真相,台灣要開始搞文字獄,遏制言論自由、追查真相的自由,所有事實由綠營政客說了算。

台灣死10幾萬人,每個228受難者都能賠600萬元,那不是要全台灣百姓付出6,000億元以上,去彌補不是我們所犯的錯,就算有人說5萬人,一半也要花3,000億元。既然有600萬元好拿,怎麼就只有不到千人可以領?

這些綠營政客不斷消費228,扭曲228,踐踏228,還惡人告狀不准別人污衊228,非搞到老百姓看到228就受不了,連台灣人都想要罵一句夠了,別再用過去的「仇恨」繼續「仇恨」下去,逼老百姓搞「仇恨」,228帶給我們的是這樣的「教訓」嗎?那228「和平」公園可以改成228「仇恨」公園了。


選賢與能!支持吳敦義選總統!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2-02-29 10:44 回覆:
如果通過這條歧視法,第一個該判刑的是蔡英文,其次是陳菊等美麗島系政客;至於名嘴,當以黃為首。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